王 帥
(廣西氣象服務中心,廣西 南寧 530022)
事業單位的制度創新是指對事業單位的傳統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揚棄,研究、探索并最終建立起符合事業單位發展規律、能有效促進事業單位發展的一系列全新的事業單位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的創造性活動[1]。業務制度是單位根據自身業務工作特點而制定的辦理具體業務應遵行的具體操作規范和流程,是本單位實現業務工作目標的重要保障和工具。業務工作是氣象事業的根基,是氣象事業單位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適應新時期氣象事業和氣象業務工作快速發展,建立一套科學、完善、合理、高效的業務制度,讓其真正為管理工作提供便捷、為業務工作提供保障、為氣象事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是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都需要慎重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按照一般分級管理的理念,一級制度為規定本單位全面工作要遵循的總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二級制度為規定本單位管理各部分的工作機制和程序,三級制度為規定各個業務環節的規范和方法,因此,業務制度應屬于本單位的三級制度,其制定的目的一般可概括為三大方面,一是支持和保障本單位業務的良好運行;二是統一業務流程、保證業務質量;三是提高業務效率,促進單位業務發展。業務制度的制定一般應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合規管理制度是由不同層次的管理制度文件和流程共同構架的一個制度體系[2]。業務制度是單位為了保障業務規范、有序運行而制定的內部規則,是業務運行的規范性流程、管理依據。毋庸置疑,依法、合規是制定業務制度的最根本要求,所有業務制度必須嚴格遵循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以及上級管理部門的相關規定、制度和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依法、合規的制定不僅包括業務制度的內容,還包括制度本身的建立、完善需要合法的制定和生效程序,即從業務制度的規劃、制定、審核到生效,都應當符合一定的程序要求。另外,對于業務制度在制定時,還用充分考慮制度的執行者,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能受到侵害。
所有業務制度應當符合本單位業務工作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現有業務資源,有效保障業務的有序化、規范化、統一化運行。因此,在制定業務制度之前,應充分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例如制度需求分析、現有業務操作及流程梳理、前瞻性分析、存在問題反饋及解決方法研究等等。同時,還要講求實效,充分考慮制度執行者的差異性,以及實際可操作性,從而最終制訂出符合本單位業務工作實際情況的業務管理制度。
另外,在業務制度的制定過程中,除了充分考慮本單位實際情況外,也可以參考、借鑒其他單位的相關業務制度、流程,取長補短、開闊思路,但是必須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修改,不可直接原封照搬。某些標準和規范需要進行轉換和細化,充分考慮本單位實際情況,才能成為本單位業務工作可操作的具體制度。
業務制度在制定時應注意使用規范的術語、格式,語言的使用和文本內容應清晰、簡潔,應避免歧義和便于理解,同一單位內部的業務制度最好使用統一模板,以免對后期制度執行造成不必要的影響。另外,同一單位各業務制度之間的邏輯也要清晰,要嚴格避免相互矛盾或重復,以免影響制度的執行,使制度執行者無所適從。
業務制度常見的問題有很多種,一般來說,主要有制度制定倉促、制度內容重疊或矛盾、制度用語和格式不規范、發布方式不統一、業務流程覆蓋不全面、執行不到位、缺少監督或評估環節、職責不清晰、制度執行者對制度內容不夠熟悉等等。概括而言,即缺乏前瞻性和規劃性、執行力不夠、缺乏動態管理三大原因。
由于缺乏前瞻性,未能根據單位發展規劃、業務發展方向及時統一規劃業務制度建設,常常出現“先有問題、后有制度”;或者對已制定的制度不甚了解,新制定的制度不能很好地填補制度框架的空白點。而在制度制定實施后,由于前期缺乏統一規劃,常常出現制度之間缺乏邏輯性,不能很好地相互補充、相互均衡、相互協調,甚至出現相互矛盾、重復等情況,對管理和制度執行都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對業務制度的后期修訂以及新業務制度的制定,都造成一定困難。
執行是制度發揮作用的決定性環節,只有堅決貫徹執行,制度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宣貫力度不夠、執行者對制度不夠理解和熟悉、存在習慣性和經驗性操作、制度本身強制性不夠、監督和反饋不到位等因素,常常導致制度落地執行效果大打折扣,使得許多業務制度出現有名無實、無法發揮實際作用的情況。更有甚至者,一些單位存在業務制度一大堆,但是卻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執行者連制度的名稱、內容都不知曉,按制度執行更是無從談起。規章制度的嚴肅性、強制性、權威性未能完全體現[3]。最終使得制訂出的業務制度被束之高閣,業務工作缺乏約束力和規范操作及流程,威脅業務工作良好運行。
業務制度是單位業務管理的重要方式,只有合法合規、適應社會和單位業務發展、保障和促進業務規范有序進行的業務制度,才是合理、有用的業務制度,因此業務制度本身即是管理的手段和依據,也是被管理的對象之一。許多業務制度被制定頒布后,在宣貫、執行、反饋、修訂、廢止等方面疏于管理,導致執行率低、內容與實際業務工作存在分歧、某些內容跟不上最新規定或業務變化等情況。
業務制度是氣象事業業務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工具和保障,提升業務制度作用是提升業務工作水平的一項重要措施。每一項業務制度的產生都有其重要背景和原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積極加強業務制度建設能力,確保制度的制定合理。而在業務制度頒布實施后,還要加強宣貫、提高各層的重視程度,確保制度的執行。另外,對業務制度的管理應貫穿其整個“生命期”,從制定甚至規劃制定開始,就應有相應的部門負責;在制度生效后,管理者一方面需要做好監督,保證制度的執行,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制度本身的適用性,保證制度的合理。
首先,要規范業務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流程,制定相應的制定、生效和管理程序,明確從制度立項、起草、審核、頒布、實施、監督、評估、修訂等的規范流程和職責歸口,作為后期制度管理和制定依據。
其次,對已經制定的業務制度應進行全面梳理,從權責清晰性、約束合理性、流程準確性、制度協同性、文字規范性、宣貫實效性六個方面進行動態診斷、評估,并根據評估結論對相關制度進行優化[4]。一是對各業務制度進行單項評估優化;二是對各制度之間重復、空缺、矛盾等情況進行整體評估優化。修訂、廢止過時條款、制度,整合歸并重復、交叉制度,查、補缺失條款、制度。
另外,應結合單位發展、業務工作發展,做好業務制度制定的前期規劃,在業務制定前期,以單位業務工作為整體,從前瞻性、系統性、完整性、邏輯性等方面,對業務制度的制定進行分析。充分考慮單位內部各業務制度之間的關聯性和相互支撐情況;以業務工作實際情況和業務發展方向規劃為出發點,做好業務制度的需求分析及制定規劃;綜合考慮各業務制度是否可以涵蓋業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并且不存在相互矛盾或重復;制定業務制度建設框架目錄,有規劃地開展業務的制定工作;確保業務制度規范和保障業務工作的良好運行,進而提高工作效率、促進業務發展,而不是成為業務工作中的“絆腳石”或者“空架子”。
事業單位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與落實,需要單位內部全體人員的積極主動配合參與,倘若不了解相應規章制度,參與執行則無從談起[5]。制度的執行力度需要從主觀與被動兩方面來進行加強,其中主觀方面即執行者從主觀意愿上對制度足夠了解、能夠熟練操作,并高度重視,從而嚴格按照業務制度所要求的流程、操作執行。制度頒布后,應有規劃性的組織開展宣貫和培訓學習,定期整理、匯編,便于查閱和管理文件動態,確保制度執行者充分了解、熟悉制度內容,并且能完成業務制度所要求的操作。同時,要加強各層面對業務制度執行的重視程度,管理者要注重提高業務制度執行的管理和監督意識,執行者要注重提高制度的執行意識,確保按照業務制度流程執行、規范操作、統一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許多管理者誤認為只需要在業務制度頒布實施的初期對執行者開展制度宣貫和培訓工作。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由于人員變更等原因,應定期對業務制度,尤其是重點業務制度開展宣貫和培訓,不斷加強和鞏固執行者對制度內容的了解和重視程度,從而從主觀上真正積極主動配合、參與和執行。
業務制度的動態管理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規劃與制定,主要包括前期規劃、需求分析、起草、討論、審批、頒布等環節,此時的管理重點在于保證業務制度制定的合理性,主要是合法合規、主題明確、流程合理、權責清晰、內容規范完整等,是確保業務制度發揮作用的基礎階段。
第二部分為實施,是確保業務制度發揮實效的重要階段,主要包括實施、監督等環節,此時的管理重點在于保證業務制度的執行,通過做好宣貫、培訓學習等方式,加強執行者對制度內容的了解,掃清執行可能存在的潛在障礙;做好監督管理,確保制度的執行到位;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促進和加強業務制度的執行力度等。
第三部分為反饋變更,主要包括反饋、整理、修訂、廢止等環節,業務制度不是一成不變,制度的制定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在業務制度頒布實施后,還需要制度管理者及時關注相關法律法規、上級文件要求、單位業務工作變化等新變化和新要求,收集、整理實際執行過程中的各種意見建議。內部規章制度建立后,應定期或不定期對其執行狀況進行考核評估,及時堵塞制度漏洞,形成制度體系完整閉環[6]。對于需要更改的條文或內容,及時提出制度修改建議;對于不適宜的條文或內容,甚至某個業務制度,及時提出廢止建議。
科學合理的業務制度是氣象事業單位良好運行的重要幫手,它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對業務工作和其執行者形成規范和約束、讓單位運轉良好、為管理提供便利和依據,還可以維護單位公平公正的業務環境,充分調動執行者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業務工作質量,促進氣象事業健康快速發展。總而言之,氣象事業單位業務制度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對其的管理工作也應該貫穿始終,只有認真規劃、謹慎制定、確保執行、有效監督、適時調整,讓業務制度真正成為單位業務工作管理的好幫手,為單位業務工作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