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棟軍
市場經濟的競爭就是營商環境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流、物流、資金流都是向環境好、政策好、生態好的地方流動。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也是一個地區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近期,邢臺市以“放管服”改革和“三創四建”活動為載體,持續推進政務環境和營商環境雙優化。一是以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審批改革為契機,三管齊下,助推政務環境更加便民利企。初步收到了簡政放權落實到位、執法監管公開透明、政務服務更加優化的改革成效。二是以“三創四建”和“三深化三提升”為契機,帶動營商環境更加優化。活動中,逐步推行由“面對面”到“鍵對鍵”的服務,推行由單一事項屬地限制到跨區域一網通辦。三是以“散亂污”治理為抓手,以政務環境優化發展環境。如柏鄉縣面對大氣治理持續排名落后的嚴峻形勢,縣委、縣政府堅決貫徹邢臺市委工作部署,以污染防治助推柏鄉經濟社會高質量趕超發展,實現了擺脫落后“連級跳”。
近幾年邢臺市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整體向好。但橫向比,在品牌打造、項目落地、企業融資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差距。一是服務意識仍有欠缺,個別部門擔當精神仍需增強,服務水平仍待提高。二是審批與監管仍有脫節。在“放管服”改革中需進一步厘清審批與監管界限。三是在簡政放權中,向下放權步伐仍需加快,部分縣(市)向鄉鎮放權遲緩。四是發展理念仍然保守,創新驅動意識仍需轉變。整體缺乏綠色發展理念、創新驅動意識和壯士斷腕的勇氣。五是要素保障仍然不足,發展瓶頸仍未破解。企業融資難、項目落地難、招大引強吸引力不夠等等,仍然是企業發展中的現實矛盾。
如何打造更優的營商環境?第一,要強化人文關懷。優先推薦符合條件和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為勞動模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讓企業家們覺得有尊嚴、受尊重,激發他們的干事創業的熱情和社會責任感。第二,要強化考核激勵機制,擺好“擂臺賽”,圈好“賽馬場”,以項目論英雄。對服務項目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給予獎勵,以此提升基層干部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執行力。第三,要強化要素保障。一是解決融資難。金融部門要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放寬融資條件,有效解決企業在貸款過程中的實際困難。二是解決用地難。三是解決用人難。要制定高層次產業人才引進計劃,加快引進核心技術的領軍人才和研發團隊,努力在住房、就醫、子女就學、家屬安置等方面為引進人才提供后勤服務。四是強化產業升級。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強勢推進項目立市、產業強市、實干興市戰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五是強化向基層鄉鎮放權。積極探索向鄉鎮委托放權新模式和新辦法。同時,注重對基層辦事人員的學習培訓,解決“放下來、接不住”的現象。六是強化企業品牌意識。鼓勵企業爭創全國馳名品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七是強化企業內生動力。走出去,請進來,對標先進,發展高專精尖,以環保杠桿撬動企業科技創新,引導企業走綠色發展、生態發展之路。八是強化“無借口服務制”,取消窗口否決權。只說“怎么辦”“在哪辦”,不說“辦不了”“不能辦”。分內事認真辦,交叉事主動辦,分外事協調辦。九是強化“五未土地”清理,推行“無地招商”。對所有停產半停產企業梳理匯總,通過“騰籠換鳥”或“嫁接改造”等方式,利用舊有廠房嫁接新項目,破解用地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