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行動中,社區工作者承擔著宣傳防疫、防控值守、人員排查、組織核酸檢測、轉送隔離人員等疫情防控工作,為居民筑起一道安全防線。”民建秦皇島市委呼吁,給予社區工作者更多的關心關愛。
民建秦皇島市委認為,“上頭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作為穿針引線的主力軍,社區工作者工作細、任務多、責任重,隨之而來的是日益增加的心理壓力。
“以秦皇島市海港區為例,在90 多個社區居委會,上千名社區工作者中,每名工作人員需承擔幾十項任務。”民建秦皇島市委在調研中了解到,社區工作者們多數時間是“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身體上超負荷運轉,心理上高壓力負擔。
此外,社區工作者以女性居多,身兼女兒、母親、妻子等多重身份,她們不僅需要協調好家庭與工作之間的矛盾,還要傾聽群眾訴求,盡最大能力幫助群眾解決問題。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應‘一盤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做好屬地管理的同時要注重職責分工。”民建秦皇島市委建議,物業完善的小區應由監管部門將物業公司的力量集結起來,作為疫情防控工作的生力軍。社區工作者的任務要聚焦在集中排查各自轄區內的人員流動去向,向居民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只有做到合理安排、主次分明、多方配合,才能織密織牢筑牢疫情防控網。
“社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民建秦皇島市委提出,社區工作者每天需要面對繁雜的工作,有些人因壓力過大而情緒不穩,當遇到無能為力的事情時會感到心情壓抑,長此以往不僅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也會影響工作效率。因此,社區工作者還應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既要懂得自身的心理管理,還要學會發揮心理輔導功能。
民建秦皇島市委建議,定期對社區工作者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或面對面心理疏導。面對面心理疏導可以是一對一交談,也可以是群體座談、戶外團建,引導社區工作者尋找情感出口。
民建秦皇島市委調研中發現,社區工作者受“精力缺乏”和“睡眠障礙”兩個問題困擾的比例最高。為此,建議采取輪休調休、AB 崗模式等方式,避免帶病上崗和長時間高負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