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學超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0)
2018年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明確提出國家支持學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由此可見,不論是從國家政策層面還是法規層面都對高校圖書館服務社會表達了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另一方面,據新浪網相關調查顯示,有75.99%的網民認為高校圖書館應該向社會公眾全面開放,這也反應出人民群眾對于高校圖書館資源開發的迫切需求和殷切期待,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化服務是大勢所趨。
隨著國家對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政策引導,開展社會化服務成為我國高校圖書館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各大高校圖書館紛紛跟進。筆者通過對我國高校圖書館網站進行檢索訪問,發現不同層次的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化服務的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國內所有“985”、“211”大學及首批雙一流大學均已向社會提供不同程度的開放服務,社會化服務的基礎和環境良好,代表了我國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最高水平。
雖然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整體水平普遍偏低,但各高校向社會開放服務的意識正在不斷增強,社會化服務的探索也在持續深入。從社會化服務的范圍看,高校圖書館正逐步由只向校內師生提供服務擴大到向合作單位、周邊區域及全國范圍內讀者提供服務。從社會化服務的項目看,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正從基礎的館藏資源借閱向查收查引、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服務延伸。從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方式看,高校圖書館很好地發揮了技術優勢在提供到館服務的基礎上,還可為讀者提供電話服務、網絡服務等服務。
高校圖書館的文獻和數據庫資源豐富,能突破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為社會讀者提供開放服務,面向合作單位、會員等特定范圍內人群開放部分文獻和數據庫資源檢索及查詢服務的有限開放模式是高校圖書館提供社會化服務的首要模式。與此同時,一些走在前列的高校圖書館也在探索區域聯合開放、政校共建開放等更加多樣化的服務模式。如,廣州大學城的所有高校圖書館形成聯盟以聯合開放的模式為讀者提供社會化服務,其中任何一所高校圖書館的讀者在其他高校圖書館內都可以享受與本館讀者同等的待遇。
從政策法規的層面看,無論是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都僅僅是號召和鼓勵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化服務,并沒有對高校圖書館的開放程度提出具體的要求和指標,也沒有對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化服務工作的效果設置獎懲機制。雖然近十年有許多高校圖書館對開展社會化服務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在開放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得面臨著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高校圖書館將館藏資源用于社會服務,是否屬于侵犯知識產權是一個迫切需要立法明確的問題。如何在保障版權方權益的同時共享高校圖書館資源,需要相關法律和政策協調平衡。
高校圖書館主要服務于本校師生,相較于公共圖書館,服務對象身份背景單純,服務內容和形式較單一,管理難度低。如面向全社會開放服務,則需考慮到社會讀者需求的多樣性以及身份的復雜性給圖書館帶來的安防壓力。同時,高校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往往與學校校歷相一致,高校寒暑假期間高校圖書館也閉館,無法為社會提供開放服務。如需在寒暑假期間對外服務則需要對館員的人事、服務等制度進行相應的調整。大部分高校圖書館在開展社會化服務轉型過程中也沒有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服務管理辦法,嚴重制約了社會化服務的開展。
圖書館的館員是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化服務的主體,高校圖書館館員的工作能力直接決定了高校社會化服務的水平。高校圖書館長期服務于校內師生,隨著社會化服務的深入,圖書館館員的能力水平與開放服務的能力要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目前高校圖書館館員的年齡普遍偏大,知識結構單一,具有圖書館管理相關專業知識的館員較少,這對圖書館館員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館員不僅僅是簡單的圖書管理員的角色,還需要承擔信息資源生產傳遞的角色。此外,圖書館館員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心態轉變也是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目前大部分高校圖書館缺乏針對社會化服務的管理辦法和相關的人力資源管理辦法,無法主動考核館員的服務質量。
當前高校圖書館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以高校投入為主導,高校圖書館提供社會化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社會公共圖書館滿足公眾文化需求的責任,但卻直接或間接增加了圖書館運營的成本,為了保持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可持續性和良性循環,建議政府通過財政撥款、政策優惠、共建基礎設施等方式給予高校圖書館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同時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提供有償服務給予一定的立法保障。
高校圖書館能夠井然有序的運行的基礎是有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當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內容發生變化后,支撐其運行的管理制度也需要相應變化。然而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一個職能部門,需要遵循高校整體的管理體系。因此,高校需要支持圖書館完善管理體系和對應規章制度,如人才招募制度、績效激勵制度等。
高校圖書館的物理空間和實體文獻資源有限,隨著高校逐年擴招,許多高校圖書館服務本校師生已是滿負荷運行,對提供社會化服務有心無力。在如此境況下,如果高校圖書館能加強電子資源建設,并發揮信息通信技術的優勢,將圖書館服務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則可以最大限度地在發揮館藏資源價值的同時,減小開放服務對校內服務的影響。此外,培訓、咨詢等服務也可是高校圖書館可以重點探索的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