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榮華 何棟斌 吳光鳳 劉曉青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普洱 665000)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總人口262.7萬人,有26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1%;國土面積4.5萬平方公里,山區占98.3%。普洱市屬邊疆民族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落后,人口素質相對較低,互聯網普及率不高,總體經濟實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市場體系不健全,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同時又面臨著周邊州(市)的激烈競爭,這些都制約著普洱市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普洱市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4戶、科技型中小企業307戶、擁有技術中心的企業38戶、“民營小巨人”企業5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76戶。有2戶企業上榜云南企業100強,2戶企業上榜云南服務業企業50強,7戶企業上榜云南民營企業100強。2018年全市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280.4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5%,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2.3%,拉動全市經濟增長4.1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8.1%。全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戶數15.53萬戶,同比增長10.35%,其中:個體工商戶13.64萬戶,同比增長10.51%;私營企業1.87萬戶,同比增長9.27%;三資企業109戶,同比增長1.87%。全市個私經濟從業人員39.1萬人,同比增長9.32%,其中: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25.98萬人,同比增長11.55%;私營企業從業人員13.12萬人,同比增長5.16%。民營企業完成注冊資金863.83億元,同比增長12.82%。民營企業上繳稅金27.19億元,同比增長3.63%。全市民間投資增速13.4%,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6.3%。
普洱市政府為了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建立了相關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工作的組織領導,將民營經濟發展納入全市綜合考核范圍抓緊抓實,并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2018年調整行政許可事項56項,調整市級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305項,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梳理公布政府部門第一批“直接受理事項、馬上辦事項、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事項1059項。建立普洱市中小企業服務窗口平臺,整合入駐各類專業服務機構80余家,梳理服務事項200余項。2018年,全市共有318名領導掛鉤聯系605戶企業,其中市級28名廳級領導掛鉤聯系79戶企業,10縣(區)290名處級領導掛鉤聯系526戶企業,梳理需要各級各部門幫助協調解決的困難和問題1200余個。2018年普洱市還爭取國家、省、市支持民營(中小)企業發展各類資金約12.5億元,完成微型企業培育工程直接補助任務730戶,撥付補助資金2190萬元,發放貸款250戶1.29億元,撥付貸款貼息資金559.19萬元,發放微型企業培育服務券資金425.3萬元。2018年累計組織開展各類服務活動36次,開展中小企業管理能力提升等培訓工程,服務企業1850家次,服務人數2600余人次。
普洱市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工信委中小企業局,為市工信委正科級內設科室,組織機構弱化,人員力量不強,交叉管理事項較多,缺乏配套性政策措施,工作推進困難。同時,政府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突出,截至2019年1月,全市政府部門及所屬機構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26.51億元;地方大型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3508.79萬元。近四年,全市共扶持創辦微型企業3580戶,每戶補助扶持資金3萬元,共撥付補助資金1.07億元,其中:省級投入5808萬元,市級投入3222萬元,縣級投入1710萬元,地方扶持配套資金嚴重不足。
普洱市重視企業的要素保障,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總體改善不明顯,突出表現在財、稅、土地、人才等方面。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打不開,許多商業銀行的貸款主要投放給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僅占很小一部分,融資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國家每年下達的建設用地指標有限,各級政府多把有限的用地指標優先用于大型企業、招商項目用地,中小企業基本申請不到用地指標,土地制約問題較突出。同時,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緊缺也是制約普洱市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與周邊發展較快的州市相比,普洱市民營經濟無論是規模、數量,還是質量、效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較小,近幾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呈持續下降趨勢,2015年為43.7%,2016年為42.5%,2017年為42.2%,2018年為4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市場主體較少,全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共有155284戶,每千人擁有市場主體數為54戶(全國71戶,云南55戶),每千人擁有企業數僅7戶(全國22戶,云南11戶),遠低于全國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中個體工商戶有136431戶,占87.86%;私營企業有18744戶,占12.07%;三資企業有109戶,占0.07%,民營經濟市場主體中主要以個體工商戶為主,發展層次低。地域優勢產業不明顯,各縣(區)在規劃布局上未能更好將企業發展與當地實際和區位優勢有機結合,優勢產業鏈及品牌效應未能充分 顯現。
普洱市民營經濟盡管有了長足發展,但受傳統觀念、制度、資金等生產要素影響,企業發展存在一定瓶頸。普洱市民營企業經營者和管理層總體素質低,同時因受區域傳統民族文化的影響,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大多數民營企業還處于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生產的階段,還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多數處于一般性競爭行業以及同類產業的中低端,轉型升級慢;創新意識不強,科技投入不足,“商標”“品牌”意識淡薄,缺乏自主研發能力。普洱市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等直接融資手段少,主要依靠傳統的銀行貸款,但因很多民營企業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擔保抵押條件不足,難于滿足銀行貸款要求,導致不愿貸、不敢貸和限貸、壓貸、抽貸情況普遍存在。
普洱市要深入了解普洱市民營經濟存在的短板,充分認識推進普洱市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緊迫性,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建立民營企業監測管理體系,做好民營經濟運行分析,強化運行監測和督查考核。逐步在資金籌措、職業培訓、財務管理、工會組織、法律、環保等方面建成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政策宣講培訓機制,組織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民營企業政策宣講活動,加大政策宣傳、解讀,幫助企業及時、全面、準確掌握政策信息,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細、落實。打造誠信政府,督促各級各部門落實、兌現落戶企業在金融、用地、稅費等方面的承諾,對民營企業的獎勵、扶持,既要依法依規、量力而行,堅持公平、公開、公正,陽光透明,塑造誠信政府形象。認真開展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工作,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普洱市政府要組織相關部門,對普洱市民營企業的稅費征收情況開展調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并對比省內其他城市的情況,對稅費過高的項目適當降低征收標準,全面降低民營企業融資、用地、人工、物流等成本。各級政府在制定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時,統籌安排民營經濟用地指標。建立用工服務平臺,對接普洱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市、縣、鄉、村三級用工信息服務平臺,暢通用工信息渠道。鼓勵市內的高校、各縣區職高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校企合作,開展定向、定單、聯合培養,為企業精準培育急需的專業人才。
普洱市要放寬經營條件,簡化審批環節,優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讓民營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享受同等優惠政策。在稅費政策上傾斜。政府出臺激勵政策,引導農民工、科技工作者、事業單位人員、大中專畢業生自主創業。培育打造好普洱南亞科技創業園、普洱互創國際中心、歸心谷普洱創業基地等平臺。加快制定普洱市“個轉企、小升規、規升巨”培育行動實施方案,推動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每年重點培育1000戶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為企業,重點培育20戶左右小微企業升級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重點培育5戶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升級為超億元“小巨人”企業。對新納入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的,給予資金扶持,對規以上民企銷售產值增長20%以上的,按照增幅予以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