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博
(西安財經大學 信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伴隨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經濟總量的飛速增長,社會經濟對于高等學歷人才需求越來越旺盛。我國研究生的招生始于上世界90年代,招生規模也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到2019年我國碩士招生人數超過80萬人,隨著招生人數不斷擴大,碩士研究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優勢大大不如之前。正確認識碩士研究生面臨的就業困境,剖析深層次原因,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是目前一項亟待解決的課題。
碩士研究生就業率持續走低。據統計,陜西省2018年研究生初次就業率為89.96%,低于本科生初次就業率(91.25%)。在就業質量方面,許多相關指標都呈現出下降趨勢,如就業協議和勞務合同等就業形式比例逐步下降,自由職業等靈活就業新形式比例逐步上升,碩士畢業生就業專業匹配程度不斷下降,對于就業崗位滿意度不斷走低。
“慢就業”是指大學生在離開學校后既不選擇就業也不選擇升學,而是選擇對未來職業生涯進行思考的待業狀態。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來自家庭方面的負擔越來越少,加之就業壓力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消極的“慢就業”,網絡調查顯示,受訪者周圍有“慢就業”現象的大學生比例超過七成,其中六成以上的受訪者指出大學生選擇“慢就業”源于對未來規劃的缺失。“慢就業”現象嚴重是造成就業質量不高的重要因素。
在勞動市場中,除了崗位供不應求外,依然存在崗位供過于求的現象,即某些公司存在對人才的需求但是招聘不到匹配人才;在人崗相互匹配的條件下,由于時空差異和求職成本的存在導致供需雙方無法有效對接;由于就業市場上信息不對稱性存在,導致供需雙方都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以上客觀問題的存在,會導致大量人力資源的流失,就業競爭加劇惡化,最終導致就業質量水平不高。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信息發布提供了新的途徑,極大地提高人們獲取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因此,如何促進就業信息的高效傳遞、流通和利用,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信息環境進而促進就業質量提高是一項重要課題。
2.1.1 “本本主義”熱潮
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碩士研究生在求職中逐漸傾向使用各種專業技術證書和榮譽證書來獲得寶貴的應聘機會,在這種趨勢下,證書就成為傳遞“知識儲量和技術能力”的重要載體,導致學生花費更多金錢、時間為自己“錦上添花”贏取就業過程中的優勢,致使教育和培訓的意義大打折扣。
2.1.2 就業市場中的“檸檬效應”
為了獲取寶貴面試機會,對簡歷的過分“包裝”會導致求職過程中夸大對自己的有益信息而隱藏不宜信息,甚至會提供一張假的簡歷。在考察求職者的過程中,用人單位對于畢業生信息采取上有所保留,致使提交真實簡歷的學生也遭遇到不公正待遇。
2.1.3 “關系”的雙面性
由于求職中存在較大的風險和機會成本,家庭成員和隔屆師兄弟間也會主動參與到畢業生求職中,如提供就業信息及對行業、薪資待遇、就業地等選取等。同時,“關系”的存在,也為用人單位與求職雙方搭建起有效聯系橋梁,有效緩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現狀。
在碩士畢業生自我認知不清晰的情況下,其在求職前的信息準備過程中存在關鍵求職信息確實、表述不明等問題,這表明碩士研究生提給用人單位的是不準確、不完整等人力資源信息。此外,碩士研究生對于市場上海量的求職信息也不能準確把握,“人崗匹配”則更難實現,反過來會對求職效果產生不良影響,致使就業質量較差。
校園招聘是依然是主要的招聘方式,學校憑借其科研成果及人才培養方面的聲譽,匯集同類用人單位資源和寶貴校友資源,為畢業生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此外,個人關系渠道和網絡媒體渠道逐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者是較為傳統的方式,仍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后者為信息技術發展結果,在求職過程中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
求職者的基礎信息質量對于就業信息機制質量有較大影響。求職者在應聘時填寫信息是否完整、客觀,語言描述是否準確、清晰,直接影響到該求職者是否可以通過初次篩選。準確、清晰的基礎信息描述更加容易獲得優質的信息服務,從而提高應聘需求針對性和求職效率,進一步得到更高的薪資水平和匹配的職位。
優化信息系統質量能夠正向影響就業質量。高效的信息系統質量能夠提高信息檢索的效率,擴展搜尋范圍,降低匹配成本,提高求職市場雙方效率。對用人單位而言,強大的信息系統能夠以最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招聘到匹配度高的人才;而求職者也能夠快速搜索到目標崗位,節省求職中產生的成本。
專業匹配度能正向影響就業質量與薪資待遇。專業匹配度越高,則意味著從事崗位和所學能力之間的一程度越高,表明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契合度較好,勞動者個人更容易在熟悉的領域實現人力資本價值,更容易得到提升和發展,此外,更容易體現在勞動力的薪資待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