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山
(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556000)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因為想要發(fā)展而被短暫遺忘的文化,被國家重新重視。國家關注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組織編排文化遺產名錄,挽救即將消亡的民族文化瑰寶。文化遺產保護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加困難,需要文化遺產保護人員克服更多問題。在各種保護方案中,通過開辦博物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優(yōu)勢和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兩部分進行論述,探究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遺”是文化表現(xiàn)形式,雖然包括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但是其精髓還是無形的文化形式。這就造成了“非遺”保護的重點在于文化藝術的傳承。但是現(xiàn)階段的年輕人,更多追求主流的娛樂文化,很少關注傳統(tǒng)的文化。造成年輕人對“非遺”完全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不利于“非遺”文化的傳承。其次,當代教育以實用主義為主,大多追求經濟利益,很少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學習“非遺”,傳承“非遺”,許多人對“非遺”不理解,造成“非遺”傳承中斷,消失在歷史長河。
博物館能夠提供一個平臺,展示“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走進人們生活,幫助人們去了解民間存在的“非遺”藝術,知其所以然,激發(fā)人們傳承和保護“非遺”的意識。博物館能夠記錄“非遺”存在的痕跡,保護“非遺”的物質載體。許多不幸斷了傳承的“非遺”文化中,博物館能夠保留其物質載體,證明其存在過,保留資料,留存其復興火種,保護“非遺”文化的多樣性。博物館能夠提供一個聯(lián)系公眾與“非遺”文化的媒介,讓人民更多的接觸到“非遺”文化,形成民族文化向心力,增強民族認同感,促進民族團結。博物館展示“非遺”文化,能夠向民眾展示中國勞動人民的藝術瑰寶,豐富文化多樣想,增強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抵御西方的文化侵蝕,促進中國文化軟實力增長,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
如上文所述,博物館在“非遺”保護中存在很大的優(yōu)勢,博物館選擇正確方案保護“非遺”,能夠對“非遺”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博物館能夠提供豐富的“非遺”史料證實。“非遺”往往是在某個地域的勞動人民生活藝術的結晶,有濃厚的地域氣息。
對于在仍在流傳繼承的“非遺”傳承來說,“非遺”文化在“非遺”發(fā)祥地、傳承地,人們往往是將“非遺”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生活習慣,當?shù)厝藳]有將“非遺”提升到藝術瑰寶,文化結晶的領域。因此在“非遺”傳承地,人民并不知道本地“非遺”文化的歷史來源,隱藏的民間故事,“非遺”得發(fā)展傳承經歷等詳盡的歷史資料。但是,博物館通過大量的人力物力調查,系統(tǒng)地探究“非遺”的起源、發(fā)展的過程、表達的藝術情感、傳達的民族精神、以及具體的故事和“非遺”具體表現(xiàn)形式。博物館儲存大量的“非遺”文字資料、影視視頻更加便于專業(yè)“非遺”文化領域專業(yè)研究。
對于已經不復存在的“非遺”文化或者即將消失的“非遺”文化,“非遺”誕生地,很難搜尋“非遺”文化痕跡,甚至“非遺”文化的物質載體都難尋蹤跡。更難在其發(fā)祥地對“非遺”文化的歷史發(fā)展、變現(xiàn)形式、文化內涵進行探究。該種情況下,介入博物館對“非遺”緊急保護。保護其物質載體和僅有的文獻資料,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音視頻資料。為復原該“非遺”證明其存在,保存詳實史料證明,便于后人研究保護和探究。
博物館能夠為“非遺”保護提供智力支持。博物館有大量的專家學者和相關的“非遺”文化大師等人員。這些人是最了解非物質文化的一批人,也是最想保護“非遺”的一批人。“非遺”文化的科學保護需要專業(yè)人員提供科學的方案,給予智力支持。科學化開發(fā)“非遺”保護項目,制定合理化方案。通過專業(yè)研究人員傳達正確的“非遺”保護知識,通過博物館專業(yè)講解“非遺”知識,能夠讓人們更好地理解“非遺”文化。通過“非遺傳承者”在博物館進行“非遺”表演,開展課程,講授“非遺”技巧,能夠擴大“非遺”文化受眾。增加“非遺”傳承可能性。博物館能給“非遺”專家、學者、傳承者、民間愛好者等,主要研究人員提供學術探究場所好學術講授場所,并給“非遺”文化學習者更加豐富多樣的研究資料來源,降低“非遺”研究學習者學習研究“非遺”文化難度。
博物館能夠在“非遺”保護中起到推廣宣傳的重要責任。在當代娛樂化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許許多多的藝人,當紅花旦,流量小生吸引人們廣泛的關注。加之自媒體發(fā)達,傳統(tǒng)藝術逐漸被淡忘,無法進入人們的視野,造成人們對“非遺”文化的不理解乃至“誤解”,這就需要博物館做好“非遺”宣傳,來達到“非遺”保護的目的。
只有先讓“非遺”文化有機會進入人們的視野,才能促進人們理解“非遺”文化內涵,從而激發(fā)出人們保護“非遺”的積極性。博物館能夠通過技術和推廣,提供媒介,把“非遺”藝術帶入人們的視野。例如:生態(tài)博物館,完整還原“非遺”誕生地、傳承地的地域風貌,人文情懷,進行對外展演,能夠把來訪者帶進“非遺”文化中,增強體驗性,促進“非遺”傳承。再如:博物館通過VR技術、多媒體技術、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科技,復原“非遺”具體變現(xiàn)形式和情景,將來訪者帶入“非遺”中,全面深入地了解“非遺”,并使其愿意宣傳“非遺”做貢獻。此外,博物館開展“非遺”展臺,“非遺”學習體驗活動,增加來訪者參與度,幫助“非遺”文化傳承。
博物館能夠將“非遺”項目整體保護。“非遺”項目保護需要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進而人文環(huán)境。“非遺”整體保護能夠促進“非遺”整體性傳承。在博物館的幫助下,“非遺”傳承項目,可以追溯其起源發(fā)展歷史,詳盡的表達形式,各種流傳的故事、民間說法,讓“非遺”學習研究的人能夠,知其所以然,整體性傳承“非遺”文化。便于“非遺”傳承者對“非遺”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之與時俱進,隨著時代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新時代延續(xù)下去,繼續(xù)保持其生命力,流傳下去。
“非遺”是中國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結晶。“非遺”不僅僅是中國的藝術珍寶,更是世界的藝術珍寶。現(xiàn)今“非遺”傳承形勢依舊嚴峻,博物館結合“非遺”傳承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非遺”繼續(xù)傳承,讓“非遺”文化走進人們的身邊,讓人們感受文化的魅力,幫助人們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