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利 沈琳琳
(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404000)
隨著近年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促進高等學??萍汲晒D移轉化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教學改革文件的頒布,對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關注越來越高,但我國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因此我們必須對高校學生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培養進行探索和實踐[1]。
工程類研究生作為工程類應用型人才,是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必須具備專業的科學素養以及工程應用的能力,但在培養過程中,普遍出現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下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在我國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成果轉化的意識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身成果轉化的素養。在很多高校制定的研究生培養方案中,雖有開設相應的專業實踐課程,但是在校理論學習的年限比重較大,并且也有出現過于強調發表學術論文的現象。
此外,研究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既是現在成果轉化的學習者,也是將來成果轉化的執行者,自身的能動性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部分研究生的科研基礎較弱,缺乏科學探究精神以及思維創新和實驗操作的能力,這類研究生并不會自己主動確定研究方向,若本身缺乏思考,在科研過程中只是按照導師的要求完成科研任務,那么很容易忽視成果轉化這一步。同時,在研究生中更多的群體只會主動學習基礎理論知識或者參與科研競賽只是為了獲得好名次,這也導致了多數研究生被動接受科研材料,忽視科研成果轉化這一現象[3]。
上述因素都造成了新時代研究生成果轉化素養不足的結果。
高校培養的工程類研究生在科研成果上多數停留在理論層面,成果轉化能力低下。在完成前兩年的理論學習后,學生根據校內資源進入合作的實習基地實踐,但未做到產學研深度融合,學生的創新、創意、創造、創業“四創”能力欠缺。在參與這類項目工程的過程中,被安排的更多是基礎性工作,其操作和投入不足,參與感大大降低。這一情況下,會導致學生對所研究的課題不熟悉,不會結合實際情況將研究出來的科研成果向市場轉化,形成有效生產力,并且畢業后所參與項目的工作需求將與自身儲備的技能嚴重脫節[4]。
學術交流在科研活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每一個科研項目中,由于個人的思維習慣不同,思考的角度也就不同。進行學術交流有利于開拓原本狹隘的思路,有利于進一步創造創新。國際學術交流不僅包括學術思想、學科信息、專業人才、研究成果的交流,也包括語言的聽、說、讀、寫、譯等多項技能融,對交流人員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2]。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研究生學術交流水平還是比較弱的,沒有積極參與校內學術交流活動,對于項目認識比較片面,也極少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會,無法追蹤國際前沿科研項目,因此也就容易忽視科研成果轉化這一重要組成部分。
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是新時代背景下的必要課題,是科技創新的關鍵階段,高校應如何改進培養方案,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策略:
針對限制因素,想要提升工程類研究生成果轉化的素養,可從優化創新教學體系中著手。在科研過程中,教師作為主導者,學生作為主體,兩方應積極展開互動與交流。教師在講清楚理論知識的同時,需要給學生留足實踐操作的空間。并且,學生既要學好專業理論知識,更要學會獨立思考探究,在操作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遇到疑惑及時與導師交流[3]。“五位一體”包括課程、講堂、訓練、競賽和成果孵化五個部分,其又可分為兩個階段。不同階段根據面向的學生不同,因材施教,制定了層層遞進的教學體系。
第一階段為夯實基礎階段,包括了課程和講堂兩個部分。該階段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師講授過程中,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教學原則,逐步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階段為提升能力階段,包括了訓練和競賽兩個部分。該階段針對有濃厚創新創業興趣的學生,鼓勵學生加強學術交流,從多方面角度思考,碰撞靈感。通過參與競賽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科研競爭力,培養能力為下一階段打好基礎。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各高校都設有相應的創新創業平臺,向更高質量人才培養發展,訓練平臺應落實創新、創意、創造、創業“四創融合”的理念。學生應有效利用好校內資源,鍛煉提升成果轉化的能力。
第一級是創新,通過教學、課堂及創新教育,帶領學生了解學科前沿問題,培養學科興趣激發思維靈感并進一步確定研究方向。第二級是創意,通過訓練競賽,提高學生科研合作及實踐創新能力。第三級是創造,通過實驗開發,了解市場前沿專業問題,激發探究意 識[4]。第四級是創業,產學研相結合,推廣應用,激發活力,實現成果轉化四級跳,創造科技創新價值,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具有雙重身份的高校,應該及時意識到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這一問題。對于工程類碩士研究生這類科研成果轉化主體的培養模式,應抓緊時機,及時改革創新,落實產學研高度融合,培育出適應新時代科技創新的工程類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