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波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高職院校圖書館是學校信息資源保障和服務中心,全方位的承擔著信息資源組織、傳遞及分解的職責,是信息資源與師生之間的橋梁。從信息生態理論的角度分析,圖書館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是一個閉環生態鏈,“資源”是生態鏈中的食物,“資源人”即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與“資源”形成捕食關系。圖書館信息生態鏈:是一個需要和外部環境相適應、不斷更新演化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系統,強調的是資源不斷循環和知識增量傳遞的過程。“資源”是信息生態鏈中布局的關鍵,一方面控制生態鏈的有機循環,一方面保障生態鏈的平衡有序。
伴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面對呈幾何級膨脹的互聯網“資源”,面對被系統集成商、數據提供商逐步捆綁“資源”的事實,圖書館與外部信息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同時,傳統的“藏書樓式被動服務模式”導致圖書館信息資源中心的位置逐漸邊緣化,信息供給與用戶需求已嚴重失調,不得不面對用戶減少和用戶差異化的沖擊;高職院校圖書館內外交困,信息泛濫、信息滯后、信息超載、信息壟斷、信息流轉不暢等諸多問題導致了傳統的生態圈平衡狀態被嚴重打破,形成了“圖書館信息生態 怪圈”。
國務院正式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讓高等職業教育重新煥發了吸引力,高職院校迎來了技術應用轉型、創新驅動帶來的新挑戰。圖書館作為職業院校的信息資源保障中心,它的核心工作必須與學校的發展同步。那么,圖書館急需打破傳統的封閉的生態環境,在原有的信息資源基礎之上,整合特色專業領域內更多可用資源,做好數據清洗、甄別和標準化管理,對松散無序的數據進行優化盤活和轉型利用,掌握“資源支配權”促使數據向價值最大化流通。因此,高職院校圖書館應重新審視其服務功能,重構一個動態平衡的“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釋放高職院校圖書館在職業教育中的價值,為學校的轉型和創新服務,這也是“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和必然選擇。
本文嘗試在信息生態理論的基礎上,對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的構建和開發進行探索研究,具有其獨特的學術價值和獨特的應用價值,一方面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是一個全新的理念,也是一種全新的服務模式。另一方面將信息生態學的理論引入圖書館研究領域,將為圖書館的資源服務提供嶄新的視角和方法,為圖書館轉型提供 借鑒。
為了全面了解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狀況,以“圖書館”、“信息生態理論”、“數據服務生態圈”為主題,對有關圖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研究項目與相關網站進行了調查。與國內的圖書館數據服務相比較,國外的數據服務研究在時間上搶先一步,德國數字圖書館于2013年正式發布了應用程序接口,這是全球首次圖書館以API的方式,向用戶提供館藏的數字資源服務。國外的相關文獻數量較多且趨于穩定,國內的相關文獻數量比較少尚處于個案嘗試和探索階段。總體來說,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數據服務生態圈的研究,在圖書情報學領域尚屬比較新的方向。
信息生態系統以生態學的理念融合人、環境、技術之間的交互關系,構成要素是人、信息、信息環境。圖書館數字服務的構成要素是讀者、館藏資源、設施環境。
1)構成要素。兩者之間不會互相排斥,能迅速融入并發揮作用。信息生態理論的功能目標在于各要素之間的生態平衡,既需要信息技術的提高、信息資源的合理加工分配、也需要信息用戶與系統之間緊密聯系;圖書館數字服務的目標在于對館內資源進行整合加工,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為讀者提供服務。
2)功能目標。兩者之間功能目標相似,信息生態理論的引入有利于優化圖書館資源配置,提高讀者粘合度。信息生態理論的應用價值在于對信息資源進行分配優化、利用優化、接受度優化;圖書館數字服務以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的融合為驅動,以自身可控的數字資源為依托,為讀者提供更加廣泛、高品質、有效的服務。
3)應用價值。兩者之間應用價值相似,是圖書館數字服務引入信息生態理論的必備前提條件。因此,將信息生態學的理論引入圖書館研究領域,將為圖書館的資源服務提供嶄新的視角和方法,為圖書館轉型提供借鑒。
針對“圖書館數字服務生態圈”平衡狀態被嚴重打破的現狀,從三方面著手探究實現動態平衡的策略。第一,從用戶感知視角,運用UTAUT模型,分析和挖掘影響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平衡的因素;第二,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探究各個因素對生態圈動態平衡的影響情況;第三,進行量表設計發放問卷,采集用戶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數據服務的期望,通過數據分析挖掘潛在服務功能,選取匹配的信息 技術。
為掌握“資源支配權”,促使數據向價值最大化流通,在分析圖書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對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的技術架構體系進行建模,深入挖掘潛在服務功能,有針對性的分析關鍵技術的應用。具體步驟為:首先,制定構建的目標“促進數據流通,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掌握數據支配權”;其次,確立構建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構建分析型數據資源中心庫,做好數據清洗、甄別和標準化管理;難點是做好跨平臺數據的采集融合和異構共享,對松散無序的數據進行優化盤活和轉型利用。再次,握手大數據技術,選用合適的數據分析工具,對大量的非結構化、半結構化的數據進行分析、關聯、組織和計算,實現數據的增值。最后,在以上步驟完成的基礎上,對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進行建模,面向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決策化的數據服務,將傳統的藏書樓被動服務模式向主動性、個性化轉變。
縱觀圖書館的技術發展歷程,每一次新技術的崛起,都會引起圖書館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的變革,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信息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深度應用已成為必然趨勢。本文作者認為要打破思維慣性,洞察用戶需求變化,按需構建信息服務流程,重新規劃圖書館的運營模式,充分釋放高職院校圖書館在職業教育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