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巨峰 張怡 范浩 李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宏觀層面能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微觀層面能實現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產學研主體的深度融合,形成創新合力。
產學研結合是指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合作行為,通常是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按照企業的需求研發其需要的技術和產品。產學研結合能有效配置智力和財力資源,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了企業的競爭能力及科研機構的科研水平。本文中研究的國防科研院所可進行產學研合作的項目均為非涉密的項目或科技成果,國防科研院所以下簡稱科研院所。
美國是世界上產學研合作最成功的國家,最具代表性并產生了廣泛影響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①科技園區模式。美國AURP 將科技工業園區界定為:具備私立或公立的研究開發設施、高技術或科學技術導向型企業、以支持性服務為目的而開辟的土地或建筑物。②企業孵化器模式。企業孵化器是一種為新產品和小企業誕生與成長提供幫助的產學研合作組織模式。③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模式。美國專利保護的范圍很廣,包括發明專利、工業品外觀設計專利和職務專利。專利許可在美國產學研合作中具有很特殊的作用。技術轉讓是產學研合作知識得以流動的另一個重要渠道。④高技術企業發展模式。高技術企業常常是從大學和研究機構中衍生出來的。美國大多數的高技術企業都是由科研成果的發明者借助風險投資創辦起來的。除此之外,還有產學合作、技術植入和外力嫁接形式發展起來的高技術企業。⑤工業/大學合作研究中心。美國的工業/大學合作研究中心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所大學與幾個企業聯合中心;多所學校與多個企業聯合中心;工業/大學合作研究中心廣泛與企業和大學以簽定合同的方式進行合作。⑥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也是美國的一種產學研合作模式。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務是針對工業生產的需要開展跨學科研究,同時著力培養工業生產所需的工程技術人員。
日本的產學研合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日本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共同研究。大學和企業的研究人員就共同的課題開展合作研究,結合雙方的技術創新能力創造科研成果。自從這種模式實施以來,各方的合作項目逐年增加。②委托研究。大學接受企業和中央政府部門的委托和經費支持進行項目研究,提供科研成果。1995 年文部省等相關政府部門推出“促進特殊法人等部門有效利用政府資金開展基礎研究的制度”,鼓勵國立大學接受委托研究,為學術研究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③委托研究員。指民間企業的技術和研究人員到大學和大學共同利用機構,接受研究生水平的研究指導,把握最新的研究動態。④教育捐贈的財會制度。日本有關教育捐贈規定,受贈國立大學可以靈活使用捐贈,開展研究活動,進行國際交流等。同時,國立大學和大學利用機構還可以利用捐贈的資金開設冠名講座和創建的研究中心。⑤共同研究中心。為推動大學與地方產業的合作,從1987 年開始,日本的一些大學相繼建起了“共同研究中心”,其作為大學與產業界聯系合作的窗口,既是共同研究的場所,又是企業技術人員接受高級技術培訓的課堂。⑥科技工業園區。日本也建立了一批科技工業園區,比較著名的有筑波科學城、關西科學城等。
德國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重視科研成果的轉讓,并在全國構建了一個合作創新的網絡,形成組織保障。另外,幾乎所有的科研項目都要求有中小企業參加。德國的模式有以下幾種:①大研究中心。如海姆霍茨(HGF)大研究中心,中心和大學合作緊密,大學可以使用中心的試驗設備,參與跨學科范圍的、長期性的科學研究項目。中心還為政府提供咨詢,受委托主持項目,并在中心內成立項目的承擔單位,組織大學、研究院所和企業參與執行項目。② 技術轉移中心。德國的技術轉移中心是一個全國性組織,分布在各地,原則上每個州都有。這些中心與大學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把為中小企業服務作為工作的重點,進行技術咨詢和技術中介工作,在互聯網上為企業查閱國內外專利,開展學術報告會和技術洽談會等。③科技園。德國主要有一些小型科技園,它們是大學的附屬公司,或者是由企業和金融機構合辦,如德國卡爾斯魯厄技術工廠。④跨學科教育和科研機構。有柏林工業大學設立的跨學科學術組織、德國研究會的合作研究中心和研究組、跨學科研究協會等多種形式。⑤能力中心。德國能力中心是區域聚集的、但跨區域活動的、由若干個高效能的伙伴組成的合作聯盟,有專業重點,聯盟成員間有密切的互動與交流,涵蓋了增值鏈的若干階段以及不同行業和學科,融入了所在地區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
國際上的理論和實踐表明,產學研合作并不單單指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三者之間的合作。政府也參與了產學研合作的過程。政府擁有資金和組織調控能力,是技術創新政策的制造者與執行者,是國家和地區創新環境的創造與保障者,能夠承擔一定的技術創新風險。大學,企業、政府三方的合作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創新的保證。政府、產業界和學術界之間呈現出三重螺旋的勢態。我國在不斷積累經驗的基礎上,摸索出了一些適合我國國情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產學研聯合體。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企業或地方政府相聯合的合作形式。我國產學研各方建立的聯合體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科研院所和高校與企業以科研成果、轉化硬件等為合作條件開展聯合經營;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項目和成果為主體,吸收企業參加開發和生產,作為輔助配套的服務方;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主,與集團公司或產業部門合作建立新的部門或機構,協商管理方式;科研院所和高校與大中型企業聯合組成承包工程集團,運營自己產生的項目和轉化外來的項目;科研院所和高校與國外企事業單位建立中外聯合合作模式。
(2)科研院所和高校直接參與企業的技術進步過程。這是我國目前產學研合作廣泛采用的一種合作方式。其主要做法是科研院所和高校通過技術轉讓、咨詢、合作或委托開發等形式,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參與到技術需求方的技術升級、技術瓶頸、檢測生產中,迅速為其提供可靠的技術資源和技術團隊,幫助企業在此技術領域中占有優勢,并可以優先獲知合作方最新的待轉化技術及項目。
(3)行業性技術推廣。即科研院所和高校以調研分析為基礎,選擇一項或幾項關鍵性技術,在經過小試后取得比較成熟的成果后,利用自身在行業的技術地位和渠道,組織針對性強的推廣活動,在一個行業或一個領域中廣為推廣,能夠有效快速的集中需求方,省去了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使技術能夠與需求方直接對接,迅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4)開展區域性合作。即科研院所和高校,從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出發,與地方政府、產業部門開展全面合作,按照地方政府的產業分布,有選擇性的為其匹配成果、專業技術及專家團隊。能夠有針對性的幫助政府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完成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
同時,還可以配合政府工作需求,組織地方企業來院所和高校參觀,國家級實驗室、頂尖技術研究領域和國家重點工程等,這些資源是企業不可能具備的。定期組織新成果推介會,將與當地產業契合度高的新成果進行項目說明和前景分析,感興趣的企業可以深入交流并后續實施產業化更容易受到政府的扶植。
(5)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這種模式也是美國產學研合作最有效的模式之一。將對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進行系統集成和工程化研究,形成技術資源庫,不斷地完善和更新,將技術資源打包推向企業和市場,進行商業化運作;同時,中心的評估咨詢部門可對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政策運用、產業規劃等服務;中心建立的專家隊伍,可協助企業優先待轉化的項目,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培育和再創新并為企業培養高水平科研技術人才。
(6)高科技園區。高科技園區是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和生存的環境,是依靠政府的優惠政策,以大學和科研院所為智力依托,經過自發或半自發較長時間的凝聚和衍生,最終形成的高新技術產業地帶。高科技園區有相對完善的服務體系和配套管理制度,在進一步孵化優秀科技成果的同時又能與市場直接對接,使得科研成果更具有實用性、商業化、經濟效益高等特點,成果轉化率也相對較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入2l世紀以來,各國的經濟發展日益體現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成為當前我國提高綜合國力的戰略對策。產學研結合可有效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是加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