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錦
(膠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 膠州 370281)
對于鄉村振興戰略而言,應該做到規劃先行,有序開展,需要保證建設有序性以及質量。現階段,我國各個地區均開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些地區因為村莊規劃存在不足,盲目開展鄉村建設工作,并且部分地區求成心切,拆建工作沒有計劃。認真開展村莊規劃工作,是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的關鍵途徑。通過規劃工作,能夠充分提高鄉村發展思路的清晰性,促進村莊順利發展。同時,保證村莊規劃實用性、有效性,能夠對相關資源進行統籌安排。
對于各個地區而言,均有著獨特特點,村莊規劃過程中需要將這些特點充分發揮出來,構建“鄉村+文化+旅游”產業體系。將當前單一的發展建設模式進行有效轉變,建立美麗的旅游景點。積極改造荒屋舊房,設置旅游服務中心以及補給驛站,打造精品步行旅游線路。對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還可以將河道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構建步行游道、渡船以及游船等交通體系,將村莊的旅游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促使鄰近景點的聯系更加緊密[1]。
對村莊進行全面整治,充分提升村容村貌。對土壤差、產量低、低洼等低效農田進行有效整治,可以種植一些經濟效益與觀賞性兼備的作物,例如,對于低洼農田可以選擇荷花以及其他水生作物,建造自然、閑適、靜謐田園風光,把村莊建設成以當地景觀、人文為主,農事田園為輔的特色旅游村莊。
按照各地區相關保護文件以及特色保護要求等,對于特色村鎮,除了必要旅游設施、航線、道路等,禁止進行大規模改造,應該將外部環境治理、內部設施改造、破損建筑修葺以及植物景觀強化等作為主要內容,將村莊風貌特色充分發揮出來。對于規劃方案而言,應該對村民基本安全需求、生存需求等相關設施予以優先考慮,其次是旅游發展建設施舍以及生態保護設施等。在新增內容方面,應該對閑置建筑與空閑用地優先進行考慮。
在規劃中,所有村屯均應該進行生態污水池建設,數量至少為1個,進行統一處理,集中排放,以長遠發展角度分析,應該進行污水處理廠用地預留工作,確保農村地區生態保護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保證村莊環境與景區風貌不會被破壞條件下對村莊交通道路展開科學規劃。科學設置排水溝渠,設置臨時防洪設施,充實強化村莊減災與防災等方面能力水平,可以借助廢棄場地建設停車場。
對于古橋、古建筑等展開保護與修繕,確保村落空間肌理得到充分保留,將空間原生態特點充分體現出來。采集當地節慶禮儀、民族歌舞以及傳統技藝等,同時借助數字化技術進行呈現,將文化原生態呈現出來。積極發揮村莊廢棄建筑物或是閑置建筑物,可以改造為文化活動室、村史館等。在保證群眾生活習慣不被干擾情況下,進行旅游活動,維持以往鄉村生活節奏,為村莊原生態提供保障。
基于我國部分地區發展的上位規則,要求不會增設建設用地,所以居民需要向城鎮集中搬遷。對于采用生態移民政策的村莊,需要展開綜合評估,另外,根據當地全域發展情況,引導村莊積極轉化功能,對價值突出的設施與建筑,結合實際情況與特色展開再利用。規劃過程中需要積極做到一戶一宅要求,禁止增設宅基地,充分落實農田保護與生態保護紅線,禁止對現有建設用地的范圍進行拓展,不斷強化內部用地率[2]。
基于國土空間規劃背景,對于建設用地,應該進行減量規劃,關鍵在于保證農村建房問題得到充分處理,應該以空置農房作為切入點。應該從省—鄉逐級編制補償機制與退出機制,地方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對相關辦法進行優化,進而充分優化宅基地的退出機制。
重點內容就是有效整合建設用地資源。新住宅已經建設完成,但是未拆除住宅,若是存在分戶需求而增設宅基地,那么可以借助自家宅基地處理相關問題,對于宅基地的新增指標做到不預留,并保證新建住宅和村莊風貌相適應、協調。積極引導村民借助互換地塊,促使零散、面積小的宅基地的規模面積不斷增加,積極借助現有用地促使村民住房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根據環境治理要求,對建設用地進行科學利用,對于消極空間,可以設施建設設施,或是進行微田園、微果園、微菜園等建設,主要種植當地常見草木花卉、蔬菜瓜果等,充分強化村莊的美化水平。
應該積極構建規劃師駐村制度,對初步發展成果進行文字與規劃圖轉化,更加通俗易通,進而形成民約,便于村民傳頌,同時把規劃城規向村民自治規范進行轉化,確保有效提高村民參與村莊管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使規劃成果得到全面實施。
積極引導規劃師進駐村莊,對各方意愿與信息進行有效整合,為上位與下位規劃等工作提高良好依據。另外,規劃師駐村制度對于權能結構的多方制衡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對各個主體利益進行科學協調,充分保證各方利益[3]。
村莊規劃工作,應該遵循“人本”理念,注重生態保護工作。進行規劃工作時,應該積極結合村莊發展歷史、鄉村實際布局等情況,充分統籌城鄉關系,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利用,促進生態環境健康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