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繼祥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山東 菏澤 274300)
在我國的十八大會議中強調了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性,提出文化屬于民族發展的血液與靈魂,并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應面向基層,加強對基層群眾的文化建設工作,積極推出惠民政策與惠民工程,對一些落后地區加大文化建設的投入,實現文化服務設施的免費開放,為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而廣場舞作為目前來講廣為流傳的文化活動形式,既可滿足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也無需投入過多的建設成本,在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初期階段的廣場舞是以“秧歌舞”形式展現的,在抗日時期,文藝工作者對民間秧歌進行改編,意在鼓舞人們抗擊侵略,在當時的短時間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雖然在此階段的廣場舞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也不具備娛樂和健身作用,但為之后的廣場舞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第二階段為文革時期的“忠字舞”,在此階段的“忠字舞”意在表現對領袖的忠誠,也為了慶祝文革的成功。其主要特點為以形表意,動作較為簡單,粗放,此時的廣場舞主要用于承載政治信息,仍舊未表現出娛樂和健身的功能;第三階段為文革結束后的交誼舞以及迪斯科,在當時是受到港娛樂活動的影響,致使這兩種舞蹈形式傳至內地,并成為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形式。此時的舞蹈已經表現出娛樂性的特征,對于人們的文化生活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第四階段為90年代至今,廣場舞處于普遍發展的階段,因其動作簡單易學,具有強健體魄的作用,也有效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備受老年群體的喜愛,在當前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中發揮著突出的作用[1]。
廣場舞是有別于其他舞蹈形式的一類集娛樂和健身為一體的大眾化舞蹈形式,因其動作簡單,易于學習,對參與者的限制較小,在廣場區域廣為流傳。現階段的農村和城市均興起了廣場舞的熱潮,已經成為當前較為常見的一種文化活動形式,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并且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
目前來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不外乎音樂、舞蹈和歌曲等形式,隨著人們對文化精神生活的關注,文化活動形式也愈發多樣,但均離不開舞蹈和歌曲等形式,而廣場舞既能滿足部分群眾的跳舞需求,又能滿足部分群眾的音樂需求,可以將其作為群眾文化的重要載體。因其具備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性在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2]。
現階段,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廣場舞都已經成為基層群眾的重要娛樂方式,有很大一部分群眾會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廣場舞活動。廣場舞作為由群眾自發性組織的文化活動,廣場舞的表現形式會跟隨參與者的意愿發生改變,尤其是在人們的審美特性發生改變的情形下,便會在廣場舞中添加一些新的元素,創新廣場舞的形式,使其內容更加新穎,更能滿足當前時期人們的審美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可以認為廣場舞還擔負著指導者的角色,進行群眾文化建設時,可以通過分析廣場舞中的各類元素,創辦更多被基層群眾所接受的文化 活動。
廣場舞的節奏感較強,且動作簡單易于掌握,在參與廣場舞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愉悅群眾的心情,也能使其忘記工作上的煩惱,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對于廣場舞活動的大力推行可以減少很多社會陋習,如打牌和打麻將等賭博行為,使群眾更多的接觸有益于健康的文化活動。此外,對于廣場設施的建設也能為群眾提供交流的場所,群眾通過廣場舞結緣,形成良好的群體氛圍,也有助于社會安定和集體生活的和諧[3]。
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目標便是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為群眾提供娛樂或者休閑的場所和設施,但受到資金問題影響,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較差,難以滿足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需求。而廣場舞這種文化活動無需設備設施的支持,只需有一片空地和一個音響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且活動時間較為隨意,群眾可以自發性的組織活動,對于環境和活動場地沒有較大的要求,可以有效彌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不足,既可迎合群眾需求,也能解決在資金方面的問題。
早在十二五規劃期間就提出了服務民生,全民健身的戰略發展要求,在規劃中指出,體育事業發展中應遵循人本原則,將民生服務作為主要發展目標。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各省市地區的基層業務人員均開始宣傳科學健身的相關理念,并倡導各地政府積極配合,為群眾提供健身的環境,創造良好的健身條件等。在此過程中,廣場舞這項活動脫穎而出,其活動形式符合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且能夠同時達成健身和娛樂的目標,在短時間內被逐漸發展和壯大,城市和農村中廣場舞的活動團體也在逐漸增大,已經成為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主流活動方式之一。同時,對于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建設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積極老齡化是在健康老齡化理論的基礎上被提出的新型理論,主要是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通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來應對老齡化問題的重要手段[4]。研究顯示,人口老齡化問題誘發了多種社會性問題,其中表現最突出的就是空巢老人的問題,這將會使老年人的幸福指數降低。此類問題雖然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但可以通過廣場舞的形式,組織老年人抱團取暖,相互慰藉,使其通過參與廣場舞結交更多伙伴,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此外,廣場舞的作用還體現在增強老年人運動量,強健其體魄等方面,同時能夠滿足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需求。老年人作為基層群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文化生活中的感受也會直接影響基層文化建設的質量。
廣場舞作為群眾自發性組織的一類文化活動形式,更容易被基層群眾所接受,且其能夠根據自身審美需求的變化,對廣場舞的表現形式進行創新,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基層文化建設中也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希望通過對廣場舞的地位和重要性的研究,能夠引起相關人員對廣場舞發展的重視,借助廣場舞的發展來提升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