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偉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早陽鎮政府,陜西 安康 725000)
退耕還林工程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其在控制和減少沙塵天氣、改善空氣質量與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進自然和社會的平衡發展[1]。而退耕還林這一偉大生態工程在逐步實施之后,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尤其是經濟問題變得異常突出,如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農民用地面積不斷減少,如何平衡農民收入、創新農民經濟收入點,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提升和發展,保護與開發新植林地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1)重造林輕管護現象普遍存在。針對退耕還林工作基層政府雖然出臺了相關管護辦法,也將退耕還林工作相關內容不同程度納入了議事日程之中,然而重造輕管問題依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于大部分農戶依然停留在過去那種粗放經營的理念上,或者是僅僅考慮到了短期經濟效益。而基層林業工作者在退耕還林中也存在著錯位和缺失,未能真正肩負起自身責任。部分鄉鎮由于從事林業工作的人員較少,既要忙包村工作,又要忙業務工作,不可避免會出現指導和督促不到位的情況,從而導致相關管護工作的開展未能得到真正有效地落實。
2)林地管護不到位。退耕還林期間,應加強林地管護,即護林員要加強林地管理,避免出現人為砍伐現象,確保林木健康生長。實際上,現有林地管護制度不夠完善,并且護林員薪資結構不夠合理,管護工作中,常因護林員消極懈怠而弱化林地管護效果,導致退耕還林成果片面彰顯。長此以往,林地管護實效性低水平徘徊,對林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發展將起到負面作用。要想強化護林員責任意識,勢必要全過程制定管護制度,站在護林員角度考慮問題,真正調動護林員工作熱情,強化護林員工作能力[1]。
3)管理能力欠缺。由于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區域人口分布問題對統一管理造成很大影響,人口分散于各個村莊中,村莊距離鄉鎮較遠,這樣就會導致傳遞產業信息時存在明顯延遲問題,無法有效協同管理人員。而且不同村莊的產業發展沒有科學規劃,以至于整體產業結構很不均衡,農民、農業用地不斷減少,影響農民收入。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過程中,國家政策補貼資金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更影響到農民的收入,在引導農民流轉向其他產業時,政策上缺乏充足動力。另外,政府人員缺乏足夠的調動能力,對于產業調整也形成很大阻礙。
1)加強工程管護力度。要逐漸轉變基層林業工作人員和基層群眾輕視養護管理、重視工程建設的錯誤認識,加強退耕還林工程管護力度。為了使廣大基層群眾在基層退耕還林工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基層政府還有必要出臺切實可行的激勵機制,以基層群眾的獲利為重點激勵目標,將基層群眾參與退耕還林工程管護工作的積極性有效調動起來,從而自覺自愿參與到退耕還林工程管護工作中來。同時針對部分鄉鎮基層林業工作人員不足的問題,建議上級部門應通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并結合具體情況對退耕還林工程管護區域進行一個合理的劃分,每個區域至少配備一名專業的護林人員,強化退耕還林工程的管護力度。
2)后續產業大力培育。退耕還林的綜合效益開發工作穩步進行,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加大林下資源開發力度,以此實現農戶增收。具體來說,通過林下種草來涵養水源,滿足所在地區牛羊草料供應需求,但牛羊管理者要堅持適度原則,避免破壞生態平衡,為草生長留有充足時間。當前,紅豆草大量種植,這為以草養牧模式推廣提供廣闊空間,促進養殖業穩步發展。林果間作模式推廣期間,鼓勵當地農戶大量種植經濟性果樹,打造分區經濟林,這既能提高林地經濟效益,又能起到防風固沙作用。與此同時,實行立體經營模式,將農戶經濟效益最大化。除此之外,林下種植藥材,如黨參等,這既能提高林下土地利用率,又能提高農戶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可以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加大對林下資源的開發力度,推動林產加工業、林藥業、林果業、畜牧業、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走發展復合林業的路子,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形成以林下養殖、林下種植、森林旅游、采集加工為一體的林下經濟發展格局,不斷提高林地單位面積產出,在完成退耕還林工作目標的同時發展當地經濟。
3)提高協調管理能力。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當對農民的疑慮充分考慮,如很多農民不了解相關產業,擔心這些產業今后的收入,在接受高科技知識方面能力缺乏等。針對這些情況,在工作實際中應當合理調整農民負面情緒,將其積極性有效調動起來,對農業生產科學安排,同時引導農民進行轉業,并加強培訓,對農民轉業動態時刻關注,同時提供合理幫助。作為政府工作人員,必須要充分認識到重構產業結構的重要性,認真服從國家統一調度,科學引導農民順利轉業,采取有效措施安撫轉業過程中農民出現的各種負面情緒。另外,政府還應當擴大招商引資,借助各個渠道有效調整當地產業結構,推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持續、穩步發展。
4)堅持建管并重,適時安排撫育管護。有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必須堅持“保林”“增收”的原則,提高對生態環境現有問題的關注度,并落實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使區域經濟實現持續性發展。同時,不斷加強監管,實現經濟與社會收益并舉,分配林業技術指導人員,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同時注重補造護岸林,顯著改善林分品質。找出喬木死亡原因,適時安排補種,調查苗木生長情況,及時調整,實現苗木種類的混交。如促進落葉與長青樹種的混交、喬木與灌木的混交,使退耕還林逐漸發展為復層林與混交林。在林木撫育管理過程中,必須加強松土、培土,及時安排除草與修枝作業,優化幼林生長環境,使幼林實現穩定生長,提升苗木成活率,改善林木質量。此外,還要注重病蟲害防治,及時預防,及時處理,抑制病蟲害的蔓延。
從三方面體現,即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當林地范圍擴大,農村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對于當地農民來說,能夠在林場獲得工作機會,這既能緩解就業壓力,又能真正改善就業者生活壓力,并且林場建設階段能夠得到人力資源支持。除此之外,政府給予資金補助,即面向退耕農戶有償補助,避免退耕農戶心理失衡,借此方式緩解社會矛盾。因為退耕還林的經濟效益直觀可見,所以退耕農戶會大力支持,當地農民積極參與退耕還林活動,長此以往,能夠提升地區人們生活質量,促進林業經濟穩健增加。當林地面積增多,意味著森林覆蓋率提高,一定程度上起到水土保持作用,從而降低自然災害發生率,減輕自然災害負面影響。由此可見,退耕還林在生態建設方面可起到促進作用,使生態經濟常態運行。分析退耕還林在社會效益增加方面的表現,即借助新舊媒體大范圍宣傳退耕還林益處,以此打破部分農戶的偏見,使其正確理解退耕還林政策,為退耕還林提供思想指導和實踐支持。當退耕還林工作落實于實踐,就能夠真正造福于百姓,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推動力。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退耕還林后續產業持續、穩步發展,應當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努力。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涉及很多方面,非常復雜,必須要常抓不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過程中,極大地改變了農村經濟結構,而且也轉變了農民的意識,對此還需要做好退耕后的產業調整,提高協調管理能力,適時安排撫育管理工作,切實提高退耕還林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