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繼山
(濮陽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河南 濮陽 457100)
藥品安全關乎人民大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醫藥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乏一些企業違規操作,知法犯法,甚至制售假冒偽劣藥品。針對這種行為,必須加大藥品安全監管力度。在整個藥品安全監管組織體系當中,基層藥品安全監管部門是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道藥品安全監管放線,承擔著日常監管、專項整治、抽樣檢測等各項工作,工作任務繁重且艱巨。為此,必須深入分析基層藥品安全監管的現狀,正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推進基層藥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才能更好地服務藥品監管工作,為我國藥品安全貢獻一份力量。
作為人類預防、治療及診斷疾病的重要商品,藥品安全至關重要。有效監管藥品安全,與廣大群眾的生命健康權益息息相關。長期以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藥品安全監管,以強化藥品安全監管、保障公眾用藥安全為目標,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圍繞提高藥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制定政策措施,建立了涵蓋藥品研究、生產、流通、使用各環節的重要監管制度,進一步提高了藥品安全監管水平。基層監管部門是藥品安全監管的最后一道防線,擔負著重要的職責。多年來,基層藥品安全監管工作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具體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基層藥品安全監管的作用并未完全發揮。就當前我國基層藥品安全監管工作來講,已形成了相對較為完善的監管網絡,基本上可以達到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市縣、鎮鄉、村社區三級安全監管網絡。但在實踐應用當中,在市縣與鎮鄉兩級監管當中,一定程度上落實了監管責任和任務。但是在村、社區這一級別上,雖聘用了一些兼職協管及信息人員,但是在專業知識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這種情況下,很難充分發揮基層監管的作用,很難落實到最基層。
2)基層藥品安全監管對象多,人員少。伴隨工商、質檢等部門職能職責的轉變,藥品安全監管部門的重任就落到了基層食品藥品監管單位的身上,且監管對象倍增,僅憑單位的寥寥數人,很難達到預期監管效果。加之監管人員技能培訓滯后,有時甚至無法應對日益增加的監管任務和復雜的監管形勢,這些問題的出現,對基層藥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正常開展影響很大。
3)基層藥品安全監管配套設施設備不足。對于基層工作的開展最大的阻礙在于經費問題,無法及時補充相應的監管設施和設施,這種情況下,不僅會大大影響監管人員的工作效率,甚至會拉低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出現消極狀態。比如,行政執法設施和設備不足。質量安全是藥品安全最關鍵的問題。若僅憑感官判定藥品質量是不客觀、不科學的,想要保住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基層監管人員必須通過專業的檢測設施和設備進行測定。而當前,很多基層地區很難滿足這一要求。正是由于配套設施的滯后性,使得基層藥品安全監管水平低下,存在大量安全隱患。
目前,我國基層藥品監管體系基本完善,但不足之處在于如何將此體系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這一問題值得深思。作為一名多年工作在基層一線的藥品安全監管人員,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2點進行解決。第一,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工作機制,明確、細化各基層單位和部門的責任,從上到下建立相對應的懲處措施,落實職責。第二,在市縣級層面做好調研,制定下級層面的經費補助標準的相關實施指導意見,在整個市縣層面和范圍之內,確保經費補助標準一致,充分落實和執行此項工作,最大限度激發各級監管人員的工作熱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層藥品安全監管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堅持采用“五化”監管法。
1)監管對象“差別化”。面對復雜、眾多涉藥企業,基層監管部門不能一盆水端平,平均用力,要各有側重。在日常監管當中,明確重點對象,認真排除。
2)監管責任“網格化”。按照管轄區域進行合理劃分,將藥品安全監管責任細化、分解落實到具體監管人員身上,消除監管死角、盲區,落實責任,追責到底。
3)監管行為“動態化”。日常監管任務多、時間緊、要求高,由于基層監管人員數量有限,很難達到預期監管成效。當采用監管行為動態化之后,便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矛盾。比如,針對各個企業可采取不定期、不定時、動態化的檢查方式,加強質量管理,不得絲毫松懈,便可取得良好的監管效果。
4)監管方法“數字化”。21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基層監管部門應及時更新設備設施,積極運用“互聯網+”的優勢,打造符合本地區的藥品安全數字化監管系統,開展網上監管,便于及時清查問題。比如積極引進智慧監管手段,推行“互聯網+藥品監管”,達到精準監管、順勢監管、集約監管,用作業手續、機器代人的“減法”換取效率的“乘法”,達到提高監管效率之目的。
5)監管結果“透明化”。定期對外公開監管檢查結果,讓大眾更好地了解藥品的質量情況,消除信息的不對稱性,對企業敲響警鐘,倒逼企業加強藥品質量管理力度。此外,還要進一步構建群防群控共治體系。繼續實施“四個你我”協同共治,充分發揮企業、消費者、社會和部門聯動作用,積極引導和支持公眾參與監督,構建藥品安全多元共治模式。
人員不足是基層藥品安全監管的普遍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可根據實際情況,在業務交叉的部門實行合署辦公,并進一步精簡市縣局人員,將更多專業力量充實到一線監管隊伍當中。第一,明確基層監管單位的人員結構和分工,針對愿意下基層的積極優秀人員,要予以重任,提高待遇,充分調動基層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強化責任意識。第二,當前很難大幅解決人員編制問題,在此前提下,可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解決。比如參考公安系統的協警管理制度,通過各主管部門聘用專職藥品安全協管員,從而有效解決人員不足問題。而此類人員的經費和工資待遇等問題,應由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承擔,各基層監管部門則負責對專職協管人員進行管理。但是在人員聘用前,必須開展有針對性、專業化的培訓,加強隊伍建設的整體質量。當然,所要培訓的人員不單單包括專職協管人員,還要加大專職監管人員的培訓,在培訓當中,要涉及藥品監管的法律法規、監管操作程序、安全工作重點等等內容,進一步提高基層藥品安全監管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
綜上所述,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是做好基層藥品監管的根本宗旨。多年來,基層部門在藥品安全監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藥品市場得到了明顯改觀。但有一些問題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為此,必須深入了解基層藥品安全監管的現狀,找出問題所在,才能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處理,才能更好地推進我國藥品安全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