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淑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根據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半失能定義為日常生活、行動需要借助扶手、拐杖、輪椅、升降設施或他人幫助。失能定義為基本喪失自我照護能力,日常生活、行動完全需要他人幫助。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為主,政府和社會依托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的一種服務形式。根據老年人的具體情況和需求,開展上門服務、單項個性化服務和集中照料服務。養老服務姓公也姓私,老年人既是繁榮社會的建設者,又是兒女們的養育者,國家、社會、家庭都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主體。
社會工作是指在專業價值理念的指導下,充分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專業的助人過程,幫助人們擺脫困境,增強自主權利,提高生活質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適用老年社會工作、健康社會工作、老年健康社會工作已有的理念、服務技術和方法。
1)失能、半失能老人接受養老服務的決定權不確定。由于中國傳統的養老觀念、經濟條件和家庭勞動力結構分配,絕大多數失能、半失能老人都是居家養老,由伴侶、兄弟姐妹或子女擔任了家庭照護者角色。有家庭照護者談到,“父母交給誰照顧都不如我自己照顧得周到,還有在新聞里看到很多老人被虐待。”“我沒有工作,有時間和精力把孫女和臥床老人都照顧好,不會讓爸爸挨餓。”同時,失能、半失能老人失去接受養老服務的決定權,接不接受養老服務、接受什么樣的養老服務由不得自己決定,由伴侶或子女決定。有失能老年人談到,“老伴兒說家里已經沒有錢繼續看病了,希望子女和老伴兒能將現目前的住房賣掉,用房款來支付醫療照護費用,但是我動不了,說了不管用”。失能、半失能老人失去財產主動權。準遺產繼承人將老人現有財產視為遺產,老人現在接受服務消費越大,將來準繼承人能繼承的遺產越少。在58到家APP上的照護意愿一欄顯示,重慶市有意愿照顧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的鐘點工、住家保姆并不多,且多為女性,少數保姆有意愿照顧男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人們普遍意識中把專業照護者看做是端屎端尿的傭人,自我認同感差。
2)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相關設施薄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存在一個場所掛多個牌子的情況,比如,在一個場所掛著社區服務站、社區圖書室、社區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多個牌子。這一場所主要的活動是閱覽、麻將、棋牌、廣場舞等活動。多數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缺乏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更沒有一站式養老服務自動化平臺,生活護理、醫療保健、養老照護器材租賃等相關的服務缺乏。有少數社區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機構分級,有的養老機構沒有護理床位,重慶市沒有專門的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機構、醫院或醫院 部門。
3)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缺乏連續性和覆蓋率低。2018年7月,重慶市社會福利指導中心首次舉辦4期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照護者公益培訓班,免費開展心理疏導和護理知識培訓。每期25人,共100人次,每期培訓時間為1天。自2018年12月以來,“重慶市慈善總會助浴快車”項目已持續走進重慶多個區縣,為超過2000名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了免費的助浴服務,填補了重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的空白,是一次創新探索適老化、人性化的居家社區服務新模式,也是重慶具有特色的養老服務品牌項目。各區縣民政局和養老機構積極對接預約服務,試運行的車輛已供不應求。重慶市民政局,以及各轄區民政局均有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的招投標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為期1-3年結項。政府購買服務惠及部分老年人服務需求,但1-3年后還需民政投入經費,還會不會有相關養老服務還是未知數,缺乏連續性和覆蓋率低。
1)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屬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意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為解決當前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而產生的新型養老方式。匹配合適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能力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生命質量,疏解家庭照護者長期照護老年人的體力和精神壓力。社會工作者介入相關服務時,可以通過居民一家親微信群、微信公眾號、抖音宣傳視頻、宣傳手冊等各種新舊媒體,宣傳當地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什么,怎么參與服務等。社會工作者結合本社區實情,開展失能、半失能老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護體驗,進行居家照護技能培訓。讓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屬切實體驗到專業照護服務帶來的省心、舒心、放心。讓失能、半失能老人有意愿住進集中照護中心,感受到上門服務物有所值,愿意支付個性化服務。用新的養老服務產品和服務技能,喚醒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進而廣為宣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這一新型養老方式。一位家庭照護者談到,“我一個人抬不動他,他被我不小心抱摔了兩次了,不用不知道,用了養老護理床,照顧老伴兒方便多了,比以前的家居床上護理輕松太多了,省力更省心”。
2)多舉措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相關設施建設。以需求為導向,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政策落地,社會工作者根據本社區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需求情況調研,結合養老服務設施設備的最新研發情況,申請社區居民委員會針對性的服務設施建設經費。引進民間資金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開發社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分級、分類服務項目,進行市場化運營,吸引其個人購買養老服務,增加養老服務收入,確保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可持續發展。用互聯網+養老,適老化社區環境改造,讓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出家門,有地兒可去,以便融入社會。建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體驗裝置,讓社區居民感同身受、換位思考的體驗“當我老了”是什么感受,身體會怎樣。引導精神養老軟環境的積極健康發展,減少虐待、歧視老人的現象,分清家庭照護者的角色定位,減少對老人財產的預期,提升社會和家庭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精神贍養意識和行動。
3)整合資源,提供分級、分類的精細化服務。社會工作者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過程中,整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專業護士、全科醫生,為轄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建立動態信息檔案和提供上門醫療服務,臨終關懷中的用藥指導,并培訓長期照護者相關醫療照護知識。社會工作者在居家適老化改造方便輪椅出入,居家照護設施設備租賃服務,營養餐配送等服務中,與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屬之間做好需求和供應方的中間調節作用。
培訓志愿者隊伍、社會工作者的職責時,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系統會老化和功能減退,心理上認知功能下降、情緒意識個體差異大,社會功能受社會角色、收入、生活節奏影響,其次要考慮時代文化變化的代溝問題,站在合適的角色角度提供養老服務,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減少互動過程中的認知偏差和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