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文 陳 爽 吳 楠
(沈陽建筑大學,遼寧 沈陽 110168)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在社會各界已得到了普及,網絡環境也因此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使得大學生在獲取信息的時候不斷倚重于網絡,隨之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接收、吸納和傳播信息的重要途徑。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其中文件提出要加強網絡育人,提升校園網絡平臺的服務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切實增強網絡陣地的示范性、引領性和輻射度,發揮網絡平臺對高校思政工作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高校為加深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多種線上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設立輔導員微信公眾號等,同時結合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系列線上活動,通過學生熟悉的網絡來培養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習慣。但是開展情況與取得效果卻差強人意,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多個薄弱環節,單純通過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將思政內容宣傳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補充,已經不能適應新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依靠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的簡單方式已經不夠滿足需求了,其內容已經不夠滿足周圍環境的發展要求和大學生的日常需求,對大學生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完全不夠。因此,要充分認識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掌握大學生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下對信息內容的特征以及產生的互動性是十分重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堅持鞏固主流思想輿論,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充分發揮理論宣傳、輿論引導、價值塑造、文化建設、形象傳播等作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必須要從學生自身的特點出發,從而才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
大學生面對網絡傳播信息的基本特點,包括收集廣泛、自滿心理和主觀傳播。三方面的特點主要來源于打學生自主性獲取的加強和心理成就的滿足。從網絡信息發展的角度,網絡信息是呈現爆炸式的特點,琳瑯滿目的信息充斥著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在網絡中還包含著大量的社交平臺,而隨著網絡的發展讓這些社交平臺逐漸變得現實化,大學生往往通過自身的興趣愛好來尋找適合自己的社交平臺。大學生只會發布自己感興趣的相關內容,所以想要大學生主動接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只有這樣才能呈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點。從學生主觀性的角度,學生主動性的加強使得他們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新奇的態度,并會通過主動搜索的方式來達到滿意自己求知的結果。
所謂收集廣泛,是指大學生在面對網絡信息時,一般會采用不同途徑和方法來獲取信息。這主要是因為獲取網絡信息的便捷性,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不同途徑來獲取信息。大學生從多途徑獲取信息的特點,是大學生主動性的發揮,為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提供了保障。因此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大學生比較熱衷的官微、微博、抖音等平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開放的、交互式、共享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讓大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由他人教授轉為主動學習,學習知識的方式更具包容性,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擴大學生學習范圍,彌補自身不足的知識結構。
大學生在掌握新的信息后,通過網絡平臺(如:微信、微博、抖音等)與大家共同分享內容,這也就是大學生的群體分享特點。群體分享的特點與網絡的虛擬化、現實化的特征具有密切的關聯。大學生通過“群”和“朋友圈”,逐漸尋找到自己所從屬的社交領域,又出于個性需求,參與到“群”和“朋友圈”中的群體分享,從而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和滿足感。受到“群”和“朋友圈”中群分享的影響,學生承認并接受群體分享,在自己喜好的群體中更容易接受他人的觀念,從而也逐漸調整自己的觀點,只有尊重社會規則,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對于高校通過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以下兩點,一是能夠進入學生所在的群體,要積極參與群體分享過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不要在群體分享過程中過于“強硬”或使用“直插硬塞”的方式進入,應真正融入學生的分享的氛圍,把握群體分享過程中的主方向,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想動態。二是學生從屬的“群”和“朋友圈”數量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都能保持活躍的積極性,一定要找尋學生最普遍關注的群體,想完全做好這方面,還需要同時拓寬自身的思維,讓自身的生活隨著學生的節奏變得更多樣化。有效地通過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和信息的選擇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力以及開闊視野。
“群”和“朋友圈”的便捷性和交互性打破多重因素的障礙,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收到群體分享并進行交互性交流,這種模式擴展了學生信息接受范圍。學生承認并接受分享觀念,這時學生會主動利用網絡條件發布和傳播他肯定的內容,利用自己所從屬的“群”和“朋友圈”等各方渠道充分發揮,迅速地傳播這種的觀點和想法,以此來獲取更多人的贊同與肯定,進而達到自身的滿足感。在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夠學生主動性交流的特征,那么是有助于高校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網絡上紛繁復雜,學生主要以個人理解為基礎,無論各領域,官方發布的內容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和接受,這也將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引導與補充。利用學生主動性交流的特點不僅可以充分擴大學生之間的交流范圍,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還可以避免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使學生能夠以多向的方式獲得知識,促進學生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深入分析學生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下的接受習慣和表達方式,構建豐富繁榮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用新穎的網絡溝通方式來吸引廣大學生,用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生活影響學生,滿足學生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知識需要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高校網絡應該關注學生個性發展,以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熱門個性應用為參考,結合學生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愛好與興趣、心情進行個性化的設計與展示等特征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下大學生已不再滿足于對于所有事情都運用統一的行為準則和評判標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堅持自己的做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高校基于網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必須品,大學生積極與消極的影響都會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了解和把握大學生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特征,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網絡開展大學生給高校帶來了廣闊的發揮空間、不斷變化的內容以及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手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新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