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曼 王曉丹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基層社會治理,特別是城市社區治理,成為基層工作的時代主題。
經此大考后,如何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提檔升級,也引發了人們對居住環境、建筑防疫性能的思考。
近日,由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劉小虎、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濤團隊合作的“防疫住宅+智慧小區”研究成果,得到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認可。省住建廳發布通知,擬在武漢市選取部分老舊小區作為防疫住宅和智慧小區首批試點。
什么是防疫住宅?建設智慧小區應從哪些方面發力?從防疫住宅到防疫小區乃至防疫城市的建設,對基層社會治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記者近日采訪了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小虎、陳濤和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唐忠義。
借鑒傳統經驗思考現代問題
《黨員生活》:什么是防疫住宅?它的設計初衷是什么?
劉小虎:疫情肆虐時,居家隔離是阻止病毒傳播蔓延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們希望住宅在美觀、舒適的同時,還能把病毒排除在外。因此,我們提出了“防疫住宅”和“防疫建筑”的理念,期望喚起大眾對建筑防疫性能的關注。
其實前兩年我就想通過建筑設計,在現代生活中實現一種帶有傳統建筑元素、詩意般的生活方式。防疫住宅的設計理念正是源自中國傳統建筑對“氣”的精妙組織。
我們發現,傳統建筑大門的凹入和內巷兩側的大門傾斜,都是為了形成“氣”的過渡區域,既有利于人體適應室內外氣候變化,也有利于室外清新的空氣進入堂屋、天井。而現代住宅反而缺乏這種處理。一些疫情高發社區,建筑密度過高、小區出入口多、設施陳舊、通風條件差,都可能讓病毒乘虛而入。
通過借鑒傳統經驗思考現代問題,防疫住宅從社區、樓棟、家居的不同層面,綜合使用各種空間處理方法和新技術、新材料,以達到借助空間設計提高居民的抵抗力、抑制病毒傳播的目的。相關做法包括完善廢污處理、快遞團購和日光倉等社區設施,按人、車、物分類設置出入口,改造樓道通風條件,推動建設屋頂防疫植物花園,家居配置入戶消毒空間、抑菌過濾紗窗、陽光間等。
《黨員生活》:智慧小區建設的目標是什么?智慧小區與防疫住宅是什么關系?
陳濤:目標是構建一個人本導向的智慧小區,以綜合居民個體數據的數據中心為基礎,涵蓋智慧化規劃、信息化管理、個性化服務、社會交往等方面應用,強調政府、相關產業與居民的互聯協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長效運營機制。
防疫住宅的目的是提高住宅防疫性能,提升空間品質;智慧小區是通過信息科技手段賦能,為科學決策提供服務。通過防疫住宅和智慧小區建設,可有效提升社區疫情防控、社區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二者結合能產生1+1>2的效果。
基層社會治理仍需數據整合
《黨員生活》:建設智慧小區、智慧社區有什么難點?
陳濤:除數據共享等技術原因外,更多的是體制機制方面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缺乏明確的牽頭部門和統一的規劃部署。過去在智慧小區建設上,一些地方和部門從自身職能出發,自行研發平臺、推出項目。這些平臺和項目,各有側重、相對單一、標準化程度較低,較難協同開展業務。
二是數據共享意愿不強。基層社會治理數據涉及人口、房屋、地理信息、車輛交通、醫療健康、教育文化等多種信息。然而,這些數據分散在不同部門,相互融合程度低,形成一個個的“信息孤島”。
三是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錯位。當前,居民服務需求缺乏有效渠道進行傳遞,相關部門依據自身職能和局部信息進行決策,對群眾的痛點需求響應不足。
唐忠義:除了政策供給、技術規范外,成本增加會影響項目的推進、推廣。和原有的普通住宅相比,建造建設成本、管理成本甚至相關管理人員和居民的學習成本均會上升。此外,信息安全與居民隱私保護也是智慧化建設工作中的一個難點。
基層治理工作者需要提升哪些能力素養
《黨員生活》:從防疫住宅到防疫小區乃至防疫城市的建設,對基層社會治理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
陳濤:疫情之后,基層治理模式需要從管控型向服務型轉變,提供與居民息息相關的服務,激發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長期以來,社區建設基本上是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程度不高。要實現項目的可持續運營,需要產業導入,政府搭建統一平臺,依靠市場力量,精準化提供服務。
需要注意的是,數據的收集、使用應注意保護用戶隱私,要織密安全網,防止數據泄露。
唐忠義:當前,社會建設進入新階段,社會治理應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眾參與、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撐的新格局,尤其要重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發展。
《黨員生活》:對于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來說,他們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和素養,才能提高社區防疫和智慧化管理水平?
陳濤:對于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人員來說,提高專業化能力是必然要求。首先需要提高信息化使用能力,還應該掌握心理疏導、應急管理、急救、消防等專業知識。
唐忠義:基層社會治理千頭萬緒,智慧小區的建設對社區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挑戰。他們需要提高協調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需要具備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在關注公共衛生、掌握更多信息技術的同時,也應重視人文關懷。
《黨員生活》:請展望一下未來的日常生活。
劉小虎:一個周末,你出門來到通風良好的電梯間,等電梯下樓。小區里種了很多幫助減輕細菌傳播的植物,看著眾多綠植,你心情十分舒暢。在外面買完菜,你回到家中,第一步是踏入入戶消毒間進行換洗、消毒工作。同時,家中的智能新風系統也自動啟動。當你準備洗菜時,突然發現廚房水管壞了,但智能系統已感知故障,并自動切斷上水、上傳系統報修。你只需要等待工作人員上門維修……
記者手記
在采訪中,專家們多次提到韌性城市建設,它指的是增強城市、社區抵御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風險的能力,具有更強的抗壓能力以及恢復能力。建設韌性城市,除了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提高城市的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其中,領導干部、社區工作者增強自身專業能力、專業素養是關鍵的一環。
提升科學素養,關注科技、公共衛生領域的前沿動態,提高對于復雜問題的判斷力和前瞻力,才能更從容地應對各類危機。
擁抱新理念與新技術,及時補課充電,增加知識儲備,不斷升級自身能力,在應對棘手問題時才能游刃有余。
此外,提高防風險意識,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下好先手棋,才能在下一次“黑天鵝”“灰犀?!笔录砼R時做到心中不慌、化危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