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平

吳正剛,1975年1月出生于咸寧市崇陽縣青山鎮鋪前村。他從一個普通的農民黨員,成長為擁有新型農機具12臺(套),連片承租土地5000余畝,種田年收入500余萬元的“全國種糧大戶”“全國勞模”。
他一步一個腳印,敢闖敢干,吸納大批勞力在合作社務工,成為當地群眾有口皆碑的致富帶頭人。
哪怕務農,有想法它就大不同
吳正剛今年46歲,家里排行老幺。早年,全家7口人全靠父母勤勞苦做掙工分養家糊口,艱難度日。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孩提時代的吳正剛便十分勤快,趕上農忙時節,就幫著家里提秧苗、打豬草。由于家庭條件受限,小學畢業的吳正剛無奈輟學回家,跟著父母干農活。后來,他又遠赴他鄉做泥工、當工頭、開機械,嘗盡了打工的苦頭。
有一次吳正剛回家探親時,看到別人推著一臺機器在田里翻耕,地整得又快又好,他好奇地上前問了個究竟。原來,這是一臺可以翻耕田地的農機具,不僅能替代耕牛和人力,還省時省力。看著家中日漸年邁的父母,吳正剛突然有了方向:用現代化的機械回鄉務農。
想法有了,資金成了問題。想要購買一臺大型農機具,這在當時大部分家庭都承受不起。那時候,整個崇陽縣只有2臺。吳正剛同家人商量,把打工的所有積蓄存款拿出來,再找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四處籌款借錢,終于湊足了4.8萬元,在鄉親們詫異的眼神中,購買了1臺沃得牌收割機回家。
這一年,吳正剛真正感受到了農民對現代化農業機械的需求和渴望。豐收季節一到,吳正剛和他的收割機就停不下來了。每到一處,農民朋友都在路上迎接,每日日程排得滿滿當當,不少排不上隊的農民甚至等到半夜。為了不辜負信任,吳正剛經常通宵達旦地連軸轉。
第二年,他又斥資購入一臺拖拉機,輔助收割裝運。努力換來的是收獲,吳正剛不僅還清了借款,還成了遠近聞名的農機能人。
后來,他覺得個人的力量太單薄,加上崇陽縣農業機械化程度還不高,便萌生出組建農機隊伍、抱團發展的念頭。
自那以后,吳正剛四處奔走聯系,終于在2007年,組織成立了崇陽縣為民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吸納15名社員加入。在崇陽縣農機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合作社有了全套規范的管理和經營制度,社員發展到34人,擁有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直播機等大中小型農業機械51臺,其它配套機具57臺(套),機械資產達到300余萬元,每年經營收入達到500萬元。社員常年活躍在鄂南農村大地,受到農民朋友歡迎。
好學上進,在黨的引領下成長
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吳正剛好學上進,并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時刻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
2012年,吳正剛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16年,被推薦評選為市人大代表。
由于外出務工熱,村里大部分只剩下老弱婦孺,越來越多的田地季節性拋荒和長年撂荒,愿意耕作的也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吳正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作為一名黨員、一名人大代表,他要改變這一現狀。
吳正剛與合作社社員商量,與相鄰的幾個村聯系協調,將拋荒的連片土地流轉承包下來。每年支付一定土地資金給農戶,土地用來輪植油菜、水稻和小麥,全部實行機械化作業。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土地耕作問題,又保障了農戶收入。
此外,他還為周邊農戶尤其是年紀大、體力不支的農戶提供農田“保姆式”服務,包括翻耕、購種、育種、育秧、插秧、田間管理、收割等環節全程包攬。
隨著社員們抱團發展,合作社的農機服務區域逐漸由本地擴大到周邊鄉鎮,服務項目也由最初的耕種和收割擴大到耕作、育秧、插秧、播種、直播、機收等,年機耕種面積達到5萬畝,年服務收入達到500余萬元。
在糧食增收的同時,吳正剛也遇到過麻煩。因沒有倉庫、曬場和烘干機,遇連續陰雨天氣,收割的七八萬斤糧食來不及晾曬,全都泡了水,捂得發了芽,損失巨大。痛定思痛后,吳正剛覺得應該與時俱進,配齊現代化農業裝備。經多方聯系,他投入巨資建成3600余平方米的儲物倉庫,又購置了兩臺大型烘干機,終于解決了后顧之憂。
吳正剛勤勞致富的事跡傳遍鄉里,他先后被評為縣、市、省級勞動模范,還獲得“特色農業種植示范戶”的稱號。2014年,吳正剛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種糧大戶”稱號。2020年,他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創新示范,帶動一方群眾致富
種田也能搗鼓新名堂。2015年,吳正剛開始嘗試種植再生稻,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再次發苗、長穗,再收獲一季稻谷。再生稻米品質優良,口感也更好,市場價格要比普通的雜交稻高幾倍。
通過去外地學習考察,他還試種了彩色水稻,既能設計圖案增加觀賞價值,又能收獲稻米產生經濟價值。
受此啟發,吳正剛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2019年冬,吳正剛花20萬引進七彩油菜花,并請專家指導設計圖案,當時因受疫情影響群眾無法現場賞花。2021年春,在青山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舉辦青山鎮首屆七彩油菜花旅游節,吳正剛的七彩油菜花海一炮打響,全市皆知,鋪前七彩油菜花海刷遍全網,更是被評為“2021湖北最美油菜花海”。這大大地帶動了當地土特產品銷售、餐飲旅游行業發展。
除了創新示范種田,吳正剛還注重提高科技水平,發揮合作社的規模化效應。由于大量的農田種植需要機械化操作,吳正剛先后投資160萬元購買了大型收割機、拖拉機、烘干機等新型農機具12臺(套)。新農機技術的應用,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經濟效益。
針對農田施藥環節,吳正剛在農機新技術推廣會上現場買進一臺價值6萬余元的無人植保飛機。無人機啟用后,不僅可以按指定區域指定劑量完成噴灑任務,還可以自動返航回到起飛原點,通常一個人每天早晚作業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三四百畝水稻的噴藥;且用無人機噴灑,一般都選在晚上或早晨,效果好又高效安全。
光賣稻谷經濟效益有限,吳正剛便購進加工設備,走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道路。其生產的鉆石水晶米已申請到“雨會”商標,還與武漢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由他們將產品銷往全國。
吳正剛通過創新手段,發展新型農業,吸納了當地大批勞力務工,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不愧為稻田里走出來的黨員先鋒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