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鄉村振興,人才為先。
當前,影響鄉村振興的因素很多,如科技落后、財力不足、產業傳統、動能乏力等,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才匱乏,難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的客觀需要。可以說,伴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力不斷“外流”,導致農村空心化、農業生產人員老齡化、后繼乏人等問題突出。一些農村甚至房沒人住、地沒人種,人都缺乏,遑論人才?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使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投身農村、投資農業,漸漸成為一種大勢所趨。那么,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讓鄉村成為人才的熱土?
優化干事創業的環境。“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要增強人才引進的吸引力,實現鄉土人才的“回流”,必須在強化農村自身發展環境上下功夫,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政策支撐,通過創業孵化園、創業指導服務隊伍、營造拴人留人的營商環境、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讓“鄉愁”作為人才和農村發展的紐帶,讓人才看到農村干事創業的巨大前景,讓他們帶上技術、創新的理念、資金等返鄉創業,既讓自己大展身手,也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努力提升農民自身素質。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廣大農民自己的事業,因此必須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著眼于“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這一目標,結合農村勞動力的實際情況,開展有目的、實際效果好的技能培訓,包括開展特色養殖、種植技術培訓等,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為有一技之長的業務能手,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新型職業農民。長遠看,要按照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完善農村本土人才孵化培育鏈條。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鄉村振興需要各方面的專業人才集智聚力,引得進、留得住,還要用得好、用的活。堅持人崗相適,實現人與事的最佳配合,詳細掌握人才所學、所專、所長,采取“訂單式”服務,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事發揮專業的“能”。轉變思想觀念、拓寬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突破人才的所有制壁壘和身份依賴,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傾向,建立健全相應的決策、協調和落實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