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長曉
2016年,我走在雷克雅未克市中心大街上,突然一個小女孩朝我走來,向我推銷她的手寫詩集。我感到詫異,手寫的詩集也可以拿來賣嗎?我把這件事告訴了Gunni,他說二十年前,比約克也是這么來推銷自己的詩集的。
有種說法:冰島音樂領先世界100年。可是為什么人口如此稀少的國家能產生這么多好音樂?我拿這個問題問勝利的玫瑰樂隊,成員們回答我:“這跟冰島人的性格和文化有關。冰島文化傳遞給我們的是:你不需要擔心做錯什么,只要感覺很有意思,那就去做吧。”
“音樂”一詞在冰島語中為Tónlist,字面意思就是聲音的藝術(Tone-Art)。鼓勵大家去拓展和塑造不同的聲音形式,創作出屬于自己的音樂風格。電子樂、搖滾樂、獨立音樂……在冰島人面前通通都已拋之腦后,新一代的音樂人對于過去的分類毫不在乎,他們大膽采用能夠使用到的所有工具做音樂,每個人都是開山鼻祖。你可以叫梅加斯式,也可以叫做小斯圖門式等等。據說,島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從事音樂和創意事業,而這些瘋狂的人中就有10%的人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和唱片。
冰島人眼里沒有條條框框,沒有人告訴你誰對誰錯,唯一做的就是做你自己。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Jonsi在演唱會上用提琴弓弦拉吉他,會看到獸人樂隊每個人身上都紋了一個同樣的圓圈,他們也不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做,答案就是沒有為什么。
與許多國家模糊地將“怪異”作為邊緣文化相反,冰島的音樂人都在尋找自己的風格,拒絕跟風雷同。這里崇尚“古怪”,非主流和“不合群”是對藝術的堅守和尊重。
從大街上出售手寫詩集的小女孩,到在舊游泳池里建了一個工作室的勝利的玫瑰樂隊,以及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和樹說話,傾聽自然聲音的冰島音樂人Bragason……我開始漸漸喜歡上冰島的這種玩世不恭、特立獨行的一面。
這種狀態恰恰抓到了現代音樂的內核所在:灑脫,自然,真實。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大眾文化工業流水線束縛了歌迷的思維,文化工業向歌迷消費者提供標準化卻毫無靈性的音樂尺度和規范,使歌迷被市場所操控。
沒有失誤的演唱就像喬布斯的蘋果,符合產品標準化。被蘋果文化規訓過的大眾,無法體會果樹上發生過的野性故事。比起喬布斯的精致標準,冰島音樂更近似意大利式的手工藝品,充滿個性及不規律性。
阿多諾在《文化工業》中指出,文化產業流水線單向操縱大眾的大腦。文化工業,即大眾文化產品的標準化、齊一化、程式化。它們缺少獨特的內容與風格,但適合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序批量生產、機械復制。程式代替了一切,雷同代替了個性。整個文化工業把人類塑造成能夠在每個產品中都可以進行不斷再生產的類型,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消融到文化產品的程式化和齊一化模式的表現中,個性和創意都因順從這種齊一化模式而變成了泡影,取而代之的是大眾媒介極力推崇的樣板生活的拷貝。藝術作品被徹底世俗化、均質化、商業化。
藝術喪失了獨立性,我們在蜜罐中被滋養。過去的某個年代不允許我們自由思考,今天人們可以自由思考,但卻不會自由思考了。
而冰島音樂的出現,我想至少讓我感到一種自由的釋放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