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軍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這既是在復雜歷史條件下重塑產業競爭新優勢的內在要求,也是新的發展環境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舉措,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原則和重點。我們要從戰略和全局的系統觀出發,高度準確把握中央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決策內涵與戰略部署,為湖北省“十四五”的強勢啟程注入堅實的政策驅動力與思想引領力。
一、堅持戰略恒心,把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經濟著力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這是中央基于我國進行復雜變化的新發展環境后,針對經濟運行和產業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國家強盛,產業為本。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穩穩放在實體產業部門,形成戰略恒心,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民族富強的立身之本、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
作為中國傳統工業基地的湖北,一直以來都是制造大省,這為湖北堅持以實體經濟為發展著力點奠定了現實基礎,也堅定了工業強省的戰略信心。近5年來,工業在湖北省GDP的占比維持在35%至38%,雖略有下降,但總體上保持穩定,在絕對規模上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其中,高技術制造業發展質量向好,2019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4%,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17%。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5.4%,高于投資增速4.8個百分點,占工業投資比重43.7%。在“十四五”期間,如何進一步發揮工業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在湖北經濟發展中的“戰略著力點”作用,更充分地挖掘制造業對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貢獻率和拉動力,事關湖北發展全局,是必須系統思考的戰略性問題。
二、堅持系統觀,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從全球競爭格局來看,國家競爭優勢主要體現為一國代表性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要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要多管齊下構建完善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要加強激發產業部門間的技術關聯效應和協同發展效應,不斷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產業核心競爭力。
強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國家全球領導力的核心源泉。在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方面,湖北有相對突出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實體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工業基礎厚實,產業門類較為健全、商業歷史底蘊悠久,擁有較強的區域影響力。“十四五”時期,湖北要繼續緊抓汽車、化工、鋼鐵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光芯屏端網”、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引進培育行業龍頭企業,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農業產量大省向產業強省轉變,持續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現代產業體系正在加快完善與形成。在提振消費升級、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落實金融創新發展、協調區域平衡發展、民生改善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湖北也在積極發力,大幅推動了經濟體系的優化升級。
三、堅定戰略信心,不遺余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
“十四五”時期,湖北省多年來在產業體系持續優化方面的戰略布局將迎來重大機遇,在產業鏈供應鏈“鍛長板”方面應當大有作為。“一芯兩帶三區”、十大重點產業和百家產業集群,不僅明確勾劃出了湖北未來的產業發展聚焦點和空間布局,而且為湖北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供了行動指引和動態導航。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關鍵在于立足湖北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打造新興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制造。圍繞“光芯屏端網”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依托“中國光谷”——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湖北有望鍛造光電子產業鏈供應鏈“最強長板”,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形成產業領導力與產業鏈控制力。在汽車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領域,湖北擁有強大的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先發優勢,將極大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實現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在數字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方面,湖北發揮多地協同聯動發展優勢,在發展服務型制造方面,將在很大程度上為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保駕護航。
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為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積聚突破能量
產業基礎是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和優化發展的底層結構部分和基本支撐要素,既包括了為國民經濟運行提供基本生產資料(如能源、糧食、教育、原材料、科學研究等)的基礎部門,也包括了為生產活動提供底層結構部分的基礎要素(如勞動力、資本、設備、技術、數據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
“十四五”期間,湖北亟需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大力夯實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產業基礎的高級化與基礎再造,不僅包括了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技術、基礎軟件等“五基”,還包括了人才、教育、資本、土地、產業生態、營商環境、制度、金融支持等要素支撐。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但目前還不是世界上最具創新優勢的產業體系,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根本原因之一還是我們的產業基礎不夠厚、不夠強,依然是產業鏈供應鏈的短板。
作為教育大省、科研大省、資源大省,湖北理應在產業基礎再造方面做出更好的成績,應加大對尖端人才的培育、引進和服務力度,加大對產業基礎體系的創新投入,提高對基礎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要將提升基礎研究能力作為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重中之重。應努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引導本土需求”的全過程科技創新生態鏈,激發“高校+科研機構+產業部門+金融體系”的產業創新聯動機制,加強材料、工藝、零部件等多領域創新主體協同研發,探索科技與產業協調、成果和應用互動的新模式,提高關鍵核心技術環節和產業共性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
五、抓緊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雙循環發展格局戰略節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升級經濟體系,必須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十四五”時期,將武漢建設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湖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這應該成為湖北建設科技強省、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戰略的核心部署。當前,國家已經擁有北京、上海、合肥、深圳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后,將成為中部地區支撐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也將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中部基礎平臺。同時,湖北是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多個國家戰略的重要承載地和交匯點,依托武漢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歷史機遇,湖北應充分用好“長江綠色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帶”和“漢隨襄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實現從“穩增長”轉向“高質量”的發展旋律轉變。面對新的戰略機遇和新的發展時期,期待作為“九省通衢”的湖北,將依托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創新高地,完美實現歷史性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