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波 歐陽吟子


走進位于潛江市紅廟社區的名書記工作室,干凈整潔的大廳里,一整面“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湖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獎牌映入眼簾。
會議室里,擠滿了20多名從附近慕名而來的其他社區書記和紅色物業大學生。講臺上,名書記工作室的成員、潛江市三板橋社區書記楊詩銘正在開展以“我和我的社區”為題的演講。臺下,“名書記”李煥森認真地記錄著。
據悉,每個月的20號,這個名為“書記講堂”的活動都會在這里舉辦,是名書記工作室的一大特色。
作為名書記工作室的領頭人,李煥森可謂是潛江市社區工作者的一張名片。在社區工作了30余年的他,把一生都獻給了社區。
“又是煥森哥第一啊”
每到年底社區考核時,在社區書記們之間,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今年又是煥森哥第一啊?!?/p>
從2013年起,李煥森帶領的紅廟社區已經連續7年在潛江市園林街道的社區各項綜合考評工作中穩居第一。引來不少書記羨慕目光的同時,李煥森“名書記”的名號也廣為傳播。
書記們不經意的一句話,背后透露出的是李煥森對社區全身心的投入和30年如一日的堅守。
30多年來,社區里大大小小的事,找李書記就對了。
50年代隨丈夫從河南南下,退養在市水務局的陶士權老人,在丈夫和養子相繼去世后,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生活的打擊讓老人脾氣變得古怪,與單位和鄰居相處都不太融洽。
2005年來到紅廟社區后,李煥森就對她格外關照,隔三差五、逢年過節都會去看望她。2007年園林城區社區管轄范圍進行調整,陶士權老人所在的小區要劃到另一個社區。
陶士權老人得知消息后卻不高興。她說:“我不遠千里來到潛江,沒有親人,我最親的、最信任的就是李書記。我的關系就保留在紅廟社區,我哪里都不去?!?/p>
平日里,老人甚至會把自己的存折交給李煥森和社區的工作人員幫忙取錢。這種親人般的信任和感情是李煥森和社區一班人在平日里點點滴滴的用心付出滴灌的。
“李書記親自帶隊,在我們小區呆了20多天,幫我們解決了一個大問題,讓我很感動。”提起幾年前的事,雅樂居物業經理張德武依然十分激動。
雅樂居小區是紅廟社區管轄的一個有1098戶居民的物業小區,由于建成時間較早,小區內沒有設停車位。隨著小區車輛不斷增多,停車成為了老大難問題,業主叫苦不迭。
“我們劃定了停車線,安排了保安輪流值班巡邏,但隨處亂停的現象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張德武說道,“無奈之下我把情況跟李書記說了,沒想到李書記馬上就幫我找到了解決辦法。”
了解情況后,李煥森迅速從轄區內人員相對充足的單位、小區“借”來了8名保安。第二天,李煥森親自領班,帶著“借”來的保安來到了雅樂居門口,交給了張德武。
同時,李煥森和張德武針對小區停車問題擬定了《小區停車規范》,對所有進入車輛發放號碼牌并進行信息登記。在物業的統一安排下,18名保安分3班,輪流對小區內車輛停放進行巡查,引導居民養成良好的停車習慣。
書記全力以赴,居民真心信任,各方積極配合。十幾年來,紅廟社區在書記李煥森的帶領下,從成立時的“居無定所”,靠“打游擊”開展工作,到如今擁有1800平方米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的陣地,工作多次獲得全國和省級市級榮譽,成為了潛江市的標桿社區。
從1到147,不變的是用心為民
如今,說起社區工作頭頭是道的李煥森,也曾有過一籌莫展的階段。在進入紅廟社區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做的更多的是一件事:經營管理。
1986年,離開倒閉了的潛江市麻紡廠后,李煥森來到了園林街道深河社區居委會工作。一開始,頭腦靈活的他在西城供銷社擔任副經理,負責供銷社的日常運營。
慢慢地,他在深河社區居委會下屬的西城飯店、深河漁場一步步成長。1996年,由于業務表現突出,他被選派擔任深河漁場的場長。
為了帶動漁場的經濟效益,提高員工收入,李煥森主動聯系到華中農業大學學習先進技術,開展特色養殖,引進南方大口鯰并積極引入市場。在他的帶領下,深河漁場收入大幅提高,員工工資翻了一倍。
2005年,42歲的李煥森通過潛江市統一招考,進入紅廟社區,擔任紅廟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
彼時,紅廟社區剛成立不久,轄區內省管、市轄單位30多個,住戶3800余名,居民近1萬人。新社區、人手少、事情多,從發展經濟轉變到服務居民,該怎么做?
剛上任的李煥森顯得有些不適應。但他迅速調整狀態,堅持有矛盾不上交,遇問題不推諉。
集賢街是城區里一個老舊小區,由于早年規劃不合理,路面高低不平,下水管網狹窄,加之比鄰的楊市土管所院墻阻擋,每到雨天,極易形成阻塞。
2007年春夏之交陰雨綿綿,集賢街里的雨水與污水、居民生活用水匯聚在一起,排不出去。一時間,污水橫流、臭氣熏天,居民怨聲載道。
得知消息后,李煥森迅速帶領社區同事,頂風冒雨趕到現場。到達現場后,他們徒手光腳就拿著工具去掏下水道,污水很快就排了出去。
但李煥森明白,這并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他多次找到市土管局和楊市土管所進行溝通,并就居民訴求進行反饋。最終商定由土管所出資從院墻內挖一條下水道,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居民多年的問題。
“實際問題還可以協商來解決,難的是做思想工作?!碧崞鹕鐓^工作的難處,李煥森如是說。
居民彭某下崗后經營一家兒童用品店,因種種原因,投資沒有得到回報,欠了大量的債務,心中的怨氣越積越多,對生活失去信心。
李煥森了解情況后,主動動員社區工作者幫彭某的店面做宣傳,并帶頭組織社區工作者、居民去店里購物消費,想方設法關照他的生意。同時,積極聯系市有關部門幫他爭取相應的幫扶政策,通過邀請他參加社區活動,經常性的交心談心,幫助彭某重塑信心。
通過大量的工作以及細致貼心的關懷,彭某思想有了極大的轉變?,F在,彭某不僅成為了誠信經營個體戶,還是社區學雷鋒志愿服務者,對生活再次燃起了信心。
多年來,不論是居民與居民之間,還是居民與轄區單位之間,李煥森從不回避矛盾。遇到任何事情,他都及時回應,積極解決。
1個社區,要面對的20多個職能部門、147項工作以及社區居民活動的組織開展,李煥森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坝械臅r候工作一下來,我們還沒有頭緒的時候,他就已經列出了一二三……”說起李煥森,名書記工作室的成員,小東門社區書記周文君忍不住稱贊道。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在紅廟社區的墻上,顯眼地掛著兩面2020年的錦旗。其中一面寫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落款人是“居民姚先生”。
事情發生在2020年的6月份的一天,3名兒童在雅樂居小區里玩耍,撿到了5000元現金。3個孩子便將錢包交給了物業,物業不敢隨便處置,便提出要把錢交給社區。
社區隨即在物業群、業主群里廣發失物招領信息。然而半個多月過去了,這筆錢卻一直沒有人認領。李煥森有些著急:“這不是一筆小錢,一定要找到失主?!?/p>
又過了幾天,失主姚先生才匆匆趕來認領。經過仔細對比確認無誤后,社區將錢還給了姚先生。事后,姚先生給社區送來了錦旗,社區和物業也給3位拾金不昧的孩子發去感謝信。
事情雖小,當中的每個人、每個環節卻都充滿溫馨的氣息。這種和諧融洽的氛圍在紅廟社區由來已久,因為對李煥森來說,他是從心底里把居民當成親人。
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來。大年三十晚上11點,金橋郡小區物業經理龔媛媛接到李煥森的電話:“立即返回小區,成立防控小組?!?/p>
開完緊急協調會,已是夜里1點,此時打印店都已關門。為了及時貼上疫情防控標語,來不及喝口水,李煥森騎上電動車四處奔走,尋找紅紙和書法家。寫好標語,他又騎著他的電動車返回小區,貼完已是夜里3點。
防控期間,為了緩解小區居民蔬菜供應問題,龔媛媛艱難地聯系到了隔壁社區的一批蔬菜。然而由于封閉管理規定,蔬菜卻卡在卡口處無法運輸過來。眼看著一大批蔬菜拿不回來,龔媛媛心急如焚。
“我當時特別著急,就給李書記打電話,電話里都快哭出來。他一聽就跟我說不急不急,他馬上幫我聯系?!饼忔骆禄貞浀?,“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早晚都能看到他。他就像是父親一樣,幫我們解決問題,是我們最信賴的人?!?/p>
李煥森對居民的熱心也在感染著身邊的年輕同事。紅廟社區黨委委員潘琿,提起李煥森看望劉為香老人的場景時依然為之動容。
劉為香老人原是紅廟社區的居民,后因身體癱瘓離開社區和家人住在一起。老人彌留之際,李煥森帶著紅廟社區的同事一起去看望他。
“當時老人拉著李書記的手,李書記俯著身體聽老人講話。雖然已經聽不太清在說什么,但他還是很認真地在傾聽?!闭f到動情處,潘琿忍不住紅了眼眶。
多年來,不管是不是紅廟社區的居民,只要找到他,李煥森都會全力相助。這常常讓他忙得不可開交?!八洺V苣┮矔軄砩鐓^,自己在本子上寫下下周的工作安排?!奔t廟社區黨委副書記蔣霞說道:“他的腦子幾乎沒怎么休息過?!?/p>
對這些忙碌的付出,李煥森自己很少提及。只有聽到居民開心地向別人介紹“這是我們社區李書記,他人很好”時,才露出自豪的笑容。也許,這就是李煥森扎根社區30多年,所得到的最珍貴、最不可多得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