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貨輪“長賜”號堵塞蘇伊士運河航道事件使得國際主流媒體紛紛在為“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敲響警鐘。然而與蘇伊士運河相關的不僅是貿易問題——它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國際海運咽喉航道,有分析人士形容,大國博弈離不了這條運河。
美國對海上交通要道,尤其是對具有戰略安全地位的運河和海峽極為重視。里根政府曾提出要控制全球16條海上咽喉要道,蘇伊士運河便是其中之一。憑借規模龐大的海外駐軍以及科技、軍事手段,美國多年來對全球關鍵性航道施加強有力的影響,在保障國際貿易、維護“航行自由”等冠冕堂皇理由的背后,是維持霸權主義的野心。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維持和提倡海峽通道正常自由通行的國際規則,為中國提供最大化的戰略資源安全和物質保障。“長賜”號巨輪擱淺期間,輿論也十分關注蘇伊士運河以及其他全球海運航道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么。香港《南華早報》3月29日說,中國不足10%的原油進口需要通過蘇伊士運河,約60%的液化天然氣進口來自中東、非洲、澳大利亞和美國,且不需要通過水路,大部分中間供應鏈位于亞太地區,分析人士認為,蘇伊士運河“堵塞”對中國經濟不會產生巨大、持久的影響。不過,中國電池、橡膠制造等行業會受波及,因為這些行業依賴于來自歐洲的中間原材料。
“蘇伊士運河‘塞船事件提醒中國,應該對全球供應鏈出現問題帶來的危機保持警惕。”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副研究員劉丹對記者說,中國應該尋找替代性方案,比如北極航道的可行性是否可以提到更高的戰略層面上來考慮,而不只是從經濟利益方面來考量。劉丹認為,中歐班列的運行是中國應對相關風險的一個方案。
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30日刊文說,美國已是原油凈出口國,相比之下,中國有近3/4的原油需求和大約4/5的鐵砂靠進口,大量出口商品也走海路。因此,海上航道的封鎖或阻斷是中國一大弱點,比如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巴士海峽等,在國際沖突中都容易遭封鎖。文章稱,為克服這些弱點,中國在近十年里積極出擊,通過建設穿越巴基斯坦的基礎設施走廊、貫穿緬甸的輸油管道等減少對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的依賴。(據環球網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