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
臨床中發現,很多失眠患者伴有不良情緒,其治療也有其獨特之處,因此學術界提出郁證性失眠的概念。郁證性失眠就是因為情緒或壓力引起的失眠,這類失眠會伴隨有心煩、易怒、焦慮等情緒癥狀和胸肋脹滿、咽部異物感、五心煩熱、胃腸不適、心神不安、月經不調等身體上的不舒服。既有失眠的表現,又符合郁證的診斷標準,就可診斷為郁證性失眠。
抑郁癥與中醫郁證,互相重疊又不盡相同,中醫所說的郁證,是指七情過激,即負性生活事件刺激太過,超過人的調節范圍所引起的一系列心身紊亂,進而出現郁悶不舒、煩躁易怒、脅肋脹滿、心煩心悸等癥狀,它是一類疾病,包含西醫的應激反應、應激障礙、焦慮癥、失眠以及輕中度抑郁癥等。而重度抑郁癥中醫稱之為癲病。
臨床治療中,患郁證性失眠的患者應優先解決其睡眠問題,因為情緒往往需要2至4周才會有所改善,而如果醫生能夠在第一天就讓患者睡好、睡著,就會顯著提高依從性。
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醫院袁燦興教授指出,郁證性失眠病機的源頭就是肝氣郁滯,郁去則寐安。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有兩處提及這個病,其使用的方劑中,一個是甘麥大棗湯,另外一個是百合方,臨床應用證實,這兩個藥方對精神系統疾病的治療非常有效。而專為郁證性失眠研制的解郁丸,將疏肝解郁的逍遙丸和專治情志病的甘麥大棗湯和百合方加減化裁,對于輕度的焦慮、抑郁以及郁證性失眠,有很好的療效。
而另有專家認為,把解郁丸和抗抑郁藥物聯合應用于郁證性失眠的人群,應該會取得比西醫單一治療更好的效果。
(摘自《醫師報》 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