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國林 周亞峰
周亞峰,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如皋市學科骨干教師,現為如皋市濱江初級中學校長。
請以“那段日子,我忽然長大”為題,寫一篇文章。(65分,其中含寫字5分)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書寫要正確、規范、美觀。
2020年南通市中考作文試題的命題者將語文能力的考查與立德樹人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核心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體認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時代發展的深度關聯,激發學生在時代的潮流中喚醒自己的成長記憶。學生回望成長經歷中的某段日子,將曾經撥響自己心弦的某個瞬間進行定格,聆聽內心深處的聲音,完成一次寫作素養與精神上的共同成長。
題目“那段日子,我忽然長大”,其中“那”是遠指,指向已經過去了的日子;“我”則明確了文章的主體,著眼于一個“真”字,要求學生抒寫自己真實的經歷與感悟,其中若有時代特征,更能使讀者產生共鳴;“長大”更應側重精神層面的成長,其涵蓋范圍較廣,如對自己言行的總結反思,對生活與社會中各種現象的理解與感悟等,都可以成為本文的立意點。值得注意的是,行為主體“我”所“長大”的方面,在文章中必須明晰、突出,不能含糊而空泛。
“那段日子,我忽然長大”,寫作時應首先對“那段日子”進行合理定位。從字面看,“那段日子”是具有一定跨度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段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有的考生寫的是“那一天”“那一次”或“那一瞬間”,這顯然不符合本文的審題要求,失分在所難免。“佳作賞析”中的三篇文章,對“那段日子”的定位都比較準確,無論是跟隨父親在工地勞作,還是戰勝挫折苦練古箏,又或是疫情期間關愛鄰家爺爺,這些事情的時間跨度都恰如其分,與小作者審題構思時的縝密思維難以分割。
“那段日子”是本文選材的時間限定,而“忽然長大”則是對文章立意的特定要求,所寫內容必須著眼于“我”的經歷或感受,其觸發點應順暢自然,令人信服。文中若加以適當的抒情或議論,揭示“忽然長大”背后的真諦,則更能展現考生的思維與語言能力,也使文章主題得以升華。
有的考生選取“那段日子”中稀松平常的事情,也缺乏打動人心的立意,讓人難以產生共鳴,使“忽然長大”顯得極其勉強,這樣的作文得分自然高不上去。下面三篇文章的選材與立意均令人眼前一亮。第一篇文章中,“我”跟隨做綠化的父親到工地勞動,無論是惡劣的勞動環境(繁重的任務、惡臭的水池),還是“我”前后的心理感受與精神狀態的變化,小作者都寫得真實自然、細膩生動,這便使“忽然長大”具備了良好的語境基礎,而不會給讀者突兀之感。第二篇文章中,“我”陪伴鄰家爺爺過春節,如果在以往,都似老生常談,但此篇文章卻以“新冠疫情”為背景,此時,“我”對孤寂無助的鄰家爺爺的關愛便顯得尤為珍貴,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忽然長大”也順理成章。第三篇文章亦然,同學們不妨仔細揣摩,定會獲益匪淺。
文南通一考生
猶記得那段浸滿汗水的日子,我忽然長大。
在文章的開頭,用最簡潔的文字點題并領起下文。
酷熱的七月,期盼中的暑假,我跟隨做綠化的父親,來到他在湖州的工地。
無法描述那天的太陽有多么毒辣,只記得枝頭的嫩葉都打起了卷兒,只記得知了的鳴叫此起彼伏,只記得路上稀少的行人沒有不打著傘的。
環境描寫,一個“無法描述”、三個“只記得”,突出表現天氣的酷熱難耐。
然而,就在這種坐著還嫌熱的情況下,我們接到了工地老板的任務——給樹苗澆水。我是一百個一千個不情愿,但還是頂著毒辣辣的太陽,跟在父親身后出去了。換了水車,父親麻利地開到了一個池塘旁邊,三下五除二解開了水泵,丟進了池里,機器開始轟鳴。
敘述事情的發展要言不煩,小作者語言的老道可見一斑。
但是天不遂人愿,才一會兒,水泵就停止了工作,原來是河中瘋長的水草堵住了進水口。
不知道是父親想鍛煉我一下,還是因為他穿著長褲不方便下水,這個去除水草的任務竟然落到了我的頭上。
我?
這個池塘的水并不清澈,渾濁發綠,隱隱有一股惡臭,夾雜在滾滾的熱浪里撲面而來。
描寫池塘的惡臭,為下文寫自己對父親的重新認識張本。
我回過頭望向父親,想向他求情,別讓我下去了,但看著父親光著膀子蹲在一旁整理工具,我的心像被什么重擊了一下:父親的背脊在太陽的烘烤下,發著古銅般的色澤,汗水混著泥土在肩頭蒙上了淡淡的一層灰。這還是我那個年輕帥氣的父親嗎?平時,家里,我只看到父親光鮮的一面,哪里想過工地上的父親竟然如此辛勞!一種莫名的責任感涌上我的心頭:父親一個人在外的時候,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比起他吃的苦,這點兒臭水池算什么呢?現在,我,父親的兒子,還有什么可猶豫的?
濃墨重彩的心理描寫,通過“我”對父親的全新認識表現自己的心理成長,暗扣題目中的“忽然長大”。
我咬了咬牙,小心地蹚著水走到水泵旁,一點一點地清理著上面的水草……
“長大”不僅有想法,更重要的是行動。
盡管太陽依舊,盡管行人還是打著傘行色匆匆,盡管知了還是此起彼伏地鳴叫,而我心里卻已無半點兒不情愿。
后來,在湖州的那些日子,我一步也沒離開過父親。他開水車,我就提著水槍灑水;他修枝,我就背著背簍跟在后面。我知道,這些事我有責任和父親一起來做。
讓題目中的“那段日子”四個字在文章中落到實處。
現在回想起來,我甚至可以斷定,那個曾經無知的少年,曾經有些任性的少年,就在湖州的那段日子里,就在看到父親埋頭整理工具的那一刻,忽然長大了!
記得有位名人說過,成長不需要太久,只是需要等待一個良機。對我而言,或許這個良機,就是那段浸滿汗水和歡笑的日子吧!
議論升華,呼應開頭并再次點明題旨。
現在可以確信,我就是在那段日子忽然長大的!
本文選材角度新穎,立意深刻,有別于一般的親情類作文。異鄉的工地里,“我”和父親不僅是父子,更是需要互相扶持的伙伴。擁有這樣的心路歷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小作者在某個特定的情境下悟到這一點就是“忽然長大”。
文章語言傳神,沒有刻意雕琢修飾,樸實自然的敘述中,表達了“我”真實、真摯的感情。從“不愿意下河清除水草”,到自覺“跟在父親后面寸步不離”,傳達的是動人的父子情,讀來令人感動。小作者巧用標點,獨字、獨句成段,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篇末點題,呼應開頭,構思十分精巧。
文南通一考生
2020年的春節有點特別。就是在那段不一樣的日子里,我忽然懂得了關愛,收獲了成長。
開篇點題,直接點明“那段日子”的非同尋常并總領全文。
網絡上,疫情的最新消息每天刷屏朋友圈,全國上下彌漫著一種恐慌的氣氛。鄉村窗外,少了敲鑼打鼓的熱鬧,多了幾分沉寂。
萬幸,我們一家依舊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得以團聚。
“新年快樂!”妹妹鸚鵡學舌,跟著父母一同慶賀,爺爺奶奶愉悅的笑聲不絕于耳。三世同堂,快哉,快哉!
寫一家人相聚團圓的快樂,為下文幫助鄰家爺爺感受節日的快樂創設情境。
除夕之夜,時針一點點逼近12點,我和妹妹興沖沖地跑出去,點燃煙花。
煙花在夜空中絢爛綻放,夜也披上了一層奪目的色彩。恍惚間,我看到一座低矮的房子,一盞暗黃色的燈,一個蒼老的背影。那是鄰家爺爺的小屋,一片寂靜,與絢麗而熱鬧的夜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座低矮的房子,一盞暗黃色的燈,一個蒼老的背影”,三言兩語,孤獨無助的鄰家爺爺形象躍然紙上。
鄰家爺爺在外地工作的兒女因為疫情緣故,無法回來與他團聚。
近乎是一種沖動驅使著,我叩響了鄰家爺爺的門。
“爺爺,來我們家吃水餃吧!”不顧鄰家爺爺的發愣,我和妹妹一前一后簇擁著他來到家里。
場景氣氛的描寫,故事情節的推進均要言不煩,可見小作者的文字功底不錯。
“新年快樂!”家人紛紛站起身來對鄰家爺爺表示祝福。在我們一家人的熱情感染下,鄰家爺爺原本些許尷尬的眉宇很快舒展開來,不一會兒便與我們融為一體,你一言我一語,天南海北地聊了起來。
看他眉眼間的愁色淡去不少,我心中驀然生出一種獲得成功的自豪感。
過渡自然,詳略得當。
夜,又一點一點深了。
我想方設法拿到了鄰家爺爺女兒的號碼,又對著電視說明書研究起了投屏。連接,下載……
在文章的緊要處進行適當的鋪陳與渲染,既是增強考場作文情境感染力的重要技能,也是讓閱卷教師心動的亮點所在。
“確認!”當最后一個按鍵按下時,電視上出現了鄰家爺爺和他女兒一家視頻的畫面。
他愣在原地,隨即笑了,笑得很明媚,臉上的皺紋里也盛滿了笑意。
我偷偷地笑了。
從大年初二開始,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村里便不再允許鄰里之間互相串門。但我每天都會幾次三番地撥通鄰家爺爺的電話,或者念一首詩,或者唱一支歌,或者講一個故事,說一段笑話……不斷變換著花樣,讓他感受新年帶來的喜慶。從鄰家爺爺電話里的情緒變化中,我似乎看見無法見到兒女的孤寂在他臉上漸漸消失了。
大年初二之后的這一段內容不可或缺,是體現題目中“那段日子”的重要元素。
暖流慢慢溢滿心間,生活似乎有些不一樣了。在這個特殊的春節,在那段居家隔離的特殊日子里,我第一次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第一次想方設法為別人帶來溫暖和快樂……
關愛,很暖;成長,很甜。
篇末點題,給人的感覺的確“很暖”“很甜”。
那段日子,我忽然長大。
對大家而言,2020年春節的那段日子是非同尋常的,但是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將“那段日子”落筆于考場作文并打動閱卷教師,并不容易。本文語言樸實,小作者娓娓道來,如話家常,讀后令人感觸頗深。本文出彩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取材符合題目的要求,“那段日子”在文中精準體現,“忽然長大”的感覺抒寫得恰到好處;二是結構精巧,將背景、過渡、中心事件,以及開頭與結尾的合理照應及反復點題一一鋪開,使文章詳略得當,可讀性強。
文南通一考生
那段在黑暗中踽踽獨行的日子,那段在荊棘中高聲歌唱的日子,讓我瞬間長大。
三言兩語,既點明題旨,又營造出一種不一樣的“長大”氛圍。
記得那年,我還年幼,正在家中看電視。屏幕上兩個大姐姐長發飄飄,彈奏古箏。她們心無旁騖的樣子,好美。我心里的一角被深深觸動了。
娓娓道來,交代有關的背景緣由,為下文張本。
從此,我愛上了古箏。憑著這份源于最初的熱愛,我順利地通過層層考核。考完九級時,我可謂是志得意滿,日日夜夜便想著馬上就能拿到十級證書了。
可奔赴十級的第一堂課就給了我一個狠狠的下馬威!
全新曲調,許久不練的我久久找不著感覺。我拼命地想去熟悉,可它卻張牙舞爪;任憑我氣喘吁吁,竭盡全力,卻拿它無可奈何。和老師一起彈奏時,盡管老師一再放慢節奏,我卻始終跟不上,甚至不敢直視老師的雙眼。那時已不是盛夏,可一節課下來,我連出了好幾身汗,就像是剛從健身房里走出來
“拼命地想”“氣喘吁吁,竭盡全力,卻拿它無可奈何”“一節課下來,我連出了好幾身汗”,掙扎、無奈、痛苦之情呼之欲出。一樣。
回到家中,我的情緒已瀕臨崩潰。輕輕關上房門,看著那引以為傲的九級證書,彈起那往日熟悉的古箏,心中竟涌上別樣的酸楚,努力忍著,卻止不住淚眼滂沱。
挫折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長的催化劑。
迷茫。我選擇的路是對的嗎?點擊百度視頻,尋看古箏表演,卻意外看到了兒時的兩個小姐姐,我記得她們!看著她們在臺上專注的眼神,投入的姿態,我似乎看到了自己,那個執著熱愛古箏的自己,那個為夢想未曾想過退卻的自己。
“長大”的過程,其實就是被無數個倏忽而至的“瞬間”喚醒的過程。
接下來的那段日子,那個愛撒嬌的小女孩變得堅強,那個想過退縮的小女孩在咬著牙堅持,那個遇事愛哭的小女孩,那個怕苦怕累的小女孩,竟全都消失了。那時正值小升初,學業緊張,每天都被作業和練琴重重地壓著,壓得我簡直喘不上氣。可每次回家時,我總會盡力擠出一個笑,只是對媽媽云淡風輕地說:“我去練古箏了。”
對“那段日子”展開詳細描述與鋪陳,唯其如此,“忽然長大”方才水到渠成。
那段日子,累了,就看滿天星星;跌倒,就立刻爬起。路雖遙遠,我卻不怕,因為背后有父母、老師鼓勵的目光追隨。他們,是我堅強的后盾。
與前面形成鮮明對比。看似寫天氣、環境,實為表現戰勝自我獲得成功時的心情。
拿到十級證書的那一刻,我撫摸著心愛的古箏,輕輕地笑了,沒有像去年那樣激動地大喊大叫。
日出,云開。
那段風雨中前行的日子,那段疲倦時仰望星空的日子,讓一個小小少女忽然長大。
篇末點題,升華主旨,這是優秀作文的標配。
沿著淙淙流淌的時光,我們感受到順境下的溫暖安寧;攀著不斷奔波的求索之路,我們體味到成長所經歷的迷茫與苦痛。這就是自然,是人生。那段日子里,既有得償所愿的欣喜,也有練習受挫的沮喪。紙上的世界,融進了心靈的悲歡,每一個細小的字眼都像音符在跳躍。長大是一個歷程,長大也是一個瞬間,“忽然”而至的勇氣和信心并非憑空而來,它有著堅實的基石——曾經的初心與努力。文章首尾圓合,簡筆的意境或渲染或勾勒,讓人不由在心里嘆一句:長大的感覺,真好!
文周亞峰
祖父突然離世,父親病倒,那一年,我12歲。
好像只是一夜的風,熱騰騰的風,就把麥子全都吹黃了。麥子鼓起肚子,像即將臨盆的孕婦,左右搖擺。
正是農忙,村子里已然沸騰,飛轉的脫粒機隆隆作響,滿載麥捆的獨輪車在凹凸不平的田間小路上匆匆前行。
焦急填滿了全家人的心。
“收麥、打麥的事你不用擔心,我和你媽兩個帶點晚,你把身體養好要緊。”坐在外屋做作業時,聽見房間里母親輕聲安慰著躺在床上的父親。
昏黃的燈光下,我停下筆,茫然若失,丟了魂一般。
依然按時上學放學,往日的一路歡歌消失不見,玩伴兒們一個個被我打發開。飛揚的塵土混著麥子的芒刺刺痛了我的臉;村人的汗水、成熟的麥粒、農田的雜草,各種氣味混在一起,空氣也變得黏稠。心就像被剛剛打撈上岸的魚,無助地翻滾,極力地掙扎,無法呼吸。
又是天黑,母親和祖母回來了,渾身濕透,滿臉疲憊。母親一手拿著鐮刀,一手捂著腰,一坐下就站不起來了。祖母從村里喊來醫生,診斷是闌尾炎,要掛水。我站在門口,看見祖母一個人偷偷躲到房里抹眼淚;遠遠地望著針頭一點點刺穿皮膚,刺痛了母親,也刺痛了我的心。
“請所有村民抓緊時間收麥,過兩天就要下雨啦!”村里大喇叭響得震天。
猛然間,覺得自己是家中站得最高的一個;一剎那,所有的英雄細胞在體內瘋狂滋長。
“媽,晚上我和奶奶去田里,奶奶捆,我把麥捆推回來。”放下書包,我咬牙,握拳,來到母親身邊。
“不要你問,好好上你的學。”母親緊皺著眉,怒瞪著眼,厲聲呵斥,淚水倏地流了下來。
“你不讓我去,我明天就不去上學。”不知哪兒來的勇氣。
那晚的夜色并不美,但一絲絲涼風驅散了溫濕的熱氣。祖母弓著腰,一點點向前挪動,身后留下一串串麥捆。
將麥捆搬上車,一次二十來個,不至于擋住我的視線,手緊緊握著獨輪車車把的中段,昂著頭,夠望著前面的路。然后小心翼翼地邁著碎步,推過田埂,越過小水泥板,任汗水彌漫我的眼,浸透我的背……
一個晚上,一場子的麥捆,那夜,我睡得很沉,也很香。
那段苦難的時光,麥田封存了我的童年,讓憂郁掛上我的臉龐。
那段特殊的日子,堅毅刻進了我的雙眸,讓我感覺我忽然長大。
1.請以“青春的色彩”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書寫要正確、規范、美觀。
2.請以“一路書香”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書寫要正確、規范、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