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揚,方興保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云南曲靖 655000
對于人體肝臟而言,因為體積大并且供血豐富,從而較易呈現出破裂出血以及外傷性損傷現象。對于肝膽外傷患者疾病表現進行分析,主要集中于代謝異常、生理功能降低以及體溫降低等方面[1]。臨床針對肝膽外科疾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以手術方式運用較為普遍,但是常規方式的實施,呈現出較長手術時長以及復雜步驟特點,從而患者表現出內環境紊亂概率較為顯著,并且對患者造成的功能性損傷不可估量[2]。在此種情形下,損傷控制手術方式獲得廣泛運用,以使得肝膽外科疾病患者綜合表現獲得顯著提升。其對于患者住院費用、住院天數、手術時長表現出的正性影響顯著,并同時將病死率、肺部感染率、凝血障礙率以及粘連性腸梗阻率顯著降低,可顯著提升肝膽外科疾病患者綜合表現。該次研究將該院2016 年7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74 例肝膽外科疾病患者數字奇偶法分組; 探析損傷控制手術方式運用可行性,以實現肝膽外科疾病患者有效預后。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74 例肝膽外科疾病患者數字采取奇偶法分組;治療組(37 例):女 18 例,男 19 例;年齡 22~69 歲,平均為(45.15±4.39)歲。對照組(37 例):女 17 例,男 20 例;年齡 23~71 歲,平均為(45.17±4.43)歲。納入標準:①患者疾病類型主要集中于膽囊損傷以及肝破裂兩方面; ②受傷誘因主要集中于尖物刺傷以及交通事故等方面; ③患者與家屬完成知情同意書簽署,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表現出其他臟器損傷;②表現出重度精神障礙。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 通過對肝膽外科疾病患者病情狀況加以了解,合理展開肝臟修補手術或者切除手術進行治療,如需對患者展開肝臟切除或者膽囊摘除術治療,則需要完成手術后將腹腔關閉并展開引流操作。于重癥病房將患者轉入,就其生命體征以及病情狀況密切觀察,合理展開復蘇治療干預。治療組:采用損傷控制手術方式完成肝膽外科疾病治療: 對于入院后肝膽外科疾病患者,合理展開腹部探查操作,并且準備少量平衡鹽液對患者進行干預,以對其機體基本需求量加以維持,針對內環境穩定性做出保證。如患者表現出肝臟血管斷裂情況,則合理采用修補或者結扎術對出血量進行有效控制;針對因為游離組織而呈現出污染情況,需要做到及時處理;如患者表現出脾破裂現象,則合理展開切除術治療,對止血快速性做出保證,不對患者展開血管修補術治療;如患者呈現出腹部大血管破裂現象,則合理展開血管修補術治療; 如果患者因為盆骨骨折呈現出血管出血現象,則需將其血壓水平有效降低后,合理展開腹部動脈修復手術治療。于重癥監護病房將患者轉入合理展開復蘇治療。就患者系列生命體征癥狀進行密切觀察,完成1~3 d 治療后,對患者合理展開第2次確定性手術治療,將腹腔填充物清除,針對手術過程中易忽略損傷加以認真分析,并且對應做好具體檢查工作。針對受損臟器合理展開重建或者修復治療,以使患者生存率獲得提升。
觀察對比兩組肝膽外科疾病患者的療效數據、住院費用、住院天數、手術時長、病死率、肺部感染率、凝血障礙率以及粘連性腸梗阻率。
顯效:同治療前比較,患者凝血障礙、粘連性腸梗阻以及肺部感染獲得顯著緩解,程度≥70%;好轉:同治療前比較,患者凝血障礙、粘連性腸梗阻以及肺部感染獲得緩解,50%≤程度≤69%;無效:同治療前比較,患者凝血障礙、粘連性腸梗阻以及肺部感染獲得緩解,程度≤49%[3]。
數據通過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展開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 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肝膽外科疾病患者療效數據(94.59%)明顯高于對照組(75.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膽外科疾病患者臨床療效數據對比[n(%)]
治療組肝膽外科疾病患者住院費用 (10.17±3.49)萬元少于對照組 (20.08±2.15) 萬元明顯,住院天數(26.15±5.21)d、手術時長(101.25±26.42)min 均明顯短于對照組(56.45±6.79)d、(203.49±28.13)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706、21.535、16.115,P<0.05)。
治療組肝膽外科疾病患者病死率(2.70%)、肺部感染率(5.41%)、凝血障礙率(2.70%)以及粘連性腸梗阻率 (2.70%) 均低于對照組 (16.22%、27.03%、24.32%、24.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肝膽外科疾病患者病死率、肺部感染率、凝血障礙率以及粘連性腸梗阻率臨床對比[n(%)]
肝膽外科損傷作為腹部損傷性急癥之一,存在較高概率使患者呈現出生理功能紊亂以及機體代謝異常現象,更為嚴重會導致器官功能衰竭現象出現,使患者死亡率顯著增加。其誘因主要集中于高處墜落、交通事故以及利器損傷等方面。在患者呈現出肝膽外科損傷同時,往往合并表現出暫時性休克以及大量出血等系列癥狀,所以確定有效方法展開肝膽外科疾病患者及時性治療意義顯著[4-6]。
針對肝膽外科疾病患者在實施損傷控制手術治療期間,需分3 個階段展開:①對于入院后的肝膽外科疾病患者合理展開應急手術治療,對于血管大量出血情況進行有效控制,就其嚴重受損位置加以充分明確對應完成有效干預; ②完成手術后于重癥監護病房將患者有效轉入,對應展開復蘇治療,以使患者機體狀況獲得改善[7-8];③觀察肝膽外科疾病患者病癥狀況獲得有效改善后,準備對其展開二次手術治療。最終確保于3個階段完成損傷控制手術治療后,可確保患者的腹腔污染以及出血情況獲得及時有效處理,為肝膽外科疾病患者術后康復可以做出充分保證。此外,損傷控制性手術方式的合理運用,可將肝膽疾病患者手術成功率顯著提升,將并發癥概率顯著降低,最終獲得更為顯著肝膽外科疾病綜合治療效果,對其病癥改善以及預后水平顯著提升發揮顯著價值[9]。
該次研究發現,治療組肝膽外科疾病患者手術時長 (101.25±26.42)min 短于對照組 (203.49±28.13)min(P<0.05);治療組肝膽外科疾病患者病死率(2.70%)、肺部感染率(5.41%)均低于對照組(16.22%、27.03%)(P<0.05),同高智浩[10]在《探討重癥肝膽外傷患者采用損傷控制性手術在肝膽外科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一文中表現出一致研究結論,此文中觀察組手術時間 (62.52±6.25)min 少于對照組 (90.26±9.26)min 明顯,病死率(17.78%)以及感染率(11.11%)均低于對照組46.67%以及28.89%尤為明顯,進一步說明損傷控制手術方式運用于肝膽外科疾病治療中可行性。
綜上所述,損傷控制手術方式的有效運用,可使得肝膽外科疾病患者獲得可靠整體手術效果,對于住院費用、住院天數、手術時長表現出的正性影響顯著,并同時將病死率、肺部感染率、凝血障礙率以及粘連性腸梗阻率顯著降低,最終實現肝膽外科疾病患者有效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