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念
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廣東深圳 518101
在現如今的眾多疾病中,急性胰腺炎以及膽囊結石是以中年人為發病群體的常見疾病,此類疾病的病死率相對較高,同時也是臨床一種很難治愈的疾病[1-2]。傳統的開腹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不僅手術時間會很長,而且在術后的恢復階段也伴隨著很多并發癥出現的風險,術后的恢復階段也會較慢[3-4]。因此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當前,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臨床醫師不斷提高腹腔鏡的操作技能,使腹腔鏡在急性膽囊炎中的應用較多,該方法具有切口較小,可有效減少術后感染等優點[5-6]。但當前對于急性膽囊炎患者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時機存在爭議[7-8],因此,該文對該院在2017 年 1 月—2019 年 1 月期間診治的 200 例急性膽囊炎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討不同時期急性膽囊炎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擇該院診治的200 例急性膽囊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均經B 超進行確診,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已排除其他嚴重的臟器疾病者,患有血液疾病者,傳染疾病者,治療依從性較差濟不愿積極配合治療者。依據患者手術時期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10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8 例,女性患者42 例;年齡 37~76 歲,平均年齡(53.67±2.98)歲。對照組 10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 59 例,女性患者 41 例;年齡 35~77歲,平均年齡(54.06±3.9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同時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高血壓患者術前控制血壓在160~170/90~100 mmHg范圍內,冠心病合并心電圖ST 改變患者,術前給予擴管、營養心肌治療,對于平日口服抗凝藥物治療的患者,術前停用口服抗凝劑,改用皮下注射肝素,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在7.8~10 mmol/L。
兩組手術醫師均具有5 年以上LC 手術經驗,兩組均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氣腹壓力在10~13 mmHg(1.33~1.73 kPa),采用三孔法切除膽囊。觀察組 100 例在發病72 h 之內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而對照組100例在患者發病72 h 之后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先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讓其平躺后開始進行全身麻醉,在開始手術時,對患者患處的上腹部進行一個長約5 cm 的切口, 隨后在患者腹部建立一個人工的氣腹,氣腹的壓力設定在10~12 mmHg ,然后把腹腔鏡插入患者腹部對膽囊進行切除,切除完成后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沖洗,置入引流管后關閉腹腔,對切口出進行縫合以及消除,并根據具體情況放置引流管。
分析兩組患者中轉開腹、住院時間與術中出血量。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對比統計。顯效:患者經過CT 以及B 超檢查后,系列體征癥狀均基本轉為正常;有效:患者經過CT 以及B 超檢查后,系列體征癥狀均獲得好轉;無效:患者經過CT 以及B 超檢查后,系列體征癥狀均無好轉。分析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在百分(%)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與術中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中中轉開腹率為 0.0%(0/100),明顯低于對照組 8.0%(8/1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80,P<0.05)。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與術中出血量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與術中出血量比較(±s)
組別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n=100)對照組(n=100)t 值P 值3.15±0.57 5.16±0.47 27.207<0.05 26.97±4.19 45.63±3.74 33.224<0.05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1.0%,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7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總并發癥為4.0%(4/100),低于對照組的16.0%(16/1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00,P=0.005)。
急性膽囊炎發生的主要原因為膽囊管出現堵塞與膽囊處出現細菌感染[9-12],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右上腹腹肌絞痛,伴有胸背部及右肩出現放射性疼痛;而且該病易發生局部粘連,只有經手術治療效果較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一種微創術,可為醫師提供清晰的手術視野,同時避免腹腔內部與空氣的長時間的接觸,降低感染的發生[13-15]。相關研究顯示[16-18],對于急性膽囊炎患者早期進行手術治療,臨床效果較好,隨著患者病程延長,引起膽囊內的炎性反應增加,導致周圍組織感染,進而增加手術難度與手術風險。李強等[18]分析不同時期急性膽囊炎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臨床治療效果,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總并發癥為4.44%,低于對照組的15.56%(P<0.05);研究組中轉開腹率為 0.00%,低于對照組的8.89%(P<0.05); 研究組的住院時間與術中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于急性膽囊炎患者,臨床醫師應在患者發病72 h 以內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較好。徐建慶等[19]探討老年人急性膽囊炎不同時期行腹腔鏡手術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 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顯著低于 B 組(P<0.05)。提示只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老年人急性膽囊炎72 h 后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安全、可行的。結果與該研究近似。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術中轉開腹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住院時間與術中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1.0%,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74.0%(P<0.05);觀察組的總并發癥為4.0%,低于對照組的16.0%(P<0.05);提示,發病72 h 以內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的臨床效果較好,降低中轉開腹的發生。當患者病情延長,膽囊的周圍組織呈現廣泛性的粘連,使解剖結果模糊不清,延長手術時間,增加了術中出血量。因此,該研究認為72 h 以內的急性膽囊炎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效果最佳,該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于有經驗的手術醫師72 h 內行LC是安全可行的,既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又避免了膽囊炎的再次發作,減少了繼發膽管結石、膽管炎、胰腺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