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禛禛
航空總醫院老年醫學科,北京 100012
我國老年人口位居世界首位,老年人群的醫療保健任重而道遠。良好的營養狀況是老年患者疾病治療的保障。因此,對老年患者進行營養狀況評估,并及時給予營養支持至關重要。但目前尚無統一營養評估的金標準,且針對老年患者研究報道較少。故該研究回顧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航空總醫院老年醫學科74 例年齡≥70 歲老年住院患者的臨床病歷資料,對營養風險篩查2002(nutritional risks screening 2002,NRS2002) 及傳統營養評價指標體質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血紅蛋白(hemoglobin,Hb)和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3 種傳統營養評估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比較不同方法的一致性。并分析存在營養風險或營養不良患者相關疾病,并對營養支持治療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旨在全面提高對老年患者營養狀況的關注,針對營養風險高危人群采取有效干預措施,為臨床疾病治療提供依據。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航空總醫院老年醫學科74 例70 歲及以上住院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年齡≥70歲的住院患者; ②具有完整病歷資料: 入院2 d 內測BMI、Alb 及 Hb,并有 NRS2002 營養風險篩查評分。排除標準:病歷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1)統計 NRS2002 營養風險篩查評分:3 個部分評分總分 0~7 分。第1 部分為疾病嚴重程度評分0~3 分;第2 部分為營養狀況評分0~3 分; 第3 部分為年齡評分,≥70 歲為 1 分。若總評分<3 分為營養正常,若總評分≥3 分則為有營養風險。
(2)統計傳統營養評價指標:①BMI 或 Alb:BMI<18.5 為營養不良; 或不能獲得 BMI 但 Alb<30 g/L 為營養不良。Hb:以男性 Hb<120 g/L,女性 Hb<110 g/L 為營養不良。
(3)針對有營養風險患者,對該次入院主要診斷進行統計分析,了解疾病分布特點。
(4)營養支持途徑包括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腸外營養(parenteral nutrition,PN)以及腸內聯合腸外營養支持,其中腸內營養包括口服營養補充(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和管飼(tube feeding,TF)。查閱患者病案資料,統計患者營養風險、各種營養支持治療情況。
采用 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與百分比(%)表示,各營養評估方法間的一致性使用Kappa 檢驗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患者的一般資料,該研究納入≥70 歲的患者共74 例。對入組患者NRS2002 營養風險篩查評分進行統計分析,評分≥3 分患者共 38 例(51.4%);評分<3 分患者共 36 例(48.6%)。根據 BMI 或 Alb 診斷為營養不良患者共21 例(28.4%);以Hb 水平診斷營養不良患者共 31 例(41.9%)。
營養高風險患者主要疾病對于NRS2002 評分≥3分的38 例患者具有營養風險患者,進行主要診斷統計分析,腫瘤17 例(44.7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炎11 例(28.95%)、消化系統疾病(除腫瘤外,如膽囊炎、消化道出血、腸梗阻等)3 例(7.89%),癡呆 5 例(13.15%),其他2 例占5.26%。
各營養評估方法間的一致性使用Kappa 檢驗分析,結果表明NRS2002 與Hb 對老年患者營養風險結果具有中度一致性 (Kappa=0.554)。NRS2002 與 BMI/Alb 為標準診斷營養不良結果具有較差一致性(Kappa=0.182)。見表1。

表1 多種評估方法一致性比較
對于具有營養風險患者,接受腸內或和腸外營養支持患者共36 例(94.74%)。其中僅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患者 19 例 (50.00%),僅腸外營養支持治療患者 6 例(15.79%),腸內與腸外營養聯合治療患者 11 例(28.95%),僅 2 例(5.26%)患者放棄一切營養支持治療。針對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完全經口進食者18 例,占腸內營養支持總人數60.00%; 經鼻管飼者12 例,占40.00%。
營養不良是指攝入不充足食物、體質消瘦、體質量下降、食欲差、不能滿足機體能量和蛋白質所需等所導致營養低下狀態。營養風險是指營養和代謝狀況不佳影響疾病預后或術后臨床不良結局的風險[1]。營養風險或營養不良可導致老年人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率增加[2]、手術切口延遲愈合[3]、組織器官萎縮[4]、認知功能障礙、心情抑郁[5],甚至失能,從而使住院時間、醫療護理費用、患病率、病死率增加[6-7]。因此,需對老年人的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進行早期篩查和評估,從而進行有效的干預[8]。這對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降低醫療衛生負擔有積極的意義。
由中華醫學會腸內腸外營養學分會發起的中國住院患者營養狀態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住院患者的營養風險發生率超40[6]。該研究結果表明,采用NRS2002 評分篩選出70 歲及以上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51.4%,明顯高于上述研究。結果表明老年患者營養不良及營養風險發生率增加,故更應該關注老年住院患者的營養評估及營養支持。國外研究[9]發現,Hb 下降提示蛋白質攝入不足,使營養不良相關死亡風險增加。老年住院患者營養不良類型多為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雖Hb 檢測出營養不良幾率小于NRS2002,但是采用Hb 與NRS2002 兩種營養評估方法結果具有中等一致性,且Hb 檢測在臨床工作中簡便易行,可作為老年住院患者營養不良的篩查指標之一。傳統的營養評估指標BMI、Alb,其評估結果與NRS2002 結果比較一致性較差。但是這些指標在臨床上操作容易,可與營養篩查表結合起來更全面反映機體營養狀況。
該研究表明,在篩查出存在營養風險的老年住院患者中,患腫瘤疾病比例高達44.74%。這與腫瘤患者機體代謝異常,大部分營養物質被腫瘤細胞奪取和消耗有關[10]。此外,腫瘤細胞會刺激和誘導人體免疫細胞產生γ-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等,引起機體耗能增加、營養代謝異常,進而導致腫瘤患者出現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11]。呼吸系統疾病合并營養不良發生率也較高,有研究[12]顯示營養不良是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時肺功能下降的影響因素,并增加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延長住院時間,甚至增加病死率。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從而引起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增加老年患者病死率。張曉娟等[13]研究結果共檢出有營養問題的阿爾茲海默癥患者235 例,占69.3%。除此之外,有研究[14]顯示,抑郁程度得分越高、日常活動能力越差以及收入越低,營養不良風險越大。這需臨床做好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針對其發生營養不良的可控因素進行積極干預。
營養支持主要途徑包括腸內營養、腸外營養和腸內聯合腸外營養,其中腸內營養包括通過口服營養支持和通過管飼營養支持。老年人首選的營養方式是腸內營養。在該研究中,對于有營養風險患者,有94.74%患者得到營養支持,其中50.00%接受腸內營養支持,盡可能減少了營養不良對臨床結局發生不利影響。王穎等[15]的研究結果顯示早期營養支持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對疾病的康復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腸內營養支持效果更優。李曼麗等[16]研究顯示對老年惡性腫瘤化療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患者的總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以及血紅蛋白指標增高,且發生惡心嘔吐、腹瀉、肝功能損害等發生率降低。黃上萌等[17]研究顯示采用連續輸注泵進行鼻飼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可降低阿爾茲海默癥伴吞咽障礙患者出現胃食管反流、腹脹、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發生。及時評營養狀態,盡早施行個體化營養支持治療,有利于提高老年整體健康水平,改善疾病預后,從而提高老年患者生活治療。
綜上所述,老年住院患者的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發生率高,NRS2002 比一般傳統檢測方法檢出率高。在具有營養風險的老年住院患者中,患腫瘤疾病比率高。需加強老年住院患者的營養篩查與評估,及時發現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盡早進行營養支持與干預治療,改善患者疾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