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斌,劉霞
泰安市口腔醫院口腔修復科,山東泰安 271000
牙體缺損是指因各種原因所致的牙體硬組織外形與結構的異常與損壞,主要表現為牙體不具備正常的生理解剖外形,造成正常牙體咬合、形態與鄰接關系的損壞[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填充療法對牙體缺損進行修復,然而一些嚴重牙體缺損者因剩余牙體組織過于薄弱,致使填充物不易固定,加之人們對于牙齒美觀度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單純的填充療法已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2]。金屬樁與纖維樁均為人工制作的修復體,其目的是恢復缺損牙體的功能、形態與美觀度,其中金屬樁較為復雜,需要患者反復就診,而纖維樁操作簡便,并在力學特征與美觀要求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應用優勢[3]。為了進一步完善牙體缺損患者的修復方案,該研究便利選擇2014 年1 月—2019 年8 月該院86 例牙體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分別應用玻璃纖維樁與鑄造金屬樁進行牙體修復,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擇該院收治的86 例牙體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3 例。納入標準:符合樁核修復指征;單顆牙體缺損修復;口腔衛生良好;牙周組織健康;咬合正常;該研究已告知患者知情。排除標準: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根尖周病、牙周?。粣盒阅[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對照組:男性 23 例,女性 20 例;年齡 22~68 歲,平均(43.5±4.6)歲;牙體缺損部分為上側切牙 15 例,中切牙 20 例;上尖牙 8 例。研究組:男性 22 例,女性 21 例;年齡 22~67 歲,平均(43.6±4.5)歲;牙體缺損部分為上側切牙16 例,中切牙20 例;上尖牙7 例。兩組在上述一般情況構成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應用鑄造金屬樁修復牙體缺損,方法:排盡填充物,取出牙膠,以根管深度與寬度擴展、取膜并給予樁核制備,患者試戴后,根管及鑄造樁核進行消毒、吹干,向根管內注入水門汀粘結劑,并置入樁核,達到滿意的位置后固化。研究組應用玻璃纖維樁修復牙體缺損,方法:預備樁道并進行全面消毒,吹干,向自粘結樹脂水門汀注入根管內,并將水門汀均勻的涂在纖維樁表面,插入根管,達到滿意的位置后適當加壓,去除多出的水門汀并固化。在冠部填充納米樹脂,堆出樹脂核形狀并給予完全處理。完成冠修復樁核后,兩組均行預備牙體排齦,利用兩次法取印模,制作烤瓷全冠,再次試戴后操作者認真觀察適配情況,待滿意再進行粘固。
①隨訪6 個月,對比兩組修復效果,觀察指標包括顏色匹配(匹配與不匹配)、修復體完整(完整與不完整)與邊緣適合(適合與不適合)情況。②對比兩組修復前與修復6 個月后堿性磷酸酶、牙周探診深度的變化。③隨訪6 個月,對比兩組修復后的不良反應情況,觀察指標包括:復發根尖周炎、修復體脫落或松動、牙根折裂、樁釘折斷等。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 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修復顏色匹配率、修復體完整率與邊緣適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修復前,研究組堿性磷酸酶、牙周探診深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研究組堿性磷酸酶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兩組牙周探診深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修復前后堿性磷酸酶與牙周探診深度的變化對比(±s)

表2 兩組修復前后堿性磷酸酶與牙周探診深度的變化對比(±s)
組別 堿性磷酸酶(μIU)修復前 修復后牙周探診深度(mm)修復前 修復后研究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420.6±73.6 420.8±69.8 0.013 0.990 435.5±65.6 500.6±82.2 4.059<0.001 2.0±0.3 2.0±0.2 0.000 1.000 2.1±0.3 2.1±0.3 0.000 1.000
研究組修復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4.65%低于對照組 18.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修復后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牙體缺損在口腔科十分常見,主要與齲病、牙齒發育畸形、牙齒磨損與酸腐蝕等原因有關,不僅干擾了牙周組織發育,且給患者的咀嚼功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4]。目前,為了保留殘缺牙體,滿足患者的使用功能,臨床主要采用植入樁核與牙冠進行修復[5]。其中樁核技術是牙體缺損的有效修復手段,其理想的修復材料需要具備高強度、透光性佳、抗疲勞好、易操作、耐腐蝕等特點,且彈性模量應更類似于牙體組織[6]。研究[7]發現,當樁核的彈性模量接近于牙本質時,能夠使樁長軸作用力平均分布,降低應力集中情況,繼而減少牙根折裂問題。傳統的樁核冠修復材料主要為金屬樁核,其中以鑄造金屬材料樁核最為常見,包括鈦合金、金合金、鎳鉻合金等。然而,相較于自身牙根,鑄造金屬樁核的強度更高,所以患者在承受咬合時,易使力量集中作用于牙根部,導致牙根折斷,縮短了修復牙的使用時間[8]。同時,受金屬傳導性的影響,若患者需要做頭部CT 或磁共振檢查,金屬材料可以導致即刻射頻變形,影響檢查成像結果。從美觀度來看,部分美學性與通透性較好的全瓷冠材料若內部使用金屬樁核,則易在修復后透出金屬顏色,甚至出現牙頸緣灰線。

表1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對比[n(%)]
近年來,隨著牙體修復技術的不斷完善,玻璃纖維樁核冠修復技術也在臨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玻璃纖維樁是由數個拉伸過的玻璃纖維在環氧樹脂基質中黏固而成,由于張力與纖維相當,所以具有較高的物理強度[9]。同時,玻璃纖維樁核技術利用根管的解剖結構,增強了根管內核樁的黏結力,使應力分布平均,有效降低了根折的概率[10-11]。相較于傳統金屬樁,玻璃纖維樁核由玻璃纖維樁聯合樹脂核組成,不僅無過敏性、無毒性,且顏色呈透明或乳白色,生物相容性佳,耐腐蝕性強[12]。宋生華等[13]對96 例牙體缺損患者分別應用了玻璃纖維樁與鑄造金屬樁治療,結果顯示玻璃纖維樁組修復體完整率95.83%、顏色匹配率97.92%、邊緣適合率93.75%,高于鑄造金屬樁93.75%、87.50%、81.25%。該文研究結果與此結果相近,研究組修復顏色匹配率100.00%、修復體完整率100.00%與邊緣適合率97.67%均高于對照組 86.05%、83.72%、81.40%(P<0.05),修復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4.65%低于對照組18.60%(P<0.05)。結果可見,玻璃纖維樁的修復效果與安全性較傳統鑄造金屬樁更具優勢。學者惠宏斌等[14]選擇100 例牙體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50 例行鑄造金屬樁修復的患者作為對照組,50 例行玻璃纖維樁修復的患者作為研究組,研究組修復后(434.12±64.53)μIU 低于對照組(501.36±83.27)μIU。該研究結果顯示,修復后研究組堿性磷酸 酶水平 (435.5±65.6)μIU 低于 對 照 組(500.6±82.2)μIU(P<0.001)。堿性磷酸酶是用于評估牙周組織健康狀況的可靠指標,從研究結果可見,相較于鑄造金屬樁,玻璃纖維樁修復對于患者牙周組織的影響更為輕微,利于維持良好的牙周健康。
綜上所述,玻璃纖維樁在牙體缺損修復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