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儉
北大醫療淄博醫院婦產科,山東淄博 255069
盆腔炎作為婦科疾病的一種表現,臨床普遍存在,其誘發因素為女性盆腔、生殖器、周邊結締組織因微生態平衡受損發生內源性感染,因素患者多以育齡期女性為主[1]。患者發病后若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病情持續發展,存在盆腔膿腫、異位妊娠、繼發性不育等風險,會給患者的生育健康造成巨大威脅[2]。現階段臨床治療盆腔炎性包塊多采取手術方案,通過對早期包塊進行有效干預,降低患者出現盆腔粘連、繼發不育的風險。常規手術方案包括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研究表明[3],腹腔鏡手術相對比開腹手術具有微創性,對患者早期康復有促進意義。該次為探究腹腔鏡手術在盆腔炎性包括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單純隨機擇選于2016 年8月—2019 年8 月該院收治的106 例盆腔炎性包塊患者為對象,通過對比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單純隨機擇選該院收治的106 例盆腔炎性包塊患者為對象進行研究分析。納入標準:①陰道分泌物過量且下腹有明顯疼痛感者;②B 超檢查可見囊性包塊,邊界模糊,直徑超過5 cm 者;③單側附件存在包塊,形狀不規則,質韌,有按壓痛者;④患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官功能障礙者;②溝通障礙、精神疾病者;③妊娠期、哺乳期者等。采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成兩組,即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 53 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 20~46 歲,平均(34.69±4.31) 歲; 實驗組患者年齡 20~47 歲,平均(34.17±4.6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開腹手術:全麻后,于患者下腹包塊病灶處做一個切口,控制在7 cm 左右,探查盆腔、腹腔,若患者伴有膿腫,需要分離粘連的輸卵管、卵巢,實施輸卵管造口術;對包塊情況進行明確,包括周邊結構、數量以及大小等,分別在包塊雙側做切口,將包塊剝除,常規留置盆腔引流管,將腹腔逐層縫合,術畢。
實驗組接受腹腔鏡手術:全麻后,于患者臍部下緣1 cm 左右出做一個切口,控制在11 mm 左右,以此為通道,置入腹腔鏡,探查患者盆腔、腹腔、包塊、周邊組織等,同時構建二氧化碳氣腹,分別于患者下腹部雙側做切口,控制在9 mm 左右,將套管、手術器械置入,若患者盆腔有嚴重的粘連表現,需要開展盆腔粘連松解術,確保卵巢、輸卵管組織的解剖形態正常,若患者伴有膿腫表現,需要分離粘連的輸卵管、卵巢,實施輸卵管造口術;若患者不存在生育要求,可以切除患側輸卵管,沖洗盆腔,以電切刀、電凝刀剝除包塊,常規留置引流管,并將氣腹針、手術器械取出,將患者腹腔逐層縫合,術畢。
①手術相關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②免疫功能指標:術后3 d,以熒光激活細胞分揀術對患者的CD3+、CD4+、CD8+水平進行檢測,以酶聯免疫吸附法對患者的IL-18 與IL-10 水平進行檢測。③生活質量評分:參考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檢測維度包含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生活狀態,得分與生活質量為正比關聯。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實驗組(n=53)對照組(n=53)t 值P 值61.26±15.07 93.64±27.73 7.469<0.001 41.15±12.11 53.75±17.52 4.307<0.001 5.53±0.91 8.74±2.26 9.592<0.001
實驗組CD3+、CD8+、IL-18 數據均高于對照組,IL-10 數據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免疫功能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免疫功能對比(±s)
組別CD3+(%)CD4+(%)CD8+(%)IL-18(pg/mL) IL-10(pg/mL)實驗組(n=53)對照組(n=53)t 值P 值60.67±12.64 51.84±8.12 4.279<0.001 45.92±8.85 47.05±8.74 0.661 0.510 29.60±6.59 21.57±7.46 5.873<0.001 169.75±34.62 150.36±45.49 2.469 0.015 40.02±6.47 50.41±8.06 7.318<0.001
實驗組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與生活狀態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對比[(±s),分]
組別 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生活狀態實驗組(n=53)對照組(n=53)t 值P 值72.21±9.73 66.55±9.15 3.085 0.003 70.38±9.68 64.15±8.75 3.476 0.001 70.57±9.71 63.18±7.15 4.462<0.001 70.95±9.35 65.18±7.27 3.547 0.001
盆腔炎性包塊多因盆腔輸卵管炎治療不理想導致炎癥蔓延后形成的一種癥狀表現,臨床治療多行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4]。腹腔鏡手術是最近比較流行的新型外科手術方案[5],相對比傳統開腹手術,其具有微創性,即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的損傷,術中出血量較少,患者出現并發癥的風險性較低,有利于患者術后實現早期恢復,因此備受臨床與患者的青睞。
該研究顯示,實驗組術中出血量(61.26±15.07)mL手術時間(41.15±12.11)min、住院時間(5.53±0.91)d 少于對照組的(93.64±27.73)mL、(53.75±17.52)min、(8.74±2.26)d,實驗組 CD3+(60.67±12.64)%、CD8+(29.60±6.59)% 、IL-18 (169.75±34.62)pg/mL 高 于 對 照 組 的(51.84±8.12)%、(21.57±7.46)%、(150.36±45.49)pg/mL,IL-10(40.02±6.47)pg/mL 低于對照組(50.41±8.06)pg/mL,實驗組心理功能評分 (72.21±9.73) 分、軀體功能評分(70.38±9.68)分、社會功能評分(70.57±9.71)分、生活狀態評分(70.95±9.3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66.55±9.15)分、(64.15±8.75) 分、(63.18±7.15) 分、(65.18±7.27)分(P<0.05)。這與王紀云等[6]研究結果:腹腔組手術時間(75.6±12.4)min、中出血量 (47.9±11.2)mL、住院時間(6.5±1.1)d 少于開腹組的 (120.3±19.4)min、(215.1±33.4)mL、(11.5±2.9)d(P<0.05),基本一致。分析原因,以腹腔鏡根治術治療盆腔炎性包塊,因操作簡便,手術持續時間相對比開腹手術更短,而且切口較小,不會給患者機體造成嚴重創傷,所以患者術中出血量較低,有利于患者實現早期康復,縮短患者的住院周期[7]。相對比傳統開腹手術,大幅度縮短了患者的臥床周期,不僅可以減少患者出現并發癥的風險,還能促進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預后,有利于患者獲取更好的生活質量[8]。
綜上所述,盆腔炎性包塊患者經腹腔鏡手術治療,不僅操作簡便,創傷性較小,還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實現早期康復,獲取更好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