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麗
赤峰學院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內蒙古赤峰 024005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可見于任何年齡,以20~40 歲較多見,女性多于男性,國內類風濕關節炎患病率為0.32%~0.38%[1],該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營養、職業、環境、免疫因素、內分泌因素、細菌和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素等方面有關,該病為一種反復發作的疾病,早期有關節腫脹、疼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畸形,對人民健康和生活質量有很大影響,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及藥物不良反應,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因此,早期的診斷及治療尤為重要。該文簡單隨機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在該院就診的RA 患者及其他非RA 性風濕病患者各46 例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環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CP)抗體、血小板計數聯合檢測在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意義。現報道如下。
簡單隨機選取的46 例RA 患者及46 例其他非RA性風濕病患者中,RA 組男性 16 例,女性 30 例; 年齡21~70 歲,平均年齡(41.5±12.8)歲;非 RA 組男性 20例,女性 26 例;年齡 16~68 歲,平均年齡(40.7±12.5)歲;強直性脊柱炎6 例,骨關節炎5 例,反應性關節炎10例,系統性紅斑狼瘡15 例,干燥綜合征10 例。兩組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選取的患者均符合2009 年美國風濕病協會(ACR)/歐洲抗風濕聯盟(EULAR)制定的 RA 分類標準[2],其他非RA 性風濕病患者符合相應的國際診斷標準,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②嚴重心血管疾病者;③嚴重感染者;④嚴重骨質疏松或病理性骨折者;⑤甲狀腺、糖尿病等內分泌系統疾病者;⑥有胃潰瘍、胃出血等嚴重胃腸道疾病者;⑦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
應用散射比濁法測定類風濕因子,使用酶聯免疫法測定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血常規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定,血小板計數的正常范圍為(100~300)×109/L。涉及到的檢驗項目的相關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檢驗。
比較 RA 及其他非 RA 性風濕病患者的 RF、抗CCP 抗體、血小板計數檢測結果,陽性判斷標準為:RF≥15.9 IU/mL,表明為陽性;抗 CCP 抗體≥5 RU/mL,表明為陽性;血小板計數>300×109/L,表明為陽性。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RA 組患者的RF、抗CCP 抗體、血小板計數水平顯著高于非R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RF、抗CCP 抗體、血小板計數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RF、抗CCP 抗體、血小板計數水平比較(±s)
組別RF(IU/mL) 抗CCP 抗體(RU/mL) 血小板計數(×109/L)RA 組(n=46)非 RA 組(n=46)t 值P 值86.4±45.7 15.6±8.5 9.700<0.001 86.2±67.6 4.1±2.2 8.200<0.001 368.1±102.8 239.3±98.3 6.100<0.001
RA 組患者RF、抗CCP 抗體、血小板計數陽性率顯著高于非R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RF、抗CCP 抗體、血小板計數陽性率比較[n(%)]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表現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骨、軟骨逐漸出現破壞性改變,最終導致關節畸形,關節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病情進展時,還會引起血管炎、類風濕結節、肺間質纖維化、腎炎、心包炎等多系統并發癥。因而,及時、有效的早期診斷與治療顯得極為重要,其不僅能緩解患者的關節癥狀,減少痛苦,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更有利于減緩患者的疾病進展,從而改善疾病預后。有些患者發病時間短、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依據其臨床癥狀、相應的影像學檢查不能充分進行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研究顯示[3],大部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疾病的早期體內就已經存在多種自身抗體,患者體內產生自身抗體的時間明顯早于其臨床癥狀、相應的影像學檢查表現,因此,自身抗體的檢測對于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RF 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常用的血清學指標,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特別是在基層醫院,因為檢測條件有限,其他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抗體檢測較少,但RF 陽性還可見于骨關節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等,且隨年齡的增長RF 水平也逐漸增加[4-5],所以該指標診斷準確性并不理想,而且特異性不高。單獨檢測RF 也容易造成臨床診斷的漏診或誤診,往往需要聯合其他檢測方法以早期診斷類風濕關節炎。抗CCP 抗體是以合成的環化瓜氨酸多肽(CCP)為抗原的自身抗體,主要為IgG 型抗體,對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是類風濕關節炎診斷的一個高度特異性指標[6-8],因此,2009 年美國風濕病協會(ACR)/歐洲抗風濕聯盟(EULAR)制定的RA 分類標準將抗CCP 抗體納入到分類標準中,而RF與抗CCP 抗體聯合檢測提高了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檢出率,使患者能夠及時診斷,達到及早治療的目標。已有研究表明[9],抗CCP 抗體陽性的患者比抗CCP 抗體陰性的患者骨質破壞更為嚴重,提示了抗CCP 抗體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情嚴重程度及疾病進展有關,因此,對于抗CCP 抗體陽性的患者更應該早期診斷、及早治療,避免關節出現不可逆轉的破壞,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類風濕關節炎對血液系統也有影響,可以引起貧血,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變化等。血小板計數升高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特征之一,血小板升高是由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液中的炎癥因子持續刺激骨髓造血干細胞,使其分化成熟而引起[10]。研究顯示[11],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監測血小板參數的變化,對提高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該文將類風濕因子(RF)、抗環瓜氨酸肽(A-CCP)抗體、血小板計數聯合檢測,評估其在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意義。該文將RA 患者(RA 組)與同期其他非RA 性風濕病患者(非RA組)作為研究對象,結果提示RA 組患者的RF、抗CCP抗體、血小板計數水平分別為(86.4±45.7)IU/mL、(86.2±67.6) RU/mL、(368.1±102.8)×109/L,顯著高于非 RA 組(15.6±8.5)IU/mL、(4.1±2.2) RU/mL、(239.3±98.3)×109/L(P<0.001),RA 組患者 RF、抗 CCP 抗體、血小板計數陽性率分別為89.1%、82.6%、78.3%,顯著高于非RA 組13.0%、6.5%、32.6%(P<0.01),這與譚彩虹[12]報道的 RA組RF 陽性率86.15%,抗CCP 抗體陽性率84.61%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RF、抗CCP 抗體、血小板計數三者聯合檢測可提高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該研究由于檢測條件限制,沒有將抗角蛋白抗體(antikeratin antibody,AKA)、抗突變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utant citrullinated peptide vimentin,MCV)抗體、葡萄糖-6-磷酸異構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等自身抗體納入到研究中,這是該研究的不足之處并將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