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政辦〔2021〕44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為全面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國辦發〔2020〕36號)精神,推進我省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群眾體育邁上新臺階,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來青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改革創新、補齊短板、協同聯動、統籌推進,增加健身設施有效供給,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動群眾體育蓬勃發展,推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升我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
(二)總體目標。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體系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健身意識普遍增強,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持續提高。有效解決制約健身設施規劃建設的瓶頸問題,全省各市州、縣(市、區、行委)、鄉鎮、街道(社區)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基本滿足群眾健身需求,全省各縣(市、區、行委)普遍建成一場(體育場)、一館(體育館或游泳館)、一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一公園(體育公園),全省修建自行車道、健身步道、登山步道總長達到1000公里,全民健身工程(社區、行政村項目)達到全覆蓋,城市社區“百姓健身房”達到150個,鄉鎮籃球場(館)普及率達到80%,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以上,每萬人擁有各類社會足球場地數量達到0.8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以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名。
(一)全面掌握健身設施建設現狀。各地區要開展健身設施現狀調查,評估本地區健身設施布局和開放使用情況,對照《國家公共體育設施基本標準》《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規范》等標準規范,明確本地區健身設施的短板。系統梳理可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城市空閑地、邊角地、公園綠地、城市路橋附屬用地、廠房、建筑屋頂等空間資源,及可復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娛樂、養老、教育、商業等其他設施資源,制定可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非體育用地、非體育建筑目錄或指引,并向社會公布,于2021年9月底前完成。(牽頭單位:省自然資源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體育局、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統計局、省市場監管局,各市州、縣級政府)
(二)制定場地設施建設行動計劃。制定全省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在青海省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明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建設目標和各年度目標任務,各市州、縣(市、區、行委)編制地區“十四五”規劃時,須明確地方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年度目標計劃,涉及健身設施建設的相關規劃,需征求同級體育行政部門意見。編制各級國土空間規劃,應明確體育場地設施的布局、總體要求及相關指標,同體育設施建設相關的專項規劃做好銜接。(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體育局,各市州、縣級政府)
(三)優化健身設施建設審核程序。加大對健身設施建設審批的放管服改革力度,發改、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體育、水務、應急管理、園林、城市管理等相關職能部門要簡化、優化健身設施項目審批程序,提高健身設施項目審批效率。(牽頭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體育局、省水利廳、省應急廳、省林草局)
(四)拓寬健身設施建設用地供給渠道。以不影響相關規劃實施及交通、市容、安全為前提,利用城市空閑地建設健身設施,并可依法按照兼容用途、依據關于臨建的辦法進行管理。在不妨礙防洪、供水、生態安全和保障基本農田等前提下,可依法依規在河道湖泊沿岸、灘地建設健身步道,在山體建設登山步道等。在依法依規前提下,社會力量可申請利用尚未明確用途的城市空閑土地、儲備建設用地,或者已明確為文化體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塊建設臨時性室外健身設施,使用時間一般不超過2年,且不能影響土地供應。(牽頭單位:省自然資源廳,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體育局,各市州、縣級政府)
(五)倡導健身場地設施的復合利用。支持對健身場地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設施的功能整合,鼓勵復合利用土地建設健身設施,通過與具有相容性用途土地產權人達成使用協議的方式促進健身設施項目落地。鼓勵利用老舊小區、廢舊廠房、建筑屋頂、立交橋下等存量資源嵌入體育場地設施,支持以“地產+體育”的形式,新建、改建集教育培訓、運動娛樂、商業餐飲等為一體的“體育綜合體”。統籌體育和公共衛生、應急避難(險)設施建設,推廣公共體育場館平急兩用改造。養老設施規劃要安排充足的健身空間。(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應急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民政廳、省體育局,各市州、縣級政府)
(六)因地制宜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聚焦群眾舉步可及、就近健身需要,優先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體育公園、健身廣場(步道)、籠式足球場等健身設施,支持建設符合環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氣膜結構健身館、裝配式健身館,重點實施百姓健身房、鄉鎮籃球館、村社健身設施、民族民間體育健身場地、冰雪場地等項目,高校、中小學規劃新建體育場館要兼顧社會服務功能。(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各市州、縣級政府)
(七)落實社區健身設施配套要求。新建居住小區要按照人均室內外體育用地面積不得低于《國家公共體育設施基本配置標準》《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等文件規定,配建社區健身設施,并與建設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在相應環節征求同級體育部門意見,不得挪用或侵占。支持房地產企業結合新建小區實際和應急避難(險)需求配建健身館等設施。不具備標準健身設施建設條件的,鼓勵靈活建設非標準健身設施,緊密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配建社區健身設施,注重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人群的健身需求。(牽頭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老齡委、省婦聯、省殘聯,各市州、縣級政府)
(八)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健身設施建設運營。各地區可在符合城市規劃的前提下,以租賃方式向社會力量提供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土地,租期不超過20年。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支持以租賃方式向社會力量提供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土地,積極推行“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供地方式。對按用途需要采取招牌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的土地,依照有關規定辦理。制定《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體育的指導意見》,支持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及場館運營。推進公共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工程,政府投資新建場館,鼓勵采取公開招標方式篩選第三方企業運營,將公共體育場館運營、預訂、賽事信息發布、經營服務統計等工作委托社會力量承擔,提高運營效率。(牽頭單位:各市州、縣級政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體育局)
(九)擴大體育健身場館開放范圍。制定《青海省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積極爭取國家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鼓勵中小型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嚴格督導體育場館落實開放方案。推動公共體育場館為學校開展體育活動提供免費或低收費服務,加強學校體育場館與教學區布局標準化建設,科學劃分公共體育服務功能,提升學校安全與保障能力,提供必要的運維經費,促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加強對體育場館設施的監管,確保健身場地、設施符合應急、疏散和消防安全標準,保障各類健身設施使用安全。(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應急廳、各市州、縣級政府)
(十)提升健身場地設施信息化水平。推進將體育場館信息化改造納入智慧城市建設,委托專業機構開發基于PC端、移動端和第三方平臺的青海省全民健身網絡管理服務系統,集成全省公共健身設施布局、健身場地設施查詢預訂、體育培訓報名等功能,服務群眾便捷健身。建立“青海省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大數據庫”,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助力“智慧城市”“數字家庭”建設,同時注重信息化服務對老年人的適用性,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線下和人工幫扶服務。(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民政廳、省通信管理局)
(一)豐富群眾體育賽事活動。完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拓展全民健身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利用“全民健身日”主題活動,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參與度高的運動項目。著力打造“社區運動會”“百鄉千村運動會”等參與度高、覆蓋面廣的社區、鄉村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建立有效的業余競賽活動體系和激勵機制,探索多元主體辦賽機制,促進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推廣射箭、賽馬、民間傳統棋類、武術等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促進“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積極培育冰雪、馬拉松、自行車、戶外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征的項目。(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民宗委,各市州、縣級政府)
(二)推進“互聯網+健身”和居家健身。發揮體育社會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明星等群體的示范引領作用,大力推廣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網絡賽事活動,推廣居家健身課程、開展健身直播活動,普及運動健身知識、提供科學健身指導。(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廣電局、省通信管理局、省衛生健康委,各市州、縣級政府)
(三)建立科學健身指導網絡體系。探索體質監測與運動健身指導站、社區醫院等社會資源相結合的模式,運行國民體質監測站點,推動各市(州)、縣(市、區)健全國民體質測試常態化機制,將城鄉居民國民體質作為健康青海建設的重要指標。建立“全民健身專家庫”,開展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廣泛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志愿服務,全面提升群眾對科學健身的知曉率、參與率。(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教育廳,各市州、縣級政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要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協調聯動、統籌推進的工作機制,合力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各市州、縣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大投入、補齊短板,著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二)加強要素保障。建立公共財政全民健身穩定投入機制,制定《青海省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經費管理辦法》,緊盯國家項目資金投放重點,充分利用國家對西部地區的差別化政策,加強“全民健身補短板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的謀劃、儲備和申報工作,加大本級財政對健身設施建設和運營的投入,保證體育彩票公益金重點用于全民健身事業。創新投融資機制,建立以財政資金引導扶持,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層次資金投入機制,調動社會資本參與健身場地設施建設運營的積極性。
(三)強化督導落實。各級政府要加強目標責任考核,務實推進全民健身場地建設工作,建立督查機制,各級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定期組織各牽頭單位開展檢查督查,各牽頭單位要定期向聯席會議辦公室報送工作推進情況。
(四)加強宣傳推廣。各級政府要及時總結先進經驗,講好全民健身故事,加大對全民健身的宣傳推廣力度,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引導群眾樹立科學的健康理念,養成愛健身、會健身、常健身的健康生活方式,不斷提升群眾健身素養,營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
本意見自2021年7月14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