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藝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我國目前的攝影教學較為普遍地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采用以教師為重心的策略,教師講課學生聽課,并且講課內容大多沒有突破基本操作的范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無法完全地發揮出來,更深層次對美的鑒賞力也無法得到培養和鍛煉,這不僅妨礙了學生視野的開闊,并且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在攝影課程中尤其要注重推行以學生為重心的素質教育,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審美,才能真正地學會攝影,真正有潛力成為一名合格的攝影師。
我們通常所說的審美能力,其實就是指人感知、鑒賞以及創造美的能力[1]。感知美就是一種在世間萬物中辨別真假美丑,從龐雜的事物中認識美并捕捉美好事物的能力。毫無疑問,先天的因素會部分決定人審美能力的高低,有部分人天生具有很強的審美能力,他們無需過多的培養就可以甄別美丑,但不可否認的是,更多的人先天性審美能力不足,對于更為龐大的群體來說,后天的審美培養至關重要,有了良好的審美能力的鍛煉,完全可以彌補在審美上先天能力的不足。感知美能力強的人會自主地去發現和接觸美好的事物,對丑陋庸俗的事物會主動遠離,對于一名攝影師來說,這種能力會直接決定其攝影能力的高低。最后,人對于美的事物進行感受和聯想的能力就是鑒賞美的能力。創造美是以感知美和鑒賞美為基礎的,是人在感知美后產生對創造美的渴望,也就是說,沒有良好的審美能力是不會有出眾的創造能力的。
1)視覺形象性不足。攝影是一門與圖像密切聯系的藝術,攝影是通過鏡頭來記錄事物。它的學習也同樣需要展示給學生直觀生動的圖像來建立學生對攝影的理解。攝影是一門視覺的藝術,這直接影響了攝影課程的教學特點,教師必須將優秀的攝影作品展示給學生。但目前很多課堂的教學模式仍然是冷冰冰的理論講解,與攝影課程設立的初衷背道而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多加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優秀作品并讓學生鑒賞,只是冷冰冰的照本宣科,無疑會挫敗學生的積極性,無法激發學生想要創作出優秀作品的熱情,并且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面對網絡上龐雜且良莠不齊的攝影作品時,沒有足夠鑒別好壞的能力,一旦對著劣質的攝影作品進行模仿和學習無異于是誤入歧途,對之后的攝影生涯會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
2)實踐操作性不足。相機等器械是攝影過程不可繞開的重要一環,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從來沒有給予過學生動手操作相機的機會和實際的攝影練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長期缺乏自己動手實際操作的機會也會讓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理論知識產生困惑,龐雜的概念及理論會長期困擾學生。即使學生很努力地死記硬背下了排出好作品的各項機身參數設置以及后期參數調整,等到將來真正面臨攝影的時候也會手足無措。還有學生會拿手機進行攝影練習,現在的智能手機雖然在攝影功能上已經可以滿足我們日常生活的需求,但在虛化、對焦等攝影核心要領方面仍然是馬馬虎虎,學習過程中沒有好的器材進行實操肯定會讓學生走不少的彎路,產生更多的困惑甚至是產生畏難情緒,在初學階段就早早放棄。教師不引領學生走出課堂,在社會與自然中解放自我,就不能真正地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
3)不注重團隊合作的能力的培養。攝影可以分為前期和后期,有的學生在前期構圖方面的審美能力很強,有的學生在后期色彩調整方面的審美能力很強,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環節的審美能力也各有千秋。當代的商業化攝影領域早已不是一人單打獨斗就能成功,隨著攝影理論的逐步完善,也產生了越來越精細化的分工。過去科學技術的落后使得很多環節無法更加細致地進行后期和處理,很多時候攝影師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攝影以及后期商業化的各個環節,而現在,攝影被細分成更多的領域和環節,硬件設備和后期軟件的升級也使得攝影不再是單純“對焦”和“快門”的藝術。再加之每個人擅長領域的不同,部分學生對構圖的把握能力更強,但不擅長于后期的修圖,部分學生對色彩非常敏感,可以勝任后期的工作但面對實際拍攝環節和模特打交道就手足無措[2]。因此,正確地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合適的成員共同合作才是當今攝影必須掌握的能力之一。如果學生在初學階段沒有去發揚自身的優勢,而是在不擅長的方面屢屢碰壁,無疑會影響學生攝影上的進步。幫助學生建立團隊意識,認識到自身的強項在擅長的方面強化自信心,也是幫助學生更快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一步。
在攝影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從而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的方法改進。通過課堂教授,列舉優秀攝影作品案例使得學生認識到攝影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他們把眼界放高,在練習攝影之前首先明白攝影背后的涵義。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需要老師更多的發揮自身的講課優勢,在授課過程中,風趣幽默且能跟學生產生良好互動的老師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和學生互動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在攝影中自我情緒的表達。專業的器材和場地也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專業的相機、燈光道具之于攝影課就想雕塑和模具之于繪畫課,所以采用更直觀的更通俗的手段來講解傳授給學生,能夠讓學生真正進入到攝影這一行業來,接受更專業的培訓。
2)培養學生的興趣。從目前的攝影教學模式來看,攝影專業的學生對于攝影這門課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興趣的匱乏導致了教學質量并不是那么好,長期往復教學質量也越來越差。對于非攝影專業的學生來說,會認為攝影課是一門刷課時的輔修課,過多的專業詞匯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負擔,學習成了一種消極被動的過程,考試過關成了追求的唯一目標[3]。教學過程中應該始終貫徹攝影是一門藝術,對于一項藝術來說,相較于專業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的興趣其實更為重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也就越來越明確,學生在聽課時也就能更直觀地接受,所以教師應避免教條式的宣講,講授最直白的知識,更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綜上所述,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攝影行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學生對攝影基礎知識的掌握也逐步完善,在這種情況下,攝影課程的教學也應與時俱進,避免過多照本宣科地講解攝影原理以及器材結構方面的基礎知識,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用大量優秀的攝影案例和實際操作的機會來激發培養學生的興趣,才是高校攝影教學良性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