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全
(河南省夏邑縣駱集鄉政府,河南 商丘 476400)
1)優選良種。小麥在進行種植前,需要種植者高度重視選種工作,以保障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選種時,種植者應根據實際情況和相關要求進行操作,以保證種子發芽率。選種前,先將小麥種子的水分控制在要求范圍內,然后需要種植者做好詳細的種子測試鑒定工作。播種前,先進行曬種,以防止種子出現發霉情況,提高防蟲效果。可選擇在晴天,將小麥種子均勻地攤在席子上,不要直接攤在水泥或柏油路面上,防止因地面度太高對種子造成燙傷。席子的厚度在10~15厘米為宜,白天注意翻動,夜晚堆起并蓋好,曬種2~3天即可。在完成小麥曬種以后,還需要做好發芽率測定工作,明確小麥播種量。播種時,應根據當地的農業氣象指標,做好氣候預測工作,小麥播種量應控制在7~8公斤。
2)平整土地。為了提升小麥的整體產量,還需要做好平整土地工作,為小麥生長創造出良好的環境。平整土地時,需要將整地和施肥結合進行。增施有機肥,可以提高土地肥力。肥沃的土壤有助于小麥的生長,因此需要嚴格遵循技術開展施肥工作,以達到相關標準和要求。在進行整地的過程中,需要畝施優質有機肥在3000公斤以上。如果缺乏農家肥,可以采用玉米、小麥秸稈還田的方式進行施肥。種植者需要完善測土配方工作,對于中高肥力地塊,施磷酸二銨20公斤、基肥畝施尿素10公~15公斤、硫酸鋅1~2公斤、磷酸鉀15~20公斤。仔細翻整土地,為小麥壯苗創造更加優質土壤環境,整地的基礎要求為平整、均勻、松緊。深耕應在25厘米左右,做好耕前粗平,耕后復平工作,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存在墑溝伏脊情況。均勻指的是肥力均勻、墑情均勻。松緊,通常來講是指松緊適度,上松下實,沒有架空暗欄、無漏耕漏耙等情況。
3)適時適量播種。在小麥的整個生長過程中需要相關種植人員加大對種子前期處理工作的重視程度。首先,在對種子進行挑選時,應選擇顆粒飽滿和健康完整的種子,去除破損和干癟的種子,以充分保證種子所具有的均勻度和完整度。其次,在種植前還需要對種子做好拌藥和包衣處理,避免發生病蟲危害的現象,使種子的發芽率得到明顯的提升,并提高小麥的種植質量。具體藥劑可以選用甲基托布津或者五氯硝基苯,以小麥種子用量的3%作為比例來進行拌種,并將拌好的種子堆悶3h。為了確保小麥幼苗能夠更好的生長,需要適時適量地進行播種。具體來說,在進行播種前,首先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播種期,一般小麥的播種期為每年11月的上半月,在11月1—15日每推遲2~3d播種,便需要增加一定的播種量,以此來進一步確保播種的適時適量。與此同時,相關種植人員還需要根據土壤的肥力來確定具體的播種量,對于肥力水平中上的地塊,小麥播種量應不超過300萬粒/hm2;而對于肥力水平低的小麥田,其播種量應不低于224萬粒/hm2。在進行小麥播種時,可以采用機械化播種方式,但在機械化播種前,應先根據其技術要點對播種量和深度進行有效調整。一般情況下,小麥種子的入土深度通常保持在3~5cm之間,這樣一來可以確保種子不暴露在土壤表面,并能夠在土壤中順利發芽和茁壯生長。
4)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治工作是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應用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提升小麥產量的關鍵性環節。若不能有效地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將會影響小麥的產量,甚至造成大量減產現象。因此,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具體來說,種植人員首先需要做好相關的預防工作,加強對小麥的日常管理;一旦發現相關的病蟲害現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防治。另外,種植人員應結合小麥的生長特點來合理地選擇相關防治技術,確保能夠有效地防治病蟲害。小麥常見的病害包括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等,這些病害主要集中在小麥返青期至拔節期;小麥常見的蟲害包括麥蚜、黏蟲等,這些蟲害與病害的發生期具有很大的重合度,應選用合適的藥劑對發生的病蟲害進行防治。
1)重視政策扶持。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管理及推廣應用當中,需足夠的資金保障,針對政府部門,政策扶持的同時應劃撥相應的資金,以此為推廣應用提供可靠保障。除此之外,栽培種植技術水平的有效提高,同樣需有關服務的支持,有效改善小麥栽培種植的整體環境。開展推廣應用工作期間,也因重視對資金渠道的有效擴展,對招商引資的關鍵作用予以充分重視,鼓勵農業有關企業參與到推廣應用工作之中,為小麥栽培種植提供更為適宜的環境,從而使小麥栽培種植的產品與品質得到切實提升。
2)做好技術示范。為有利于推廣應用工作的順利開展,有關部門需要根據地區具體發展情況,位于小麥種植地區組織技術應用示范工作,選擇部分農戶加入到示范應用,做好技術示范,通過小麥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小麥栽培種植,為推廣應用奠定重要基礎。除此之外,可組織農戶深入示范區域參考了解,專業技術人員仔細講解,提高農戶對高產栽培技術認識,使農戶更加愿意主動應用此項技術,推廣應用才能得以順利開展。
3)提高宣傳力度。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同政府部門的關注和支持存在緊密聯系,所以,建立科學系統的推廣體系具有非常關鍵的影響和作用。推廣體系建立時,應對各級政府部門、農業機構或企業以及農戶等具體責任進行充分明確,并加強各方之間的緊密聯系,為推廣應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優質服務,為推廣應用提供良好的條件保障。此外,高產栽培技術的全面有效推廣應用,應重視同示范戶之間緊密聯系,示范戶對推廣應用工作具有促進和幫助作用,為宣傳推廣奠定重要基礎。
4)做好田間管理。小麥田間管理包括多個方面,小麥種植方式、水肥管理、病蟲害防護及小麥生長養護等等。在小麥生長過程中,要想提高小麥的產量與品質,田間管理同樣十分重要,高效的田間管理有利于調節小麥生長、加強病蟲害防護,有利于給小麥提供充足的營養成分。優化小麥田間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小麥植株生長中,科學施肥,根據小麥長勢追加氮肥,追加氮肥量控制在55%~75%之間,這樣可是小麥麥穗飽滿、莖葉挺拔,同一單位面積可容納更多的麥穗數量。待到小麥揚花期,在光合作用下,促使小麥生長更加茁壯。這樣有利于提高小麥麥粒中的蛋白質含量,提升小麥質量,真正實現小麥的高產優質。二是現代化農業生產中,運用藥劑、田間調節及施微肥等都是促進小麥增產的有效措施。做好田間除草工作,在播種前,及時清理干凈麥田間的雜草,相關種植人員可使用少量的化學藥劑進行田間除草,此時的雜草量少、抗藥性弱,使用藥劑可達到理想的除草效果。三是時刻關注小麥長勢,記錄小麥的田間生長狀態,在小麥返青期,一旦發現小麥生長速度過快,就應當噴灑相應的藥物抑制其生長,使小麥保持正常生長速度,以提高小麥的抗逆性。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改變,農業經濟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產業,而小麥更是我國第三大糧食作物,與人們的日常飲食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如今,人們對小麥的生產質量和產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需要有效地推廣和普及相關的農業種植技術。通過有效地運用和推廣相關栽培技術,能夠體現出對農村農業發展的重視,并有效地提升小麥的產量和效益。通過合理地運用小麥栽培技術,可以更好地響應“三農”政策,提高我國農業的科技發展水平,有效落實科技興農戰略,使農戶的經濟收入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