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劉偉 劉曉云
(河南省大道路業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重載交通量的迅速增長,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務能力大幅下降,路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早期病害,甚至損壞路基。因此,開展安全、高效、經濟的路基病害處治方法研究,已成為當前公路建設管理養護的重中之重,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壓力灌漿的應用,不僅能夠加固路基,還能有效解決路基土體防滲問題,相比其他施工技術,技術操作難度小,因此,在公路路基治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某公路工程地質條件差,上部地層主要為雜填土、淤泥質土等。滿足不了上部荷載對路基的要求,進而在通車后路基差異沉降較大。為提高路基穩定性,保證路基強度,決定選取灌漿加固法處理此路段路基病害。因雜填土具有較大孔隙,可灌性良好,灌漿后將有效提升其力學強度、抗變形能力等,并能有效增強其整體結構。通過鉆孔在淤泥質土內灌入濃將,可壓密、置換土體。
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帶狀構筑物,與路面共同構建成一個整體結構,同時是公路的主要承荷結構,承受著自身重量和由路面傳遞的各種作用荷載,因此,必須保證路基堅實、穩定。因路基下沉具有較大面積,且深度大,為解決路基沉降病害,選用灌漿法效果最佳。因本路段為高填路堤,填料以路基周圍挖方段材料為主,主要選用碎石等,因多種客觀條件影響,路基邊緣壓實難度較大,往往無法滿足設計要求。長此以往,必將對路基穩定性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危害行車安全。選用灌漿法處理路基病害,可在一定壓力下,促使水泥漿液在相應范圍內進行不斷擴散、固化,保證路基孔隙被漿液填滿,形成完整的結石體,進而達到地基強度提升的目的,這對增強路基強度意義重大。
壓力灌漿是利用鉆孔通過壓力向巖土孔隙、建筑物裂隙內注入可固結的漿液,以此改善加固體物理力學性能。在加固體內注入漿液后,通過填充、滲透或擠密等途徑,將土體顆粒擠出,或將巖石裂隙內的水分、空氣擠出,使漿液占據其位置,待漿體凝固硬化之后,即能密實原有較為松散的土體,使其膠結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且保證其強度高及水穩性、化學穩定性良好。
1)灌漿孔成孔。灌漿施工中,可選用直徑37~42mm注漿花管作為主要管材,且在1.5m左右控制管長,花管前端以尖錐狀呈現,選取沖擊錘向受注層位直接打入花管。完成以上作業后,鉆機即可就位,且根據施工工序進行鉆孔施工,在施工時盡可能避免注漿孔歪斜現象發生。
2)制漿。嚴格按照材料試驗進行配合比地確定,合理選用注漿材料,制漿時應根據相關工序要求適量摻加材料,且保證計算準確無誤。同時全面了解漿液性能,做好使用搭配工作。除此之外,應均勻拌和漿液,且在注漿前連續攪拌,避免再次沉淀,對漿液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3)注漿。利用注漿設備及輸漿管路向設置層內灌注漿液,根據本工程需求,可選用由下至上式孔口封閉注漿法施工。此工序可一次成孔,選取三角楔用于孔口止漿,并將封口及時堵塞。按照由下到上的順序,一段一段地進行注漿施工,一般在1.5m左右控制注漿段高度。注漿施工前,需完成現場注漿試驗,進行單孔注漿量的確定,隨后根據所選用的注漿施工方法進行施工。當注漿量與設計要求相符后,即可停止注漿施工。注漿時,如地面隆起或出現跑漿問題,需及時暫停注漿施工,并對其原因進行分析,采取措施進行有效措施。隨后在下一個注漿段施工時,應適量減少注漿量,并對封孔裝置及注漿設備等進行詳細檢查,如仍存在隆起、跑漿問題,需及時結束此孔注漿施工。
4)封孔。完成灌漿施工后,需及時進行封孔施工,并將封口封堵物及時排除,隨后將砂石投入孔內,高度直至水穩層頂面。24小時之后,如漿液仍存在沉淀現象,需及時填補水灰比1:2漿液,直到水穩層頂面。
1)灌漿資料分析。該工程共完成1209個灌漿孔,合計5579.72m,水泥共灌入1855.4t,1.535t為每孔平均灌入水泥量,每平方米水泥灌入量為0.333t,相比第二序孔,第一序孔單位耗漿量較大,同時出現地面上抬情況。經總灌入量、單位灌入量數據分析發現,受灌段土體空隙有所下降,表明施工段地層具有可灌入性。
2)靜荷載試驗。工后15d,在施工段范圍內進行測點選定進行靜荷載試驗分析。選擇5個具有代表性的地點,其中灌漿點處有2點,相鄰灌漿點位中間有2點,相鄰對角灌漿點中間有1點。待雜填土頂面單點加載至130kN~140KN時,便可達到規范規定,暫停加載。此時,9.31~11.72mm為最大沉降量范圍,平均可達到10.30mm。說明此點地基土并沒有達到極限破壞狀態,由此可得施工段復合路基承載力標準值在130MPa以上,也進一步證明雜填土承載力標準值在130KPa以上。
3)鉆孔取芯標貫試驗和深槽開挖檢查。同樣,工后15d在施工段內進行鉆孔取芯,共選擇12個具有代表性的點位,其中鉆孔和灌漿點相距0.5m處選擇6個,鉆孔和灌漿點相距1m處6個。通過鉆孔取芯可見,雜填土內具有大量水泥結石,結石和土體緊密膠結,淤泥及淤泥質土體內同樣存在水泥結石情況,且多呈團塊狀。粉、細砂內也存有此現象。通過試驗可見,各土質體密度均有所增加,狀態也從原有的松散狀向密實狀轉變。通過標貫試驗可知,雜填土密實性較好,11.2擊為平均擊數。粉、細砂的平均擊數也大幅增加,為11擊。經相關規定表明,承載力標準值已從原有的100kpa增加了48%,為148kpa。通過探槽開挖剖面可知,片狀、條帶狀為雜填土內水泥結石的主要形式,特別是雜填土頂面和石屑墊層底部、石屑墊層頂面和水穩層底面等部位,均存有1~5cm厚的普通填充條帶狀水泥漿石,可形成路基硬殼表層。
4)彎沉試驗。在水穩層施工7d后,在施工段內選擇點位進行彎沉試驗,共30個,經試驗結果表明,0.6~0.80mm為彎沉值范圍,平均值為0.41mm,相比設計值的0.9mm,均在該值以下,說明完全可達到設計要求。由此可見,公路路基經壓力灌漿施工后,可有效填充其施工范圍內的雜填土層孔隙,此外,其他土質層,如淤泥或淤泥質土及粉、細砂層均能得到填充、擠密。從原有松散的土質結構轉變為密實性良好的土體。上述三種不同土體在壓力灌漿作用下,可得到有效加固,且大幅提升承載力,最終起到控制路基沉降的效果。
總之,近年來,在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交通運輸業作為國家基礎設施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公路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高速公路建設,受多種客觀因素影響,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路基病害問題,將對公路正常運營造成不利影響。為進一步提升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應采取科學有效的技術措施處治路基病害,如壓力灌漿技術的應用,可有效提升路基承載力,增強路基穩定性,延長工程使用壽命,為此,在公路路基病害處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