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路華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文化館,江西 吉安 343900)
文化館是廣大業余文學、書法、美術、音樂、戲曲、舞蹈、攝影愛好者之家,是各個協會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為管理者一定要為他們服好務,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全面提高業余人才的專業水平,為完成“十二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打基礎。群文輔導工作開展的好壞關鍵在人才,人才是第一要素,人才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人才興,事業旺。擁有人才是鞏固地位的根本。文化館搞文藝作品創作需要人才,開展基層文化輔導需要人才,進行群眾文化理論研究需要人才,發展文化產業、增添發展后勁同樣需要人才。文化館事實上應該是當地文藝人才的蓄水池,必須擁有一批創作型、輔導型、研究型、管理型等各類人才,應是當地歌星、笑星及各種文藝新星的搖籃??梢哉f,一個地方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能否正常開展、能否產生一定的文化效應、有沒有一批身懷多能的文藝人才是關鍵。當前,由于多種因素,文化館冗員多,身在文化單位卻沒有文化的現象比較普遍,文藝人才的蓄水池里真正的人才并不多。加上體制的原因,沒有“文化”的人出不去,有專業才能的進不來;有的地方更因文化單位待遇低,難以留得住人才,給人才培養增加了諸多困難。文化館要鞏固和提高自身地位,就必須在人才培養上創造平臺、創新機制,想方設法讓熱愛和熟悉群眾文化工作的人才進得門來,并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要遵循藝術生產的特殊規律,完善激勵機制,不斷增強文化館的活力和后勁。
近年來黨和政府加大了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從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縣鄉文化館(站)實行免費開放,農村文化體系建設得到了大發展大繁榮。要不斷探索群眾文化活動的規律,以提供文化服務為天職,除辦好經常性的民間組織培訓、日常輔導外,還要結合節假日群眾文化活動最活躍之機,大力發展通俗文化,使通俗易懂的文藝作品,貼近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思維和情感,直視平凡人的生活。因此,古往今來,群眾都喜歡通俗的、現代的、潮流的文化藝術作品。而在現階段發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通俗文化卻受到了抑制,不被重視,在今后的群文工作中,一定要改變習慣,有計劃地辦好輔導傳授工作,向群眾推薦一些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優秀文藝節目和精神食糧。促進我縣群眾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廣大市民的文化素質和表演水平,讓群眾真正享受到人類共同的文化成果,提高群眾的審美情趣,促進企業文化、農村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的建設。
同時還要擴大群眾文化發展空間,利用這些空間,使群眾文化活動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發揮積極作用。根據文化館的工作性質、輔導干部的設置,利用現有的服務平臺做好如下工作:一是開展少兒舞蹈培訓、音樂培訓、書法繪畫培訓、民間工藝制作培訓,常年開展培訓輔導;二是結合實際走出去或派出專業人員到機關單位、企業、社區、學校進行藝術輔導,指導排練文藝演出活動;三是發揮陣地作用,抓好各種協會的輔導培訓工作,向上級和社會推薦一批文化藝術名人,發揮名人效應作用開展工作;四是大力開展廣場、公園、景區等群眾休閑場所文藝輔導,重點抓好校園、廣場、社區的輔導培訓工作。
校園文化,它是以滿足學生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藝術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社會性文化。據了解近年來有很多學生通過我館業務干部輔導后,考上了各類高等院校學習深造。隨著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校園文化隨之有效地融入社會大家庭,促進了社會文明和家庭文化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的良性循環。因此,校園文化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基礎,是提高社會群眾文化整體素質的搖籃。
同時,要加強調查研究,突出不同地方的不同特點,結合實際、有針對性的、區域性的搞好校園文化活動,把日常培訓、輔導成果展示出來。一方面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保證輔導工作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可通過選拔優秀學生多參與省、市、縣的少兒文藝展演活動,力爭出精品、出人才、創品牌。
農村文化作為文化重中之重,要善于挖掘加以免費培訓各門類的農村文藝骨干,將他們納入基層文化工作志愿者服務隊伍。散布于廣大農村的“鄉土藝術家”們植根于農業生產第一線,他們的藝術養分直播來自農村,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和傳承民間藝術的主要力量,是農村文化事業中最活躍的因素。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好比是在農村播下文化種子,只要我們悉心培育,這些種子一定能夠在農村生根發芽并開花結果,這就是所謂的“種文化”。與送書、送戲、送科技下鄉的“送文化”相比,“種文化”無疑更能激發出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社區作為我國社會發展新崛起的現代化因素,而迅速地積累和膨脹自身力量,并且以其獨特的功能,向社會的各個領域滲透,通過不斷的吸納社會領域中原有的政府職能,開辟出具有獨立作用能力的自主空間和自主領域。要把社區文化納入社區建設,是社區發展的必由之路。社區文化是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文化則是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的基礎和靈魂。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社區文化不僅有利于培育社區精神,陶冶居民群眾的情操,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而且有利于從根本上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塑造良好的鄰里關系,增強居民的凝聚力,營造穩定的社區環境。把握社區居民的需求,明確社區文化發展思路,探索和找到社區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