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郭冬梅 董 凱 石 丹 張 旭
(牡丹江醫學院圖書館,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閱讀是精神家園建設的基礎,是個人思想基礎和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途徑,關系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未來。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已連續七年提及“全民閱讀”彰顯出黨和政府對推進全民閱讀的信心和在政策上的持續有力支持,全民閱讀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1-2]。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也要積極地參與到國家的大戰略中,邁出智慧的步伐,打造新環境下的智慧圖書館,同時做好基于智慧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智慧圖書館”不僅是閱讀推廣服務的工具,而且更是高校服務創新的源動力和驅動力[3]。
近年來,我國在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的倡導下,全民閱讀已引起廣泛的重視,這一變化通過數據也可以直觀地反映: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自1999年始展開了對全民閱讀的調查,通過近五年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成年公民近五年圖書閱讀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由2006年的58.4%上升至2020年的81.8%,增長幅度較大。我國國民利用PC端,智能手機等智能終端的數字化閱讀率也持續上升,由2006年的64%增至2020年的79.3%,且大部分民眾希望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建議政府多渠道、多方式地舉辦閱讀推廣活動[4-5]。公民閱讀服務指數也由64.9%上升至67.61%,由此可見閱讀受到公民的普遍重視,數字閱讀已深入融入生活,公眾對閱讀推廣服務的評價有所提升。
智慧圖書館的理念最早由芬蘭奧盧大學的Markus Aittola于2003年提出[6],我國圖書館界學者對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研究起步稍晚,于2012年逐漸興起,發文數量逐年遞增。新媒體技術下,閱讀呈現碎片化、功利化、娛樂化,使傳統的紙質閱讀,深度閱讀出現“閱讀危機”,閱讀逐漸被網絡和新媒體所替代。要發展智慧圖書館就必須要依托先進的技術和智慧,通過智慧服務解決“閱讀危機”,主動擔負起全民閱讀推廣的重任,順應時代形勢,建立長效的組織運行機制,利用智慧圖書館的智慧服務進行閱讀推廣活動,更好地將資源與服務有機結合,主動推送給讀者,引起民眾閱讀數量與質量的變化。
網絡環境下讀者獲取文獻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7]。閱讀推廣的基礎是資源,只有在資源豐富、質量合格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優中選優,推廣閱讀。高校圖書館有自身文化傳承的使命,不會因為時間、資金等原因中斷辦學,可以更加系統,科學地進行閱讀推廣工作,將本館特色資源融合到閱讀推廣工作中,使其成為一種文化,潤物細無聲,源遠流長。
智慧圖書館環境,對閱讀推廣人員的整體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作為閱讀推廣的主體就要具有一定的綜合素養,才能篩選出更加合適的閱讀推廣內容。高校擁有眾多高層次的專業人才,同時也非常注重教職員工的繼續教育與能力的提升,人才的綜合實力都要優于其它部進行閱讀推廣的主體。
高等學校歷來是改革的先行者,新思想的傳播者,新技術應用的先行官。在技術和需求的雙重驅動下,高校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特點,通過新型的技術媒介平臺,為用戶營造虛實結合,動態交互的交流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個性化閱讀推廣工作[8]。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通過智慧圖書館技術,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也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新技術的幫助,閱讀推廣工作可以做到有理有據,通過數據說話,制定適合當下信息環境的智能化推廣服務,閱讀推廣的主體也從單一的到館讀者逐步擴展到全院師生,乃至社會公眾。普通的民眾,可以不必親臨高校,即可享受高校的海量資源、優質的服務。
智慧圖書館的是伴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而生的,它使傳統的行業中效率低下,不合理的部分變得合理、高效。在科學技術的帶動下,讀者的閱讀習慣趨向于數字化、多媒體化[9]。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設備的應用,突破了傳統閱讀推廣的瓶頸,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對空間、資源、技術及其服務等進行重新設計和整合,滿足讀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閱讀需求。智慧圖書館環境下閱讀推廣應該側重于以下幾個方向:
高校擁有的資源強大,不僅有適合學生所學專業的書籍,還包括了人文、地理等經典讀本,在智慧圖書館技術的推動下,更加有利于縮小資源的鴻溝。縮小閱讀群體的數字鴻溝,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是高校歷史機遇與時代挑戰。
智慧圖書館環境下的閱讀推廣,更加注重的是內容的推廣、信息的推廣。在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人工智能環境下,高校要精確感知讀者的需求,利用海量的信息資源以及大數據技術,對讀者閱讀行為進行分析,從信息的獲取,到科學合理地利用,以智慧服務的方式傳遞給讀者,從而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閱讀推廣服務,以獲得讀者對高校閱讀推廣服務的依賴和認可。
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之下,高校的閱讀推廣服務都應圍繞讀者而展開,以用戶思維,融合高校的海量資源,轉變服務思維,通過數據分析讀者的實際需求,以資源為基礎,借助于智慧圖書館地向讀者提供更多的、更科學的選擇,加強讀者參與力度,使讀者被動地接受服務變主動地參與。以實現資源和服務的高度融合。
智慧圖書館環境下,閱讀推廣的空間更加廣闊,圖書館可以建設虛實結合的智慧感知空間,通過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結合,建立閱讀場景仿真系統,打造與真實場景一致的3D環境,同時,可以設計不同的角色體驗,以不同的“身份”實現圖書館服務空間的虛實結合,空間、時間自由轉換來擴大閱讀推廣的服務空間,通過立體式的服務為用戶提供智慧的空間服務模式。
以網絡虛擬閱讀推廣空間為主,物理實體閱讀推廣空間為輔,探討并實施如何更加科學合理地將網絡虛擬空間與物理實體空間有機結合,高校可以在物理空間載體層面打造不同的閱讀空間,為讀者深度閱讀創造條件。采用“全開放、全自助”的閱覽模式為讀者提供舒適、自由的閱讀環境。在虛擬空間方面,建立閱讀場景仿真系統,通過智慧圖書館技術轉變傳統閱讀環境,用新生事物的吸引、刺激來滿足讀者對知識的獲取。
以圖書館為中心,聯合校團委、教務處、各二級學院及學生社團共同構建書香校園閱讀推廣主體,注重通過智慧圖書館為不同層次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數字閱讀推廣服務,充分調動高校各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10]。
要提高數字化閱讀推廣服務能力,就要做好信息的精準傳播,認真調研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以用戶需求為依據,以多學科思維設計出面向不同教育層次、不同學科背景的閱讀推廣服務策略。并分層次,分等級開展閱讀推廣服務,達到精準服務,智慧推送。
智慧圖書館應該利用先進的技術整合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的資源,共享更多的資源和數據,為圖書館資源定位、信息推送和知識管理創造條件。引進先進技術及智能設備,將RFID技術、智能可穿戴設備,機器人、VR等智慧設備用于閱讀推廣中,增強對讀者的吸引力,體驗度,同時也能夠為用戶提供迅速、準確、個性化的服務。重組圖書館的業務流程,節約人力資源的投入。
我國智慧圖書館與傳統行業相融合的相關研究時間尚短,積淀較淺,仍存在一些不足。高校圖書館要順應互聯網時代的潮流,不斷地創新服務理念,提升技術能力,深入理解智慧服務思維的精髓,靈活運用推廣策略,利用“智慧圖書館”手段構筑立體化、全方位、廣覆蓋的知識服務體系,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個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提供智慧化的閱讀推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