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鵬 陳燕霞
(1.漯河市源匯區農村農業局,河南 漯河 462000;2.漯河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漯河 462000)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首個五年,也是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的重要時期。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農田建設工作人員要認真總結過往農田建設工作,深刻把握新時期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新特點、新要求,以“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擔當,主動作為、攻堅克難,不斷開創農田建設工作新局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全面鄉村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財政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財政部共安排農田建設補助等資金1396.28億元,其中,2019年694.23億元,2020年702.05億元,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建設,會同有關部門共推動落實新建1.6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含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4億畝),著力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三農”在“六穩”“六?!敝星袑嵃l揮壓艙石作用提供有力支撐。
農業農村部官員不久前在國新辦舉行的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8年以來,我國每年發展高效節水灌溉2000萬畝以上,到2020年,我國已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
大量資金的投入,換來的是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多年豐收,2020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
雖然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高標準農田已建成8億畝,但近兩年來帶來的全球糧食供給形勢的深刻變化,時刻提醒人們,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高標準農田建設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而言,依然非常重要且緊迫。這也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原因之一。
要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有關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精神,仍需要在資金投入上繼續加力。財政部已明確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根據中央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等有關要求,合理保障財政資金投入,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堅實基礎。
央行等五部門早在2019年初印發的《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提出,要“以國家確定的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創新投融資模式,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村土地整治的信貸支持力度。”
農業農村部官員去年底曾表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地形地貌和農田建設基礎條件差異較大,按照不同區域、不同地形地貌分類制定相應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投資補助標準,符合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需要。下一步,將加大高標準農田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同時將考慮各地自然稟賦不同、市場價格變化等因素,研究不同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保障。
鑒于各級政府財力有限,在財政投入不足時,各地需要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和撬動作用,采取投資補助、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多種方式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鼓勵地方政府有序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在債務限額內發行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導,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融資體制。
只有財政、金融和社會資本等多管齊下,共同發力,才能確保今年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的完成,才能通過建設更多高標準農田,為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提供堅實支撐。
近年來,中央和省級財政不斷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投入,但就目前而言,由于各地澇洼地治理、攔河閘壩等水利工程建設任務較重,相比之下資金仍顯不足。按照目前國家補助1000元/畝、地方配套500元/畝的標準,還無法深入開展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工作,從而影響到高標準農田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
目前,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以及少量新型經營主體資金補充,市縣兩級財政無配套。所以,僅能滿足農田水利、電力和機耕道路等工程建設,無法滿足科技推廣、工程建后管護等方面的資金需求。
項目區群眾僅在項目勘察設計階段通過推選代表參與項目論證,工程施工和建后管理方面參與度不高,且無投工投勞,總體上缺乏參與農田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選擇自然條件好、任務完成快、建設質量高、產業需求大、基礎工作實的縣區,在建設任務、資金安排方面給予傾斜,形成了“一戶一塊田”“一戶一臺地”“一企一基地”等符合各省實際的建設模式和經驗做法,并定期召開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進行總結推廣,使基層農業農村部門抓高標準農田建設從“不會干”轉變為“搶著干、干得好”,各級建設高標準農田的積極性高漲,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局面。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以及縣(市、區)政府為項目實施主體、鄉鎮為項目法人”的工作機制,以省政府名義印發《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建立了設計編制、項目管理、資金管理、項目驗收、建后管護等一整套政策制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和各市領導班子經濟社會發展實績年度考核,凝聚了抓落實的強大合力。
充分發揮高標準農田的基礎平臺作用,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機配套使用、土地流轉、代種托管等相結合,推進綠色標準化、規?;亟ㄔO。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撂荒地整治相結合,把符合條件的撂荒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改造提升,改善其耕作條件。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相結合,以工程措施推進深度節水、極限用水。
積極協調省級財政,要求市、縣財政配套比上年有較大幅度增加。加大政府專項債的謀劃推進力度,開展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全部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推進落實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組織開展已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質量評估,有效防范化解質量風險。
召開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統籌撂荒地整治、種業基地建設,總結推廣好的經驗做法。強化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繼續安排專項管護經費,落實管護責任。以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要求為引領,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機制,強化對地力提升、糧食產能的評價,確保高標準農田建得成、用得好、長期受益。
綜上所述,要保證糧食安全,既要藏糧于技,打好種業翻身仗,也要藏糧于地,抓住耕地這個“要害”。而要發揮耕地的作用,一方面,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另一方面,要改善農田設施基礎條件,加快建設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