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安全與獨立之間:現代社會的依賴與保護
——觀察社會政策的一種視角

2021-04-15 01:58:37王小章
浙江社會科學 2021年6期
關鍵詞:國家

□王小章

內容提要 任何個體都無法完全憑一己之力去獲得和維持正常的人生,在任何社會中,個體從根本上講都是“依賴”的;個體如果失去所有在必要時可以依靠的保護力量,他就沒有安全,而一旦他只能沒有選擇地單向依賴于某種特定的保護力量,他就失去了獨立。馬克思分析揭示了在傳統上的個體對于小共同體的人身依附走向終結以后,在由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的分離所造成的無產者對于資本和資本家的單向依賴下,工人之安全與自由的雙雙淪亡;現代社會政策作為來自國家的一種保護,給了個體(特別是工人階級)一定的安全,但是,由此發展起來的所謂“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體系,作為一種“保姆式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坐實了托克維爾曾經的隱憂:一個把一切社會事務統攬于一身的國家會讓公民個體全面依附于自己而失去獨立;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志愿結社(第三部門)成了許多人眼中治愈市場缺陷和國家(政府)弊端、兼顧個人的安全與獨立的一劑“靈藥”,但實際上它的力量并不足以應對這種期待。現代社會政策須在確保公民個體基本安全的基礎上,通過多元的福利和服務安排,和對多元的社會行動主體的培育與維護,促進公民個體的選擇權。

一般認為,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變遷中,在現代性的發展推進過程中,作為個體的人日益擺脫了外在的依賴和束縛而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獨立和自由。齊美爾就曾說過:“如果社會學想用一種簡明的方式表達現代與中世紀的對立,它可以作如下嘗試。中世紀的人被束縛在一個居住區或者一處地產上,從屬于封建同盟或者法人團體;他的個性與真實的利益群體或社交的利益圈融合在一起,這些利益群體的特征又體現在直接構成這些群體的人們身上。現代摧毀了這種統一性。現代……使個性本身獨立,給與它一種無與倫比的內在和外在的活動自由。”①表面地看,這似乎是顯而易見不言而喻的,但事實是否如此簡單明了呢?實際上,只要承認,無論在何種社會形態下,個體基本上都無法僅僅依靠自身就能應對其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危機、風險,無法完全憑一己之力去獲得和維持正常的人生,那么,相應地也就必須承認,在任何社會形態下,個體都不可能是完全“獨立”的,都具有某種程度的“依賴性”——這不僅僅在“三年不能免于父母之懷”的幼年是如此,而且整個一生中都是如此——因此,都需要某種能夠在必要時給他提供保護和支持的外部力量的存在。所謂獨立,并非沒有依賴或保護,而是擺脫某種特定形態的保護或依賴,即表現為人身依附或準人身依附(Attachment)的、對于個體來說沒有選擇的單向依賴。個體如果失去所有在必要時可以依靠的保護力量,那他所獲得的不是獨立,而是基本安全的喪失;而沒有安全,也就不會有真正獨立和自主:無依無靠、惶惑彷徨的脆弱個體只會像慌亂的溺水者抓“救命稻草”一樣去投靠任何能夠抓住的依靠,而不可能有真正從容自主的獨立。獨立,是現代人的一種基本價值,安全,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且是真正獨立的前提或基礎。那么,著眼于公民個體的安全與獨立,現代社會該如何一方面為公民個體提供必要和可靠的保護,另一方面又不使公民個體因對這種保護的依賴而失去獨立呢?而現代社會政策又該如何介入其中發揮自己的功能呢?

一、依賴的轉移:馬克思的分析模式

馬克思曾把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描述為從個體只是“一定的狹隘人群的附屬物”、只是“共同體的財產”的“人的依賴關系”的狀況,通過資產階級“政治革命”而全面確立和肯定“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為特征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進而邁向“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②邁向“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的社會狀況的進程。③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除了最后一個階段屬于理念的設計(事實上,直到今天也依然是一種理想),前面兩個階段則是已經經歷和正在經歷的歷史與現實。在這里,所謂個體只是“一定的狹隘人群的附屬物”、只是“共同體的財產”的“人的依賴關系”的狀況,和上面齊美爾所說的“人被束縛在一個居住區或者一處地產上,從屬于封建同盟或者法人團體”實際上是一個意思,也就是梅茵所說的,在封建身份制下,個體從屬于、依附于封閉穩定的傳統小共同體(或作為小共同體的象征的領主)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受小共同體的控制約束而沒有人身自由,同時小共同體則為個體提供一系列必要的保護或者說庇護。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狀況與中國傳統上那種個體在現實實際生活中對于宗族或地方性小共同體的依賴、依附是類似的,盡管在具體的制度性表現形態上有所不同(在郡縣制的大一統中華帝國沒有像歐洲封建時代那樣形成明確而嚴格的身份制度和相應的從屬關系),這是因為,這種狀況的形成,從根本上講是與傳統社會中下述這種中外皆然的因素有關的:由于交通、通訊技術的落后,特別是由于市場經濟的不發達,傳統小共同體都處于一種相當封閉的狀態,成員之各種需求,其生命歷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不能憑一己之力來自行解決的困難、危機,在無法獲得來自共同體外部的支持的情況下,只能依賴于內部的幫助來克服和解決,從而,個體對于這種封閉的小共同體可以說處于一種無可選擇的依賴之中。④正是這種無可選擇的依賴,構成了人身依附(封建歐洲)或準人身依附(傳統中國)的基礎。

這樣一種直接的人身依附無疑是一種不自由、不獨立。不過,在指出個體只是“一定的狹隘人群的附屬物”、只是“共同體的財產”這種狀況的同時,馬克思又從另一個角度注意到在傳統或封建時代所存在的一種自主性,即基于“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之結合的、類似于“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式的生產自主性。也就是說,在現代資本主義興起之前,一方面,個體(或者說他的家庭)在社會結構及社會制度上是從屬、依附于靜態、封閉的小共同體的(特別是在封建制的歐洲),因而是不獨立、不自由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也即,存在“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結合,因而,個體(或者說他的家庭)在生產或者說經濟活動上恰恰是自主的,借用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說,存在著一種“經濟個人主義的自由”:個人擁有獨立的由私有財產保障的活動領域,個人就是主人。⑤但是,資本主義的興起,使得這兩個方面都被打破了。一方面,傳統小共同體的封閉性被打破,個體對于共同體的人身依附走向終結,這一過程由資本主義市場,特別是勞動力市場(即勞動力成為自由買賣的商品)所推動,由資產階級政治革命完成并肯定;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興起也使得過去那種基于“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之結合的生產自主性走到了盡頭。馬克思尤其關注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的分離,因為它不僅聯系著傳統上那種個人主義的生產自主性的終結,也直接導致了勞動力成為商品,進而形成對于資本的依賴。在馬克思看來,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所謂資本的原始積累,就是“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的積累,即亞當·斯密所說的“預先積累。”⑥具體說,在馬克思的筆下,這是個通過與具有“形式上的公正”的市場機制無關的、純粹赤裸裸的搶劫行為,如強迫勞動、圈地運動、獵奴與海盜行為、憑權勢強占公產、搶劫黃金、征服、殺戮等,而進行的資本積累。就其本質而言,“資本原始積累,即資本的歷史起源……意味著直接生產者的被剝奪,即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解體。”⑦它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因此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⑧這一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一方面為資本主義勞動市場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商品:“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⑨與此同時,也造成了無產者對于資本、進而對于資本家階級的依賴,因為,他們只有通過勞動力市場實現與壟斷在資本家手中的、已經成為其“資本”的生產資料的結合,才能維持自己(及家人)的生存。當然,從理論上講,如同勞動力要與壟斷在資本家手中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一樣,資本家的生產資料也必須與勞動力相結合才能帶來“利潤”,因此,勞動者與資本家的依賴應該是相互的。但事實是,已徹底成為無產者的勞動者除了自身的勞動力一無所有的境況,以及那個時代資本主義國家之勞資關系的狀態⑩,使得勞動一方陷于無法應對任何風險(哪怕是短時間的失業)的脆弱之中,從而在資本面前幾乎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談判余地,甚至連選擇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哪個資本家的“自由”都微乎其微。一言以蔽之,資本“原始積累”所造成的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的分離,在傳統上個體對于小共同體的人身依附走向終結以后,又形成了無產者對于資本和資本家的單向依賴,或者說資本對于勞動的控制。

二、來自國家的保護:現代社會政策的出場

著眼于勞動者(生產者)與勞動條件(生產資料)之關系,馬克思向我們揭示了在社會的現代轉型(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過程中,失去了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而淪為無產者的個體對于資本、對于資本家的單向依賴。在這種依賴關系中,資本家憑借其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而具有事實上的獨立性(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并取得了剝削奴役無產者的實際上的“特權”,而對于無產者來說,其脫離封建制下的人身依附關系而獲得的所謂“自由”不過是虛幻的畫餅,在事實上,他們是不獨立不自由的,必須在接受資本家的剝削、奴役下討生活。在馬克思看來,這當然是不能容忍的。社會必然、也必須進一步過渡到“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狀態,即所謂“共產主義”形態。馬克思所設想的過渡方式眾所周知:他把既有的現代政治國家看作資產階級的代理人,在這個資產階級國家之下不可能改變無產階級的狀況,因此,必須先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新型國家,也就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社會形態,在這個過渡階段,國家一方面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向共產主義過渡奠定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則必須推行一系列在今天來看屬于“社會政策”范疇的對于社會成員的社會保護、社會促進性舉措,努力減輕甚至消滅各種社會差別。在某種意義上,如果我們將“社會主義”理解為通過國家的保護性政策和法規消除、克服社會差別、社會不平等,那么,經典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以及社會民主主義的區別,實際上在于通過社會主義國家推行社會政策以實現社會平等,還是通過社會政策的推行逐步改善社會不平等從而增進國家的社會主義成分。

作為現代社會政策發源地的西方國家所采取的,無疑是,或者說更接近于后一種方式。當然,必須看到,馬克思主義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之矛盾的揭示以及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工人運動對于資產階級國家所形成的壓力,是促使現代社會政策得以誕生和發展的重要動力,這從現代社會政策首先發端于勞資關系領域也可見一斑。關于現代社會政策的發生與發展,通常會把起源追溯到1601年的《伊麗莎白濟貧法》,而把十九世紀80年代由德國首相俾斯麥推行的、包括《工人醫療保險法》、《工傷事故保險法》、《傷殘和養老金保險法》等在內的一系列旨在保護勞動者的社會政策和社會立法,看作是現代社會政策的正式誕生。但實際上,雖然《伊麗莎白濟貧法》和俾斯麥的強制勞工保險似乎都意在保護救濟社會中的貧弱者,但其真實的精神取向,特別是在它們與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關系上是截然不同,甚至根本相反的。《濟貧法》強調院內救濟,且申請救濟者須以個人的尊嚴、獨立和自主權為代價。就像T.H.馬歇爾說的那樣:“《濟貧法》不是將窮人的權利要求看做公民權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是把它看做對公民權利的一種替代——只有當申請者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時,他的要求才會得到滿足。赤貧的人由于被救濟院所收容,所以,他們實際上喪失了人身自由的公民權利;同時,根據相關法律,他們也喪失了可能擁有的任何政治權利。”因此,《濟貧法》的“總體目的并不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即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秩序——引者),而是要維護現有的秩序(即封建秩序——引者)。”?與此相反,俾斯麥所推行的一系列強制性勞動保險法案,恰恰是要維護、穩定已經確立起來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秩序,或者說,是要在現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框架之下,通過集合國家、資本家(企業主)和工人的財力,以“國家保護”的形式保障工人在遇到疾病、傷害、老殘、死亡等等之時,能夠獲得基本的保險給付,以應付危機,從而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對資本加以節制,防止它無限度地盤剝、奴役工人,另一方面則以此遏制工人運動,防止社會主義革命,最終強化和鞏固資產階級國家對于社會的控制。對此,T.H.馬歇爾也有評論:“強制性的社會保險在三個方面是新穎的:它涉及對工業事務的一種新的干預類型;在公民與政府之間形成了一種新的關系形式;在財政和行政方面也產生了新的要求。”“這種新的制度要求工業界和政府一起對滿足工人的合理要求予以讓步,為的是使政府和工業界在對抗工人的不合理要求時更容易一些。”?

德國的社會保險為其他西方國家提供了示范。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繼德國之后,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瑞典、丹麥、挪威、芬蘭、荷蘭等二十多個國家都推出了各自的社會保險立法。此后,經過大蕭條、凱恩斯革命、二戰等一系列歷史大事件,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不同程度地改變了國家不干預市場的古典自由主義信念,而加大了國家的社會干預。到二十世紀50年代,盡管不同國家的政治架構、意識形態取向以及相應的社會政策模式各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建立起了被稱為“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體系,從而形成了對個體的一種全方位的“國家照護”。

三、國家的社會政策是一種個人獨立的有效保護嗎:托克維爾的分析模式

現代國家以社會政策(福利國家)為手段為個體提供保護,?該如何看待這種國家保護對于個體的意義呢?無疑,應該承認和肯定這種保護對于緩解無產者對資本的單向依賴,對于減輕個體在資本主義市場的各種風險面前的脆弱性所具有的正面意義。不過,這是否意味著這種保護在給個體以安全感的增進的同時,也切實保護和促進著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自由和獨立呢?或者,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這種由國家所提供的全方位的保護反過來又形成個體對于國家本身的依賴?這,正是托克維爾的隱憂。

如果說,馬克思著眼于勞動者(生產者)與勞動條件(生產資料)之關系的階級分析模式向我們揭示了在社會的現代轉型(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過程中,個體在失去了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后,由傳統上對于小共同體的人身依附轉變為對于資本,對于資本家的單向依賴,那么,托克維爾直接著眼于個體與他人關系的“國家權力-個體自由”分析模式則揭示了在社會的現代轉型(平等化)過程中,個體從傳統上由身份等級表征的對于小共同體的依附轉而變為對于國家(政府當局)的依賴。托克維爾分析指出,在封建貴族制時代,人們生活在一個個規模有限但相當獨立的、以領主作為象征的靜態共同體中,在其中,享有特權的貴族領主對其屬民行使統治管轄權,必要時可以合法地使用強制;包括領主在內的整個共同體等級分明,每個人都有其固定不變的位置,都意識到在自己之上有一個能夠庇護他的人,自己之下又有他有義務扶助的人。?這種狀況顯然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個體只是“一定的狹隘人群的附屬物”的“人的依賴關系”的狀況。但是,這種狀態被托克維爾眼中一個最根本的現代社會變革趨勢,即身份平等化的趨勢打破了。“身份平等的逐漸發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這種發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時每刻都能擺脫人力的阻繞,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幫助它前進。”?平等化終結了世襲的封建貴族等級制度,造成了社會成員的不斷流動,從而也終結了建立在封建等級制度之上的靜態、穩定的傳統共同體。由此造成的一個后果,就是社會的個體化,甚至原子化:由于沒有恒久的階級,也就沒有團體精神,沒有世襲的產業,也就沒有地方的關系或是外向的目標受到家庭情感的尊崇,于是,由于沒有有效可靠的中介,社會成員便陷于一種彼此隔絕的狀態之中,并相應地產生以自己為中心的個人主義情感。?托克維爾指出,這個從傳統秩序和共同體中流離出來的個體在根本上是孤立渺小而軟弱無力的,這種軟弱無力促使他們去尋求依靠,并最終將國家,將政府當局當作唯一的“靠山”:“在平等時代,人人都沒有援助他人的義務,人人也沒有要求他人支援的權利,所以每個人都既是獨立的又是軟弱無援的。……他們的軟弱無力有時使他們感到需要他人的支援,但他們卻不能指望任何人給予他們援助,因為大家都是軟弱的和冷漠的。迫于這種困境,他們自然將視線轉向那個在這種普遍感到軟弱無力的情況下唯一能夠超然屹立的偉大存在。他們的需要,尤其是他們的欲求,不斷地把他們引向這個偉大存在;最后,他們終于把這個存在視為補救個人弱點的唯一的和必要的靠山。”?而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托克維爾認為,自然而然地將是,在無數相同而平等的、人人離群索居、對他人命運漠不關心的個人之上,聳立著一個負責保證他們的享樂和照顧他們一生的權力極大的監護性當局。這個當局的權威將是絕對的、無微不至的。就像父權,它愿意為公民造福,但要充當公民幸福的唯一代理人和仲裁人。通過滿足公民的各種需要,使他們在各方面依賴于自己,受控于自己,從而喪失了獨立的能力,甚至意志。?

應該說,在托克維爾的時代,這樣一種作為公民幸福唯一代理人和仲裁人的、通過滿足公民的各種需要而使后者依賴和受控于自己的“父權”式國家(政府當局)還不是現實,而是托克維爾的隱憂。但是,在后來的發展中,特別是在福利國家的發展中,這種隱憂在相當程度上成為了現實。齊格蒙特·鮑曼指出,現代國家自建立之初便面臨著管理恐懼的艱巨任務,即要在舊的保護網絡被現代革命撕毀(也就是傳統社會關系、傳統共同體的解體)之后,從零開始編織一張新的保護網,“現代國家矢志發展成為‘社會國家’。…‘社會國家’的核心任務是‘保護’。”?福利國家,可以說正是“社會國家”的典型表現形態。而正如許多學者研究指出的那樣:“福利國家的歷史發展是國家的行政權力網絡不可阻擋地擴展侵入公民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國家通過建立起“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從而成為“保姆式國家”(Nanny state),這從一個角度看,固然是國家為個體提供了全方位的保護,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制造了那些置身于現代社會的各種不確定性或者說風險之中的個體對國家的全方位依賴。另一方面,福利國家的制度安排又強制性地把個體從各種社會關系中抽離出來而進一步個體化了。就像貝克分析指出的那樣:福利國家制度的設計大都以“個人”為執行單位,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救濟等權益以及相應的工作要求、法律責任、社會道德、教育培訓等各個方面,不論是制度設計還是意識形態層次,皆朝著以“個人”為基本單位的方向發展,由此,福利國家體制在個體業已從諸如血緣、地緣關系等傳統共同體中脫離出來之后,進一步強制性地把個體從階級階層結構、性別結構、就業體系等等的關系中抽離出來,成為別無依傍的個體。而當個體成為“別無依傍的個體”,國家也就成了這些個體們“唯一的和必要的靠山”,從而進一步制造、鞏固、強化了個體對自身的依賴。

從二十世紀70年代末開始,福利國家體制受到了來自左右兩翼的批評和詬病。右翼的詬病主要集中于福利國家的“無效率”,而這種無效率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福利國家所認可的要求、權利以及工人和工會所擁有的集體權力,等于抑制了工人工作的動力,或者至少不能迫使他們像在完全市場條件下那樣努力而有效地工作”;而左翼的批評則主要是將這種福利國家體制看作是資本主義招安工人、誘使工人放棄反抗既有秩序的一種手段。而還有一種批評——姑且稱其為中間派的批評——則認為福利國家所引發的“應享權利的革命”(即對福利權利不斷趨高的要求)導致資本主義國家的合法性危機。左中右三種對福利國家的批評顯然都別有衷曲,看起來各不相同,但實際上,只要稍稍分析一下即可發現,在這種各有衷曲的批評背后,對一個事實的認定卻是一致的,那就是保姆式的福利國家制造和強化了個體對于國家的依賴。

四、志愿結社是兼顧安全與獨立的出路嗎?

馬克思的分析模式讓我們看到在特定歷史狀態下(勞動者被剝奪了勞動手段,國家是資本家階級的代理人等),作為無產者的個體對于資本的事實上的單向依賴,托克維爾的分析模式則使我們看到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原子化的個體,父權式的國家或政府當局等)個體在國家(政府當局)面前自主性、獨立性的喪失。站位于今天,或者,用今天的話來說,馬克思和托克維爾的分析模式實際上向我們揭示了,在面對不受規制的市場,或把所有社會事務攬于一身的國家(政府當局)時,個體安全和獨立之間所呈現的兩難或者說困局。要么在某種保護之下獲得某種安全,但須交出獨立,要么交出保護而獲得某種形式的獨立或自由,但代價是喪失安全——當然沒有安全感的所謂獨立或自由只是無依的焦慮惶惑,絕不可能是真正的獨立或自由,因此,所謂沒有安全的獨立,實際上乃是安全與獨立的雙雙淪亡,馬克思的分析模式所揭示的實際上就是這種雙雙淪亡。

是不是現代社會的個體只能置身于這樣一種安全與自由不能兼得卻可能兼失的困局中呢?如上所述,“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體制制造和強化了個體對于國家的依賴。經過了二十世紀70年代末以后的批評和反思,西方國家開啟了以“撒切爾主義”、“里根經濟學”的面目出現的對福利國家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推動公共事業、福利供給的市場化。但是,這一改革卻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市場化的福利供給無法確保福利供給的普遍性、公平性,雖然不至于再回到馬克思所分析和批判的那種狀況,但是,在“用者付費”的原則下,在市場中能力和機遇各不相同的人們在獲取福利和服務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特別是那些貧弱者越來越難以獲得必要的服務和安全保障。而與此同時,全球風險社會的來臨更加劇了社會成員,特別是那些貧弱者在各種風險面前的脆弱性、不安全感。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感到,在福利供給或者說給公民的安全保護方面,必須同時防止“保姆式的國家”和“不受規制的市場”;也正是在這樣的語境下,從二十世紀80年代末開始,介于國家和市場之間的“志愿結社”在福利供給和維護個體的獨立方面所能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引起重視,從而掀起了一場薩拉蒙所稱的“結社革命”。

實際上,馬克思和托克維爾也都關心有別于國家組織和市場組織的社會組織(如前者對于工人組織的關注,后者對于政治結社的關注),只是,他們更多地主要關注于這種組織的政治意義。而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所謂“結社革命”,則被人們寄予了更加廣泛的期待。在1988年的總統競選中,喬治·布什曾以“千萬個光點”這樣引人遐想的比喻指稱志愿結社及其在應對社會緊迫問題方面的潛力,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盡管存在許多弱點,并且還有不少勇敢的反對運動,但始終沒有崩潰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志愿部門的存在。而在許多學者眼中,志愿結社,或者說以志愿結社為基本要素的“第三部門”,同樣成了治愈市場缺陷和國家(政府)弊端的“靈藥”:“許多人都將其(即志愿部門——引者)看作是這樣一個潛在的場所,在其中,政治能夠得到民主化,積極的公民權能夠得到強化,公共領域能夠得到重新激活,切合于多元需求的福利計劃能夠得以制定和實施。”有人(M.Lyons)通過梳理有關研究文獻概括總結了非營利組織——它在實際所指上與志愿結社或第三部門基本上是同義詞——在許多研究者眼中所具有的積極作用:它們是政治參與的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它們在提供服務和福利方面比政府更為有效,并且對顧客群體的需求反應更為敏感;它們對于作為有效的民主和強健的經濟之基礎的社會資本的再生產至為關鍵;它們能夠對國家和市場力量統治的趨勢起平衡作用。而著眼于本文所關注的問題,則可以說,在許多學者看來,志愿部門是兼顧、平衡關系著個體安全的福利保障的公平性和個體之獨立性、主動性的關鍵力量,或者說,它可以幫助促進公民選擇(這關系著獨立自主)和公共福利(這聯系著個體的安全)的結合。

志愿結社可以給個體以支持、保護,使他擺脫原子化孤離個體的無助狀態而獲得一定的安全,從而一定程度地克服市場的社會排斥效應,同時,志愿結社的志愿性又使它有別于缺乏靈活性的科層制國家組織,以尊重個體的選擇權而維護個體的獨立和自主。因此,重視發揮志愿結社的作用無疑是應該的。但是,這是否意味著結社真的就是一味治愈市場缺陷和國家(政府)弊端的“靈藥”?特別是,是否能夠為現代社會中的公民個體提供堅實有效的安全與獨立的穩固支持呢?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使人們有理由對此提出質疑。其一,結社本身需要一定的資源和結社者本身具備一定的能力,而這種資源和能力在社會成員中的分布并不均勻,換句話說,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種資源和能力,因此,按照自然自發的可能性或者趨勢,在社會各階層中,那些擁有比較充分的資源、在社會中處于強勢地位的人們更能形成自己的組織,而那些缺乏資源、處于弱勢的人們則相對難以形成自己的組織。在西方歷史上,資本家之間的結盟要遠早于工人階級組織的誕生;在今日中國,商會組織要遠多于、也遠強于真正由工人(其主體是農民工)或其他弱勢群體自己組建的組織。因此,那些最需要獲得組織的援助以改變自身的軟弱、無知狀況的窮人和其他弱勢群體,反而更難獲得屬于自己的組織的幫助。其二,從理論上講,盡管各種志愿性結社組織能夠為公民提供各種資源和服務,以補救公民個人之貧弱,但是,除非公民個人本身是這種組織中的正式成員,他并無向志愿組織“索要”服務的法定權利,因此,對于公民個體而言,來自結社組織的支援和救助并不是穩定可恃的,也就是說,結社可以支持某些個體,但不能確保公民個人的“安全”無虞,并不是每個公民都有權利選擇志愿結社為自己提供必需的服務和支持,尤其是對于社會中最邊緣化、最疏離隔絕于社會的那些成員。在此,國家作為最后的保障是必須的。其三,從實際現實看,雖然各種志愿組織在調節分配方面有一定作用,甚至被稱為“第三次分配”,但事實上,這些組織在服務的提供上雖然有其自身的優勢,但是在再分配方面作用有限。有學者研究了不少國家和地區的NGO,發現它們在再分配方面的作用都不那么顯著,不少國家和地區的NGO的活動經費都主要來自政府:香港的NGO百分之八九十的經費來自政府,歐洲的NGO也同樣,美國似乎是個例外,但也有一半左右的錢來自政府。也就是說,僅從經費而言,志愿部門本身也不是獨立的,一個本身并不完全獨立的組織或部門,如何可能為公民個體——無論是組織內的還是組織外的——的獨立提供堅實的保障呢?而從上述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國家必須作為公民個體安全與獨立的最后防線。

五、結論:關鍵是選擇的多樣性

如本文開頭所言,從根本上,人類個體無法僅僅依靠自身應對其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危機、風險,無法完全憑一己之力去獲得和維持正常的人生,因此,在任何社會中,都需要某種能夠在必要時給他提供保護和支持的外部力量的存在,失去這種可以依靠的力量,也就沒有安全,而沒有安全,也就沒有真正的獨立。因此,人在任何社會中都是依賴的,所謂的獨立,只不過是擺脫像幼兒依賴父母這樣的沒有選擇的單向依賴,即依附;或者說,所謂獨立,只意味著,盡管從根本上你的正常生活還是依賴于別人為你提供必需的支持和服務,但是,你有權利和機會去選擇由誰來為你提供這些必需的支持和服務。社會交換理論大師彼得·布勞就曾指出,人們對報酬性資源(服務)的選擇性越小,有價值的資源(服務)的提供者所得到的服從就會越多,也即,資源(服務)的接受者越沒有獨立性。選擇的權利和機會是公民個體獨立的關鍵。個體在其只是“一定的狹隘人群的附屬物”、只是“共同體的財產”的“人的依賴關系”下是不獨立的,因為他沒有選擇地依附于特定的“共同體”;工人在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古典資本主義時代是不獨立的,因為他在事實上沒有選擇地單向依賴于資本對他的雇傭;在“保姆式的國家”之下個體是不獨立的,因為統攬一切社會事務于一身的當局會大大縮小個體的選擇機會,從而制造個體對自身的單方面依賴;志愿結社或第三部門不能確保個體的獨立,因為,它們本身就不是完全獨立的,并且,并不是每一個公民都有權利和能力選擇它們為自己提供必需的支持和服務。

既然在任何社會形態下,個體從根本上都需要依賴于他人的支持和服務,所謂獨立只不過意味著有權利和機會去選擇由誰來提供這些必需的支持和服務,那么,從社會政策的角度,該如何兼顧公民個體的安全與獨立呢?筆者以為以下兩點非常重要:

第一,作為社會政策主體的國家(政府)必須承擔和發揮財政兜底的責任和功能,也即,必須為著眼于滿足每一個公民之基本需要(need)的再分配提供財政保障,公民則基于正當權利享有這種由國家(政府)提供的保障,從而獲得基本的安全感。與此同時,在具體福利保障和服務的制度體系的安排上,則要盡可能形成允許公民個體自由選擇的多元保障和服務體系。筆者曾以我國社會保障的兩大最基本的內容為例分析認為:“無論醫療保障還是養老保障,目前在我國各地,其現狀均是多種繳費和享受水平不等的制度并存,而且,這種多種制度并存的狀況在較短時間內還沒有條件徹底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公民個人基于對自身客觀經濟狀況和實際需求的理性考慮而自由選擇加入何種保障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說,每個具體的公民進入何種保障系統,應該建基于個人的自由選擇權之上,而不是建基在(戶籍)身份之上。”雖然自筆者說這番話至今已過去了十年,我國的社會保障政策已發生了不少變化,但是,這番話的基本精神筆者以為迄今依舊是適用的。質言之,在社會政策的基本取向上,國家(政府)應該確保安全,立足公平,兼顧自由。

第二,國家(政府)必須承擔責任,但這并不意味著它要將關系公民安全和福利的所有社會事務統攬于一身。恰恰相反,諸如社區、社團(志愿結社)等多元社會行動主體的存在是至關重要的。有學者指出,美好的生活必定是一種自主性的生活,但假如可供一個人選擇的生活機會非常有限,那么就很難想像他能擁有多大的自主性,而諸如社區、社團等多元生活行動主體的存在則為公民個體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機會。而英國“結社民主論”者保羅·Q·赫斯特更是明確認為,國家在為公民維持共同的最低標準和應享權利的同時,還必須通過諸如提供經濟補助、營造有利于分散福利和公共服務的法律環境等手段,來審慎地、但又主動地扶持各類社會組織。赫斯特還認為,為了維護公民個體的自主、獨立,同時也為了提高福利供給和服務的有效性,國家(政府)應該堅持“輔助原則”,即個人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在個人無法解決的時候,可以通過自愿合作來解決共同的問題;在自愿合作無法解決的時候,才需要強制,即公權力的介入;而進入公權力的范圍之內,也應當由較小的共同體承擔解決共同問題的責任;只有在下層共同體需要更高一層支持的時候,更高一層才能予以干預,個人、社會、國家乃至國家內部各級政府之間形成遞升的輔助關系。

總而言之,現代社會政策的立足點,是在為公民個體提供保護、確保其基本安全的基礎上,通過多元的福利和服務安排,和對多元的社會行動主體的培育與維護,促進公民個體的選擇權,而不是像當年伊麗莎白《濟貧法》那樣,通過所謂的保護來置換受保護者的自由與獨立。

注釋:

①齊美爾:《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劉小楓編,顧仁明譯,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頁。

②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104、496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頁。

④參見王小章、馮婷《從“鄉規民約”到公民道德》,《浙江社會科學》2019年第1期。

⑤比瑟姆:《馬克斯·韋伯與現代政治理論》,徐宏賓等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頁。

⑥⑦⑧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0、872、822、823頁。

⑩比如亞當·斯密就指出,在當時的英國,法律禁止工人團結起來提高工資,卻放任資本家壓低工資,不僅如此,法律還從資本家的利益出發限定最高工資。此外,資本家擁有選舉權,有政治權利,而工人則幾乎沒有選舉權。而且資本家還有其他優勢:即使發生罷工時他們也要比急等工資養家糊口的工人能堅持更長的時間;資本家人數少,因而更容易聯合起來共謀對策。(參見:郎咸平、楊瑞輝:《資本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改革》,北京:東方出版社,4~6頁)

?T.H.馬歇爾:《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載:T.H.馬歇爾、安東尼·吉登斯等《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郭忠華、劉訓練編,鳳凰傳媒出版集團2008年版,第19~20、18頁。

?Marshall,T.H.,Social Poli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5th.ed.London:Hutchinson & Co,Ltd.,1985:51.(轉引自:楊偉民:《社會政策導論》(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182頁)

?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今天,在實際所指上,福利國家與社會政策基本上是同義詞(諾爾曼·金斯伯格:《福利分化:比較社會政策批判導論》,姚俊、張麗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頁)。

?參見王小章《經典社會理論與現代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8頁。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7頁。

?《論美國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625~627頁;《舊制度與大革命》,第34、134頁。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845頁。

?同上,第869~879頁;亦參見:《舊制度與大革命》,第35~36頁。

?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時代》,谷蕾、武媛媛譯,江蘇人民出版社,第72頁。

猜你喜歡
國家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12·13 國家公祭日》
正是吃魚好時節!國家呼吁多吃魚,這五種魚你一定都吃過,但你知道好處都有什么嗎?
當代水產(2019年4期)2019-05-16 03:04:5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看中了他吃國家糧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國家為什么會失敗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香蕉伊思人视频| 99国产精品国产| 亚洲九九视频| 国产99精品久久|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久青草网站|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先锋资源久久|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国产精品性|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97在线免费视频| www精品久久|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7视频在线|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国产成人精品18|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无码|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a级片|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性视频久久|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99在线视频免费|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制服丝袜亚洲| 在线网站18禁|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三级a|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啪啪网|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97在线碰|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精品视频91|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人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