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員
山西:2021年4月起。湖北:6月1日前。甘肅:6月30日前。上海:首批6月底前落地實施,全部2022年6月底前落地實施……從各省份的時間表來看,2021年是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全面推行之年。從“一摞證明”到“一紙承諾”,意味著民眾、企業大得便利,“證明我媽是我媽”之類的奇葩證明或成明日黃花,意味著整個社會的交易費用大幅降低。
2020年11月發布的國辦《關于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的指導意見》規定:2020年12月31日前,各省份和國務院各部門要制定本地區本部門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的實施方案。上面列舉的時間表就來自各省份出臺的實施方案。這一次給證明瘦身,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瘦下來后不反彈。此話怎講?
證明多如牛毛、荒唐證明時而冒頭,用國辦指導意見的話來說,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祟。這源于機構與辦事員的風險規避傾向:設想某個部門及其辦事員,當有人來辦事時,最能規避風險的策略是“公事公辦”,一切按照明文的規定與程序來辦,必須要提供的信息要來者證明其真實性,可要可不要的信息也盡可能地要并要求提供真實性證明,這些證明需要別的職能部門開具,這樣風險就可以向來辦事者、向別的部門轉移。
惜乎別的同級部門也是這么樣的。各部門規避風險的行為,導向兩個結果,一是水往低處流,大量證明開具工作壓向權力上最弱勢的基層與社區;二是給需要辦事的個人與企業增加了諸多麻煩,為了辦成一個事兒在多個部門之間來回跑斷腿,遇到“循環證明”則是徹底暈菜。備受其害的這兩類人要求改變現狀的呼聲很高。
針對第一類人,2020年4月,民政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改進和規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給社區出具證明工作瘦身,改變“社區成為證明大本營”的現狀。
而國辦的指導意見,層級更高,權威性更強,解決方案更是跳出了揚湯止沸的窠臼,釜底抽薪、直抵根本。一是讓社區及來辦事的個人與企業有了“尚方寶劍”,理直氣壯抵制來自辦事部門的不合理要求。二是寄希望于辦事部門一夜之間改變風險規避的傾向那是奢望,改變風險的分布才是可取之道。承諾制意味著來辦事者書面承諾某些信息為真,并承擔說謊的法律后果,讓來者珍視自己的信用、自行承擔風險。
從實踐上看,2019年5月,司法部開展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試點工作,選取了13個省份、5個部門,截至當年年底累計試點以“承諾”代替“證明”約2500個事項。民眾反映的奇葩證明等問題明顯減少,相關投訴急劇降低。承諾制大顯神效,終從“試點”升級為“全面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