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衛琳聰發自河南南陽

牧原建造的“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養豬場”,相當于美國典型養豬場的10倍。
受訪者供圖

2014年,牧原股份登陸深交所,董事長秦英林在此敲鐘。視覺中國 ?圖
★秦英林的座駕是一輛黑色的勞斯萊斯。他素來愛車,早年間獎勵員工也是獎車,以此來凸顯養豬人的尊嚴。
自建豬場決定了牧原對于資金和土地的需求都非常大,牧原形成了一種類似于房地產開發的養豬模式:不斷拿地、融資、建養豬場。
“牧原每年賣豬賺來的錢,都不夠建養豬場的,所以它必須不斷融資”。
在河南省偏僻鄉間,一個耗資50億、占地2800畝的養豬綜合體剛剛落成。
路透社探訪后,稱其為“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養豬場”,相當于美國典型養豬場的10倍。
這個養豬綜合體位于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余關鎮,自西北綿延而來的伏牛山脈只為全縣留出了“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發展空間。2019年之前,內鄉縣一直戴著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這個養豬綜合體是牧原股份(002714.SZ)為節約土地建造的一個試驗品——每年最多可容納240萬頭豬住在樓房里,度過從出生至出欄的一生,樓房共7排21棟。
站在綜合體園區內,能隱隱聽到隆隆作響的轟鳴聲,那是管道運輸飼料的聲音。綜合體講解員白丹介紹,每天運輸飼料需要80—100輛大型貨車,如果不使用管道運輸,將導致旁邊的312國道直接癱瘓。
她提供的另一組數據也很驚人,整個綜合體每年預計用電1.3億度,相當于內鄉20萬城鎮居民半年的用電量。
2020年4月,牧原開工建造這一綜合體時,市值已逼近三千億,甩開養豬龍頭溫氏股份(300498.SH)近千億,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豬企。之后一年間,牧原市值最高觸及4770.59億元。
突飛猛進之時,牧原遭遇風波。2021年3月,在投資論壇“雪球”上擁有近12萬追隨者的“天地俠影”,對牧原財務數據提出一系列質疑。
“天地俠影”本名汪煒華,今年51歲,是一位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全職股民。2013年,汪煒華因持續質疑新疆上市公司廣匯能源(600256.SH)造假,在資本市場掀起巨大波瀾。
深交所隨后向牧原發去問詢函,要求其就質疑進行解釋說明。一時間,“豬茅”是否暗藏“驚雷”引發多空激辯,不少投資人在雪球上反駁“天地俠影”,稱其不懂牧原模式。
養豬情結
牧原的起點,在距離“全球最大養豬場”30公里外的馬山口鎮河西村。
從內鄉縣城前往河西村需搭乘13路公交車,車內貼著牧原的招聘廣告:長期招聘自動化養殖場技工,月薪“8000+元”。
南方周末記者詢問車里一位河西村村民,聽沒聽說過牧原股份,對方答:“秦英林就是我們村人。”
秦英林是牧原股份的董事長和實際控制人,河南首富,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第44位。1992年,河南農業大學畢業的秦英林辭去南陽市公職,回到河西村,在村西邊的一片荒地上,建起第一個養豬場。
“秦英林因為辭職回鄉養豬和父親鬧了很大的矛盾。”在河西村村支部辦公室里,村支部書記秦景澤點起一支煙回憶,秦英林家中兄弟姐妹5人,生活拮據,他回鄉創辦養豬場的錢是向弟弟借的,弟弟正準備結婚、蓋房。
“秦英林對養豬有情結。”坐在一旁辦公的副書記郭世甫也加入話題,他提高嗓門說,當年秦英林父親為了改善家中經濟條件養過幾頭豬,結果由于不懂技術,豬全部病死,這或許是秦英林大學報考畜牧專業的原因。
內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紅玉,是秦英林的大學校友。1987年他入學第一天,正是讀大三的秦英林前來迎接他。秦英林身材高大,熱情、活潑,大學期間不僅擔任內鄉老鄉會會長,還擔任體育部部長,是學校的籃球運動員。
同期,秦英林的妻子、牧原集團聯合創始人錢瑛,正在河南農業大學附近的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攻讀獸醫專業。
“兩人同是馬山口鎮人,從小一起上學讀書,高考時一個報考畜牧專業,一個報考獸醫專業。”張紅玉猜測,秦英林夫婦可能從那個時候就決心養豬。
他提供的另一個佐證是,當時畜牧專業最熱門的其實并不是養豬,而是養雞,但學校安排實習時,秦英林依然選擇養豬,畢業后,整個畜牧專業也只有他一人從事養豬。
綜合上述多位受訪者的說法,養豬當時是門很賺錢的生意,一頭能賺50元,幾乎是大學畢業生一個月的工資,但秦英林起步時經歷了很大的波折。
他借錢買來的首批22頭豬,因為缺乏經驗,幾乎全軍覆沒。秦英林不得不四處借錢維持。第一座豬場實際只有十來畝,但秦英林耗時6年,分幾次才建好。
據郭世甫介紹,第一個養豬場建設成熟后,秦英林先于1998年在鄰近河西村的灌漲鎮建設第二個養豬場,又在2003年回到河西村建設第三個養豬場,三場占地面積已達兩百多畝。
“直到第三個場才開始賺錢。”郭世甫說,恰逢2003年豬價高企,三場建成當年就收回了成本。隨后,秦英林又在另一個村鎮開始籌建第四個養豬場,占地面積擴大至四五百畝。
河西村會計秦少峰早年間曾在秦英林的養豬場工作,經歷了早期兩個養豬場的發展。在他看來,學習過畜牧專業的秦英林和普通農民不同,不僅能自己給豬打針治病,還研究改善豬舍結構,推行“七天斷奶法”,即縮短仔豬吃奶時間以提高生產效率。
秦少峰回憶,第一座養豬場后期養殖規模達到幾千頭,第二個養豬場則達到上萬頭,當時在國內并不多見。秦英林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豬大戶,不少同行和政府官員前來考察學習,豬場門外經常停著好幾輛全國各地前來參觀的大巴。
家有萬貫帶毛的也算
2000年,秦英林注冊成立內鄉縣牧園養殖有限公司。14年后,更名為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上市。其間的飛躍得益于政策紅利。
在灌漲鎮開建第二豬場時,秦英林還有一個身份——內鄉縣畜牧局副局長。當時還在縣畜牧局任職的張紅玉說,內鄉縣正大力扶持養殖業發展,讓秦英林在縣畜牧局掛職,“方便他向上爭取政策”。
據新華社報道,2008年5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前往南陽市內鄉縣考察,其中一站是位于灌漲鎮的國家糧食儲備庫。
次年2月,溫家寶在中南海主持召開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會。新華社報道顯示,秦英林作為13名基層代表之一受邀參加此次座談。
牧原總裁助理袁合賓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座談中,秦英林向溫家寶反映了養豬行業融資難的問題。袁合賓在牧原工作了十年。
從中南海回來,秦英林又見到了時任河南省副省長劉滿倉。內鄉縣政府官網顯示,2009年12月,劉滿倉前往牧原調研,鼓勵牧原抓住機遇,盡早實現四百萬頭產業體系規劃。當時,河南省剛剛出臺《河南省食品工業振興規劃》,提出要把河南打造成全國肉食品生產基地。
牧原由此踏上發展快車道。
2010年,世界銀行下屬機構國際金融公司向牧原注資。袁合賓說,這筆投資約六千多萬元人民幣,國際金融公司由此成為牧原上市前唯一持有其股權的戰略合作伙伴。
同年,中國農業銀行允許牧原以生豬為抵押,貸款三千多萬。“所謂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袁合賓說,過去銀行通常不認為生豬具有抵押擔保價值,農行的這筆生豬抵押貸款開創了全國首例。
有了兩筆總共近億元的資金支持,牧原開始加速擴張,2010年走出內鄉縣,2012年走向全國。袁合賓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牧原年出欄生豬量從20多萬頭增長到了36萬頭,隨后每年以50%左右的增長率不斷增長,到2014年上市之際,已達186萬頭。
2021年4月8日,南方周末記者參觀了牧原位于南陽市區的總部。入口處坐落著一座形似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建筑,方正的灰色大樓在其后依次排開,約四千名員工在這里辦公。
牧原對員工儀表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必須身著正裝上班。進入行政大樓時,要對著門口的試鞋鏡檢查一下鞋底有沒有帶起泥土。
園區內禁止抽煙,連秦英林也不例外。“董事長說,他不抽當下這根煙。”牧原法務部工作人員陳浩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行政樓一樓大廳的讀書區擺滿了秦英林推薦的書,數量最多的是拉姆·查蘭的著作,他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咨詢大師之一,今年已82歲高齡。
從2018年開始,拉姆·查蘭開始出現在牧原的年報上,其擔任牧原董事,任期至2021年8月5日。
南方周末記者離開時,秦英林的車出現在總部行政大樓前,是一輛黑色的勞斯萊斯。一位員工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秦英林素來愛車,早年間獎勵員工也是獎車,以此來凸顯養豬人的尊嚴。
高毛利的秘密
招股書中,牧原稱其生豬養殖模式以“自育自繁自養大規模一體化”為特色,形成了集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種豬擴繁、商品豬飼養為一體的完整生豬產業鏈。
幾家上市豬企的受訪者普遍認同,全產業鏈自建是牧原模式的核心。尤其是牧原自建豬場,其它豬企則通常采取租賃豬舍或“公司+農戶”的代養方式。
在牧原最新建設的“全球最大養豬場”中,這種全產業鏈模式得到了充分體現。綜合體南側配備了一個占地3300畝的物流園,包含一個公路港、一個鐵路港、一個農牧裝備園,為綜合體提供飼料原料以及物流運輸服務等,和牧原合作的上千家上下游供應商也將在這里入駐。
綜合體講解員白丹說,為防止數據泄露,綜合體禁止無人機航拍。曾有業內排名前三的公司,派員工帶著皮尺偷偷進入園區,扒著欄桿測量各種建筑數據。
不過,牧原這種獨特的全產業鏈模式,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牧原2020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固定資產高達305.81億,比同期營業收入高出95.48億,這也是“天地俠影”質疑其為何能賺大錢的原因。
?下轉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