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威/太倉市經貿小學
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特別是在激活學生創新潛能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廣泛提倡的今天,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也進行了重大的改革,課堂結構、教學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音樂課堂中我們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無論是從導入,新授還是練習,拓展都精心設計,反復推敲,使音樂教學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快樂教學”。
優美的文章有一個好的開頭,才能扣人心弦;動聽的歌曲要有美妙的前奏,才能使人共鳴。而音樂課的導入是整個活動精彩的起點,它雖只有短短的幾分鐘甚至幾句話,但是它卻直接影響著一節課的質量,影響學生一節課的情緒。“導入”就象一把鑰匙,低年級孩子們就需用這把鑰匙打開音樂殿堂的大門,才能愉快地走進美妙的音樂世界。
故事導入,即把音樂作品的背景材料編成富有情景的故事,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音樂作品,同時通過“身臨其境”,引導學生融入音樂作品中。學生們有前面的故事作鋪墊,能很快理解了整個的音樂作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習歌曲的興趣,并樂意學唱。
例如:在學習《兩只懶烏鴉》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繪聲繪色的講一講兩只烏鴉的故事,講故事的同時配以《兩只懶烏鴉》歌曲伴奏樂作為背景音樂循環播放。師:小朋友們,今天有一對烏鴉兄弟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我們來聽一聽它們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呀……。孩子們聽得目不轉睛,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心弦。在音樂的配合下,孩子們的表情隨著故事的發展不斷的變化。故事講完后,教師發出提問,師:兩只烏鴉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聽完后你的情緒是怎樣的?這樣的導入既能很快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還可以給學生較強的新穎刺激,使其迅速進入傾聽音樂的狀態,促成學生情緒高漲,注意力迅速指向課題。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對音樂的理解、體驗和記憶,引領孩子走進課堂,走進音樂。
律動又稱作音樂動作,是在音樂伴奏下,以有韻律的身體動作或姿態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它是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創造性地表現音樂的良好途徑。
一段優美的律動就是一個精彩的開始。在小學課堂教學中,音樂課大多數安排在最后一節授課。這時候的學生已經處于疲勞狀態。如果直接開始上課,學生很難進入狀態,不利于教學的進行。如果在開始部分安排一些與本課有聯系的律動,能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的音樂細胞被激活,便能很快進入到音樂的氛圍中,為上好音樂課做好鋪墊。如:學習歌曲《法國號》時,讓學生做出相應的演奏姿勢:聽音樂吹法國號的律動。在學生還感到意猶未盡時,學生已經進入了音樂世界,熟悉了歌曲旋律。
又如在學習歌曲《時間就像小馬車》前,我這樣開場: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一起來乘坐小馬車出去游玩,快,我們趕緊上車吧。好奇心使孩子們一下子就集中起來,他們聚集起來前后手搭著肩排氣長隊,準備出發。隨著歡快音樂旋律,孩子們開著小車,漸漸駛入歡快的音樂世界中,哼起了旋律……我用律動導入,為整節課創造一個興致勃勃的開端,使之很快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正如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諾所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借用要歌曲的音樂旋律與情境,讓孩子先動一動。從這樣的導入環節中我們釋放出了孩子們天真爛漫的天性,同時也發揮了他們的合作能力,讓孩子們感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個個都迫不及待的想走進音樂,學習音樂。
隨著音樂新課程的不斷推進,音樂教師的教學理念在不斷地轉變和提升。如何讓孩子們在音樂課里盡情享受音樂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如何讓音樂成為孩子們的最愛,是我們每位音樂老師堅持不懈的追求。讓音樂課真正地“活”起來,讓音樂課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才能讓孩子們熱愛音樂,快樂歌唱。
新課標提出,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動力,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審美心理特征,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孩子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動作”就能成為歌唱活動中高效的輔助手段,依此來滿足他們的好動性和表演欲望,培養孩子活潑快樂情緒。根據低年級孩子的這一特點,我經常將表演引進歌唱活動,讓孩子在表演中學習歌曲,在表演中體驗快樂。
平時在與孩子們玩耍中,我發現他們對小動物都特別感興趣,尤其是模仿個個更是拿手絕活。于是在學習歌曲《愛唱什么歌》時,我就將其引入歌唱活動,孩子們一定會欣然接受。首先我會問聽過青蛙的叫聲嗎?能模仿出來嗎?孩子們聽到老師的提問,眼睛里一下子放出快樂的光彩,教室里頓時響起此起彼伏的哇叫聲。師:今天,青蛙一家來到我們課堂來做客,聽聽他們怎么跟我們打招呼的?(圖1)孩子們聽到不一樣的節奏叫聲,特別新奇,個個都像模像樣的分角色模仿起來,自己去學習,自己去表演。在這樣的表演模仿中,孩子們找到了快樂,同時也學會了歌曲中的節奏,為學唱歌曲打下基礎。之后,我再次發問:我們來聽聽這一家又是怎么唱歌的?它們在唱些什么?孩子們全神貫注的歌曲,聽完之后他們迫不及待的都想告訴老師。在下面學習的過程中,我就帶領孩子們根據歌詞編創動作,更快的讓孩子們記憶歌詞,學唱歌曲。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始終處于快樂學習的狀態,而且這種快樂并不是通過教師的簡單刺激而激發出來的一種膚淺的快樂,而是由學習活動本身帶來的快樂,并且這樣的快樂一直延續著:教室里、操場上、回家的路上常能聽到孩子們飛揚的歌聲……

圖1
一個讓孩子們陶醉其中的歌唱活動,一定是參與性很強的活動。只有讓他們在活動中“動起來”,去探索、去表現,在這樣積極主動的氛圍中才能樂此不彼,快樂地歌唱!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低年級的音樂課上,歌唱活動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們成為歌唱家,而是讓他們理解歌曲,運用自己的聲音去詮釋歌曲,從而身心獲得愉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大膽想像、大膽體驗的空間,通過適當的創編活動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體驗歌唱的樂趣。
如在學習歌曲《買菜》之后,由于歌曲結構簡單,又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我就讓孩子們局部的編創一下歌詞。把原來歌曲中“雞蛋圓又圓呀,青菜綠油油呀,母雞咯咯叫呀,魚兒蹦蹦跳呀”根據自己的認知,改編成別的歌詞來唱一唱。這下孩子們躍躍欲試,都想來編一編,唱一唱,如:香蕉彎又彎呀,黃瓜長又長呀等等,編的棒唱得好。還有些小朋友相互幫助,每個人想出一句,四個人就湊滿了,輪流唱出來。看來還真是唱出了他們的樂趣。中國有句古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我們的歌唱教學中也是如此。要教會孩子們唱一首歌很簡單,但要讓他們喜歡一首歌卻并不容易。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教會孩子們唱歌,更要引導他們發現歌曲中的亮點,不斷地主動去創造。讓他們再創造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唱出無限的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時時學習的愿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同樣在歌唱教學中也只有真正確立以孩子發展為中心,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因人而導,讓孩子親身品嘗成功、感受成功、享受成功,才能使孩子獲得快樂、分享快樂、追求快樂。
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我嘗試把課堂開放給學生,搭建一個小小音樂會的平臺,讓孩子們在小小音樂會上盡情的表演、歌唱。每節課我會留出10到15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表演活動,表演的節目表則是孩子們提前到我這主動報名并精心準備的。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或學過的歌曲,通過演唱、創編表演等活動,用舞臺表演的方式向同學展示自己,有的是單獨表演,有的是同學之間的組合表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每次孩子們進行表演活動的時候,我都會坐到學生的位子上,和他們一起觀賞“小演員”的節目,同學們都很享受這個過程。每次成功表演完,大家都會給小演員們最熱烈的掌聲與肯定。長此以往,孩子們收獲了大家的鼓勵與表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就會更加熱愛音樂,熱愛歌唱。
音樂給人帶來愉快,為人創造聯想,音樂更催人積極向上,激發孩子們的潛能。愿我們能夠做好快樂的引領者,為孩子打開音樂殿堂的大門,給孩子注入快樂的元素,讓歌唱活動成為孩子們快樂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