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瑩輝, 李立新
(1 開封市中心醫院五福路院區 外科, 河南 開封475000; 2 開封市中心醫院 普外科, 河南 開封475000)
腹股溝疝是指因腹股溝部位存在先天或后天的薄弱點, 造成腹腔內某臟器或組織突出于體表形成包塊。 現階段臨床主張對腹股溝疝行手術治療。 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是既往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術式, 但術后疼痛嚴重, 且易引發感染、 出血等并發癥, 致使術后應激反應嚴重, 進而誘發高血糖狀態等, 不利于其術后康復。 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因具有微創、 術后康復快等優點, 已成為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術式[1]。 本研究分析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對腹股溝疝患者血清INS、 GLU 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18 例腹股溝疝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59 例。 研究組男41 例,女18 例; 年齡29 ~70 歲, 平均年齡 (52.36 ± 9.53) 歲; 疝類型: 直疝22 例, 斜疝37 例; 疝位置: 左側疝30 例, 右側疝29 例。 參照組男39 例, 女20 例; 年齡28 ~68 歲, 平均年齡(52.27 ± 9.20) 歲; 疝類型: 直疝20 例, 斜疝39 例; 疝位置:左側疝28 例, 右側疝31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本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 《成人腹股溝疝診斷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 并經超聲檢查確診; ②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 ①全麻禁忌癥; ②巨大疝; ③重要臟器功能障礙; ④復發性或難復性疝。
1.3 方法參照組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 協助患者取仰臥位, 給予連續硬膜外麻醉后, 于患者腹股溝韌帶上方約2 cm位置作一手術切口, 將腹部組織逐層切開并注意保護神經、 血管, 找到疝囊后進行高位游離到達腹膜腔內, 用紗布對腹膜前間隙進行游離處理, 再于此間隙內置入聚乙烯平片, 將恥骨孔完全覆蓋, 然后對內環口予以重塑, 于腹股溝管后壁位置放置聚乙烯平片, 將其與恥骨結節、 聯合腱及腹股溝韌帶共同縫合并固定處理。 研究組行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 協助患者取仰臥體位, 并保持頭低腳高150°, 氣管插管全麻后, 在臍部下緣位置作一切口 (長度為1 cm) 后直接鏡推, 對腹膜前間隙進行潛行游離, 然后于臍孔、 恥骨聯合正中連接線的上段1/3 與下段1/3 位置作第2、 3 個操作孔, 分離腹股溝重要解剖標志,涵蓋腹壁下血管、 精索及Cooper 韌帶, 充分暴露Bogros 間隙。對直疝及未到達陰囊的斜疝給予游離處理, 且無需其他處理;若斜疝到達陰囊, 需游離精索, 并將疝囊頸結扎、 切斷, 無需對遠端進行特殊處理。 對精索血管與輸精管從內環水平位置向其下方分離7 cm 左右, 并將補片做成卷, 自操作孔置入, 補片要徹底覆蓋患側恥骨肌孔。 操作完成后, 將腹腔鏡內CO2放出, 腹膜自然復位后對補片進行壓迫與固定處理, 取出Trocar后對腹直肌前鞘與皮膚切口進行縫合處理。
1.4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和術后情況, 包括術中出血量、 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 記錄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 h 的血清INS、 GLU、 炎性因子 [白細胞介素-6 (IL-6)、 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水平。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 s) 表示, 比較行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中及術后情況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 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 ± s)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 ± s)
注: 與參照組比較, *P <0.05。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h) 住院時間 (d)研究組 59 11.25±2.89* 13.80±3.12* 5.47±0.84*參照組 59 18.53±4.10 20.77±4.20 7.05±1.10
2.2 血清INS、 GLU術后24 h, 兩組的INS、 GLU 水平升高,研究組的INS 水平高于參照組, GLU 水平低于參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血清INS、 GLU 水平比較 ( ± s)

表2 兩組的血清INS、 GLU 水平比較 ( ± s)
注: 與該組術前比較, aP <0.05; 與同期參照組比較, bP <0.05, cP >0.05。
組別 n INS (pmol/L) GLU (mmol/L)術前 術后24h 術前 術后24h研究組 59 30.12±4.77c 68.93±8.55ab 4.52±0.93c 5.74±0.96ab參照組 59 30.73±5.10 48.75±7.90a 4.35±1.10 8.02±1.31a
2.3 炎性因子術后24 h, 兩組的IL-6、 TNF-α 水平升高, 研究組的IL-6、 TNF-α 水平低于參照組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 s, ng/L)

表3 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 s, ng/L)
注: 與該組術前比較, aP <0.05; 與同期參照組比較, bP <0.05, cP >0.05。
組別 n IL-6 TNF-α術前 術后24h 術前 術后24h研究組 59 29.33±5.74c 226.70±45.64ab 5.02±1.20c 30.25±6.33ab參照組 59 28.75±6.10 308.93±72.35a 5.10±1.33 45.72±7.80a
腹股溝疝的發生主要是因恥骨肌孔薄弱, 臨床主張對其行手術治療。 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是既往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術式, 具有操作便捷、 療效確切等特點, 可通過補片來加強后壁, 較符合人體解剖學特點, 但其對機體創傷大、 術后康復慢, 加之臨床實施存在一定局限性, 只可對單側疝實施局部探查, 無法有效檢出雙側疝及隱匿疝, 近年來在臨床上的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隨著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 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相比于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 其在腹腔鏡下操作, 術野更加清晰, 具有創傷小、 術后疼痛感輕、并發癥少及康復時間短等優點, 可用于治療雙側疝、 復發疝及隱匿疝等[3]。 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參照組比,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更少, 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更短, 提示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可減少術中出血量, 縮短術后康復時間, 與汪洋[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臨床上, 腹股溝疝患者術后機體常會發生不同類型及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 其中高血糖屬于創傷性手術后較為特殊的一種應激反應。 血清INS 是由胰島β 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類激素, 也是機體內唯一可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 有助于判斷機體胰島功能; GLU 可反映機體血糖狀態; 炎性反應屬于創傷性手術后常見的應激反應, IL-6、 TNF-α 均為臨床常用于反映機體創傷性應激反應、 炎性反應的有效指標, 在創傷性手術刺激下其水平均會異常上升[5]。 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參照組比較, 研究組術后24 h 的INS 水平較高, GLU、 IL-6、 TNF-α 水平較低, 提示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高血糖狀態, 減輕機體炎性反應, 與胥棟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 究其原因與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小、 術后疼痛感較輕等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 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具有微創、 術后康復快等優點, 可有效改善腹股溝疝患者術后高血糖狀態, 減輕機體炎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