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威, 李凌
(1 廣東省龍門縣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 廣東 惠州516800;2 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 廣東 惠州516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AIS) 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 其發病率占所有腦卒中疾病的80%以上[1]。 AIS 的發病原因主要為大腦供血障礙、 腦動脈阻塞所致腦細胞壞死, 患者常見癥狀表現為意識模糊、 嗜睡、 四肢乏力及平衡能力差等, 部分患者還伴大小便失禁及視物不清等, 若不能及時治療, 致殘率及致死率較高, 危及生命健康。 AIS 因早期腦組織水腫的情況不典型,早期行CT 檢查難以檢出異常, 而動態腦電圖檢查則能通過檢查腦代謝異常信息, 盡早發現腦組織缺血及水腫證據, 預測病變預后、 病變范圍及疾病嚴重程度, 這對于AIS 的診斷及預后有重要幫助, 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2]。 本研究選擇120 例AIS 患者, 探討腦電圖檢查對疾病診斷及預后的評價效果, 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借鑒,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2 月至2020 年3 月收治的120 例AIS 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①符合全國第4 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AIS 相關診斷標準, 即急性發病, 局部神經功能損傷, 如一側面部偏癱、 四肢乏力、 語言功能障礙等, 影像技術檢查責任病灶與體征發生后持續時間在24 h 以上, 并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腦部CT 與MRI 檢查排除存在腦出血[3]; ②患者首次發病, 無精神疾病; ③患者家屬同意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 ①心、 肝、 腎等重要臟器存在器質性疾病; ②既往有癲癇病史及癲癇急性發病史; ③精神疾病或不配合。 其中男性71例, 占59.17%, 女性49 例, 占40.83%; 年齡35 ~73 歲, 平均年齡 (53.2 ± 2.3) 歲。
1.2 方法患者均進行腦電圖檢查, 檢查時間選擇在發病24 h內, 檢查儀器為便攜式腦電圖儀, 時間常數0.3 s, 高頻濾波70 Hz, 走紙速度3 cm/s, 檢查靈敏度50 μV/5 mm, 常規16道參考導聯描記, 描記時間>15 min。 患者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 包括指導患者嚴格臥床休息, 對呼吸困難患者予以通氣支持, 給予血小板聚集藥、 調脂藥及神經保護劑等, 用合理方法控制血壓及血糖, 以穩定生命體征。
1.3 觀察指標入院時及治療2 周后均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評價, NIHSS 評分范圍為0 ~42 分, 評分越高, 神經功能障礙越嚴重, 其中0 ~4 分為小卒中, 5 ~15分為中卒中, >15 分為大卒中, 觀察各種腦卒中類型的腦電圖異常率。 治療2 周后評價不同異常類型者NIHSS 評分的變化情況, 并觀察腦電圖的具體表現。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腦電圖異常表現經腦電圖檢查, 120 例AIS 患者中, 小卒中25 例, 中卒中53 例, 大卒中42 例。 腦電圖檢查異常率:大卒中>中卒中>小卒中,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小卒中腦電圖異常率稍低于正常率, 以輕度異常為主, 無重度異常情況; 中卒中腦電圖異常率明顯高于正常率, 以中度異常為主, 輕度異常與重度異常比較無顯著差異; 大卒中患者均發生腦電圖異常, 以重度異常為主。 見表1。

表1 不同腦卒中類型患者的腦電圖異常情況比較 [n (%)]
2.2 不同異常類型的神經功能預后經對癥治療2 周后患者神經功能均改善, NIHSS 評分較入院時≤4 分的比例: 輕度異常>中度異常>重度異常。 見表2。

表2 不同腦電圖異常類型患者治療2 周后的NIHSS 評分較入院時≤4分的比例比較 [n (%)]
AIS 是一種因腦動脈閉塞所致腦組織梗死, 此類疾病常伴神經元、 星形膠質細胞及少突膠質細胞損傷, 是導致患者殘疾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對AIS 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4]。 在對AIS 的診斷上常采用CT、 MRI, 然而腦卒中病變多需在24 h 后方可在CT 影像上表現出差異, 而腦血管疾病發病后24 h 內屬于疾病搶救的黃金期, 所以CT 檢查這一方式極容易耽誤患者的救治, 且MRI 雖然影像清晰度高及組織分辨率好, 但也只盡可能檢測到部分病變, 這樣也對AIS 的早期診治不利。
隨著臨床中對腦血管疾病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研究[5]表明, 腦電圖檢查對于疾病的診斷有重要幫助。 本研究中選取120 例AIS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結果顯示經由腦電圖檢查, 25例為小卒中, 53 例為中卒中, 42 例為大卒中, 表明腦電圖檢查方式可反映AIS 患者的腦部功能情況, 這對于輔助疾病的診斷有重要幫助。 AIS 患者中, 小卒中患者病灶較小, 腦部出現缺血、 水腫及中線結構位移變化也不明顯, 在腦電圖檢查影像通常表現為正常或者輕度異常, 腦電圖改變多呈現側α 波減弱。 中卒中的腦電圖表現上, 主要是波幅不規則θ 活動占比重, α 活動、 β 活動減弱, 在發生腦梗死部位的一側區域或者某個區域活性更為明顯[6]。 大卒中的腦電圖表現上, 呈彌漫性高波幅不規則表現, θ 活動、 多形性δ 活動占據主要優勢, 基本的節律變緩, 電壓降低, 左右半球呈不對稱表現, 梗死區域的頻率波幅降低, 局灶部位的改變明顯。
本研究對腦電圖異常的96 例患者治療2 周的NIHSS 評分進行觀察, 結果顯示不同腦電圖異常情況患者的NIHSS 評分發生改變, 其中以輕度異常改變明顯, 提示對于腦電圖檢查提示異常的AIS 患者, 及時采取對癥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 且NIHSS 評分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評估患者的預后。 對于檢查出異常情況的AIS 患者, 科學的治療便于緩解疾病給患者帶來的嚴重后果, 促進患者病情穩定及早日康復[7]。 同時, 腦電圖檢查所反映的信息也是腦代謝異常相關的CT、 MRI 檢查無法比擬的[8]。 對于處于急性期的AIS 患者, 卒中者死亡的腦神經細胞基本無電活動, 但半暗帶損傷側會出現腦電圖的異常改變, 這種改變與腦組織損傷情況存在直接聯系, 腦組織若卒中病灶的數量較多或者病變范圍大, 會使腦組織缺血壞死及病變范圍進一步加重, 這主要提示AIS 腦電圖改變與病情程度具有密切聯系。
綜上所述, AIS 患者經常規CT、 MRI 檢查難以檢出病變,這不利于疾病的早期救治, 而借助腦電圖檢查方式則可確定病灶情況及卒中類型, 在此基礎上進行對癥治療,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 因此, 腦電圖檢查在AIS 的臨床診治中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