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勇
(江西省水投咨詢集團,江西 南昌 330096)
河道綜合治理是當下河道治理工程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的發展方向[1],其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河道自我修復功能,把人與自然共處理念貫穿于整個治理工程。傳統河道治理模式相對單一,在設計、施工和治理過程中將側重點放在防洪功能的實現上,難以保障河道整體效益的發揮。本文結合工程實例深入分析河道綜合治理模式。
袁河是贛江下游左岸的一級支流,發源于萍鄉市蘆溪縣武功山金頂北麓,河流自源頭東江河向北流經麻田、銀河等地,至宣風與沂水會合后流入宜春市境。袁河主河全長273 km,全流域面積6196 km2,平均坡降1.10‰,袁河在萍鄉市境內的河長為52.0 km,流域面積為728 km2。歷次山洪爆發沖毀了河道沿線多處河堤、陂壩、農田、橋梁、道路、房屋,給當地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原有的防洪體系已失效,對景區環境無正面導向。河道現狀航拍圖見圖1,具體表現為:①河岸坍塌,河道改道,河床砂卵石淤積嚴重,兩岸農田、房屋損毀嚴重,影響洪水排泄。②河道兩岸原有自然生態護岸遭到嚴重破壞,易造成水土流失,污染水質及生活環境。③河道兩岸農田溝渠、陂壩大多損毀嚴重,嚴重影響河道兩岸百姓生產、生活用水。④河道兩岸橋梁、沿河道路損毀嚴重,大多無法通行,影響河道兩岸百姓出行。

圖1 東江河現狀航拍圖
武功山景區近年常發生大洪水,河道原有岸坡防護體系已失效,有必要重新設置河道防護體系。因此,河道治理原則為以防洪安全為主,兼顧生態景觀、河道沿線供水、灌溉、發電等取水要求。綜合布置河道疏浚、護岸堤防、攔河陂壩以及附屬排洪涵管、取水農渠等工程建設內容。
根據東江河存在的問題,治理河道總長度8.0 km。其中河道疏浚長度7.64 km,占治理河段總長度的95%。東江河左岸分九段進行防護,防洪總長度5.54 km,占治理河段總長度的69%;東江河右岸分九段進行防護,防洪總長度6.27 km,占治理河段總長度的78%;攔河陂壩共設計有18 座,其中現有陂壩8 座,新建陂壩10 座,另有2 座為河道陡降部位進行防護加固,在蔡家中橋以上河道兩岸布置綠道6.8 km。
河道岸坡護岸主要采用墻式護岸或坡式護岸方案。坡式護岸優點對地基要求最低,且護坡具有一定的適應地基變形能力,可就地取材,造價相對較低;缺點是工程占地較多。墻式護岸優點是占地面積較小;缺點是對地基要求相對較高,基礎處理費用較大,工程造價相對較高。本工程根據所在位置地形條件、抗沖要求等因素,河岸地勢較開闊、人口和房屋少、抗沖能力要求低的堤段,為節省工程投資,采用坡式護岸型式;而在河岸邊居民密集區、農田較多、岸坡坡頂有交通公路經過、抗沖要求高的地段,采用墻式護岸方案。
(1)護岸A 型堤壩
A 型護岸采用斜仰式擋墻,擋墻材料采用C20 埋石混凝土結構,擋墻高度控制一般為3.0 m,其中1.5 m 埋入河底,沖刷深度以下,確保沖刷安全;擋墻迎水面坡比1∶0.2,背水面坡比1∶0.2,墻頂寬度1.2 m,墻底考慮提高抗水流陶刷能力,設置一個長1.0 m、厚0.8 m 的墻趾,加上墻趾后,墻底寬度為2.5 m。為降低擋墻內側水壓力,在墻體設置一排排水孔,排水孔直徑DN75 mm,間距3.0 m。主要分布在東江河上游黃狗沖兩條支流上,樁號分別為左岸支流左側D0-110.0 m~東江河干流D0+050.0 m,右岸支流左側D0-100.0 m~東江河干流D0+050.0 m,以及兩條支流之間岔口部位,護岸A 型總長度為519.0 m。
(2)護岸B 型堤壩
B 型護岸下部斜仰式擋墻與護岸A 型基本一致,擋墻高度一般為1.5 m(不含基礎1.5 m),采用C20 埋石混凝土結構。為節約投資,上部采用坡式結構,坡面坡度1∶2,采用M10 漿砌石護面,漿砌石厚度根據抗沖能力計算后確定采用53.7 cm,折算成水平厚度為1.2 m。B 型護岸下部擋墻及上部護坡均埋設置一排排水孔,排水孔直徑DN75 mm,間距3.0 m。主要分布在東江河左岸共4 段,長度合計4217.0 m;右岸共3 段,長度合計4128.0m。
(3)護岸C 型堤壩
C 型護岸為貼坡混凝土護岸,貼坡混凝土高度根據所在河段水面線確定,一般為3.0 m。貼坡采用50 cm 厚C25 鋼筋混凝土護坡,混凝土與基巖間采用錨桿進行錨固,錨桿直徑25 mm,深入巖石3.0 m,間排距1.5 m。為提高抗沖能力,貼坡混凝土基礎深入河底巖石內1.0 m,并在河底設置1.5 m 長的護腳。為降低擋墻內側水壓力,在墻體設置一排排水孔,排水孔直徑DN75 mm,間距3.0 m。主要分布在東江河左岸,分布樁號為:D3+900~D4+075,共1 段,長度合計180.0 m;右岸分布樁號為:D3+830~D4+055,共1 段,長度合計211.0 m。
(4)護岸D 型堤壩
D 型護岸采用衡重式擋墻,擋墻材料采用C20 埋石混凝土結構,擋墻高度控制在大于4.0 m,其中1.5 m 埋入河底,確保基礎位于沖刷線以下。擋墻墻頂寬0.5 m,迎水面坡比1∶0.05,背水面衡重臺以上坡比1∶0.44,衡重臺以下坡比1∶0.25,衡重臺寬0.8 m。墻底考慮提高抗水流陶刷能力,設置一個長1.0 m、厚0.8 m 的墻趾。為降低擋墻內側水壓力,在墻體設置一排排水孔,排水孔直徑DN75 mm,間距3.0 m。分布在東江河左岸共2 段,長度合計766.0 m;右岸共4 段,長度合計1795.0 m。
清淤疏浚工程是指通過人工或者機械將河道內阻水的淤泥、砂石、垃圾等清理出河道,以恢復或擴大過水斷面,提高行洪排澇能力,增強水體流動性,改善水質等。清障工程主要是指對河道內影響防洪、景觀的障礙物采取相應的清除措施,保障河道泄洪通道暢通無阻。
河道清淤疏浚工程結合現有河勢進行,有寬有窄,清淤疏浚后河道暢洪,本次整治清淤疏浚7.64 km。整治河道樁號分布:D0-120.0~6+300.0、D6+900~D7+950。除河谷狹窄段,疏浚后河道渠化橫斷面整體最小底寬取為25 m,河道疏浚砂卵石用于堤防填筑及混凝土骨料生產。
東江河攔河陂壩共設計有18 座,其中現有陂壩8 座,新建陂壩10 座,現有8 座陂壩中有3 座進行修復改造。攔河陂壩河床高程以上堰高1.0 m~3.0 m,考慮河底高程以下抗沖刷穩定需要,設置2.0 m 的齒槽,陂壩總高度為3.0 m~5.0 m。堰體高度考慮兼顧河道沿線供水、灌溉,以及河道穩定固沙需要,下部1.0 m 堰高采用實體結構,上部0.5 m 堰高采用梳齒結構,梳齒深50 cm,梳齒寬度考慮攔蓄30 cm 以上卵石需要采用30 cm,間隔30 cm 設一個梳齒,梳齒開孔率50%。攔河陂壩下游面采用臺階式消能,臺階平均寬度1.2 m,高度一般在30 cm~60 cm。
為防止水流對攔河陂壩陶刷,陂壩下游面后接一段水平護坦,護坦長度根據消能水躍長度計算確定,一般在5.5 m~11.5 m之間。攔河陂壩的標準橫斷面結構見圖2。攔河陂壩長度與所在部位的河道寬度一致,要求景觀需要,在上游段攔河壩軸線可采用平面折線型、曲線型等型式。攔河陂壩材料采用C25 鋼筋混凝土結構。

圖2 東江河道攔陂壩典型橫剖面圖
本次河道治理以防洪安全為主,兼顧生態景觀以及河道沿線供水、灌溉、發電等要求。通過對河道采用清淤疏浚、河底穩定化、岸線固化等措施,整體推進、著力恢復和提升了東江河段防洪能力;通過設計河道兩岸堤壩斷面,布置綠色人行步道鋪設,兩側植樹、種花草等配套工程,改善河道的生態環境;通過重建已損毀陂壩,恢復河道兩岸百姓生產、生活用水,助力武功山景區經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