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穎
(昌圖縣水利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昌圖 112500)
昌圖鎮位于昌圖縣境內,涉及東明村及太陽山村,區域土地總面積為3010.11 hm2,其中坡耕地913.64 hm2,占總面積的30.35%;有林地1305.61 hm2,占總面積的43.39%。
昌圖鎮為丘陵地貌與漫川漫崗過度地帶,全鎮地形地貌在昌圖縣具有明顯的代表性。項目區內水土流失導致土層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瘠薄、砂化、生態環境惡化。侵蝕溝大多屬于水線溝,洪水嚴重威脅溝道兩側耕地。項目區內以太陽山水庫和常泰寺為基礎的旅游業正在有序發展,但殘破的溝道現狀加劇了侵蝕溝的發展,制約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勢頭。
區域內現有侵蝕溝55 條,根據《東北黑土區侵蝕溝治理專項規劃(2016-2030)標準,大型侵蝕溝為面積大于1.4 hm2,中型侵蝕溝為面積0.3 hm2~1.4 hm2,小型侵蝕溝面積小于0.3 hm2。據此標準,區域內中型溝28 條,小型溝21 條。其中東明村14 條,中型溝1 條,小型溝13 條;太陽山村41 條,中型溝27 條,小型溝14 條。侵蝕溝總長19873.4 m,占地面積18.35 hm2,溝底平均比降在0.46%~13.36%之間,全部為發展溝。侵蝕溝岸坎陡峭,植被稀少。侵蝕溝岸坎多為土質,上游支毛溝溝底大多為土質,中游侵蝕溝溝底多為土質或含土細沙,下游侵蝕溝多為中沙或含礫石粗沙。根據現場調查發現,現有周邊地形及人為活動有利于侵蝕溝的發展,并且侵蝕溝發展迅速。
侵蝕溝坡面上游總體植被較好,大多為林地,在下游近侵蝕溝的部分為坡耕地。雨水依地形,隨道路,自上而下,在上游形成洪水,順溝道排下。因坡面起伏明顯,坡面匯水暢通,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功能性排水溝道。侵蝕溝邊坡來水不明顯。項目區內地形總體上游陡峭,下游平緩,表現出在侵蝕溝上,侵蝕溝上游主要以下切和擴張為主,下游主要以擴張為主。
昌圖鎮侵蝕溝大多屬于水線溝,形成原因是上游雨水沖刷。據此,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結合的治理方案,在侵蝕溝上游實現擋水、攔沙,減少流量,以防溝道再次發展;下游要防止溝道擴張。
3.1.1 溝道削坡整形措施
根據侵蝕溝所處位置及溝道的邊坡比,對一些侵蝕溝進行削坡整形,以維持坡面穩定的功效。本次設計削坡整形根據治理侵蝕溝措施的為直線削坡,削坡斷面設計根據區域內土壤物理特性及其邊坡穩定系數確定。
(1)直線削坡整形措施典型侵蝕溝
設計以QSG-10 號侵蝕溝為例說明,溝長109 m,上口平均寬5.13 m,下口平均寬2 m,平均深1.46 m。
(2)直線削坡溝道削坡斷面設計
QSG-10 號侵蝕溝,采用直線削坡進行治理,削坡角為35°,削坡的土方平實的鋪在溝底。削坡寬度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L為削坡的寬度,m;H為侵蝕溝的深度,m;β 為削坡角(35°)。L1為侵蝕溝溝道上口寬,m;L2為侵蝕溝溝道下口寬,m。
經過計算,QSG-10 號侵蝕溝削坡寬度為L為0.55 m。
QSG-10 號侵蝕溝采用削坡治理之后,上、下口寬分別為為6.22 m 和2.13 m,侵蝕溝深魏1.36 m,具體見圖1。

圖1 QSG-10 號削坡典型設計圖
3.1.2 溝頭防護
本次治理方案根據實際情況布設了兩種形式的石籠溝頭防護,一種布設在有明確的溝頭,匯水量大且溝頭下切嚴重的侵蝕溝溝頭;另一種為路邊排水溝或河道水流沖刷嚴重的初始位置,由于這兩種形式的溝道還需要滿足走水和行洪的需要,在侵蝕不嚴重的地段是不需要進行治理的,故將侵蝕初始位置作為溝頭進行綜合治理,防止溝岸擴張及溝底下切。這兩種石籠溝頭防護都是根據侵蝕溝溝頭處形狀鋪設石籠,區別主要在第一種需要修消力池。
(1)第一類石籠溝頭防護典型設計
選取的典型溝頭是QSG-43 號侵蝕溝,削坡整形后,溝頭段地面高差3.97 m,溝頭上口平均寬15.5 m,溝頭下口平均寬4.5 m,見圖2。

圖2 QSG-4 號溝頭石籠溝頭防護斷面圖
1)最大來水量
本區10 a 一遇年最大6 h 降雨量103.95 mm,K10%=1.75,K5%=2.16,CS=2.03(CS=3.5CV),CP=1.52。最大徑流量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Qm為最大徑流量,m3/s;F為匯水面積,0.33 km2;Cp為最大徑流量參數,1.52。
經計算,最大洪峰流量0.59 m3/s,設計斷面尺寸可以滿足最大洪峰流量的行洪需求。
2)消力池長度(L)計算
采用下式計算:

式中:L為消力池長度,m;H0為溢水口水深,0.5 m;H' 為跌差,3.97 m;
經計算,L=4.22 m,消力池長度為5 m。
(2)第二類石籠溝頭防護典型設計
選取的典型溝頭是QSG-28 號侵蝕溝,削坡整形后,溝頭段地面高差3.79 m,溝頭上口平均寬17.7 m,溝頭下口平均寬9.1 m,從溝頭開始向下游布設,共布設50 m 長,石籠一直延伸到溝邊雙側各0.5 m 處,進行壓頂處理,見圖3。

圖3 QSG-28 號石籠溝頭防護典型設計圖
本區10 a 一遇年最大6 h 降雨量103.95 mm,K10%=1.75,K5%=2.16,CS=2.03(CS=3.5CV),CP=1.52。最大徑流量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Qm為最大徑流量,m3/s;F為匯水面積,0.5 km2;Cp為最大徑流量參數,1.52。
經計算,最大洪峰流量0.77 m3/s,設計斷面尺寸可以滿足最大洪峰流量的行洪需求。
3.1.3 溝道灘岸防護措施
(1)石籠護坡護底
對于小斷面的侵蝕溝,如果溝底下切和溝岸擴張同時存在的,為保證侵蝕溝的排水斷面,采用石籠護坡護底進行治理。該方法既保留了原有溝道的過水斷面,保障排水暢通,又穩固了侵蝕溝。
典型設計選取QSG-22 號侵蝕溝,侵蝕溝長120 m,上口平均寬7.55 m,下口平均寬3.65 m,平均溝深2.38 m。對侵蝕溝邊坡進行削坡整形后布設石籠護坡護底。在措施起始位置為了保證布設的石籠護坡不起到阻水的作用,需要對溝道邊坡進行開挖,使布設石籠護坡的坡面與原溝坡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具體見圖4。

圖4 QSG-22 號石籠護坡護底設計圖
(2)石籠順壩及配套石籠護坦
1)設計內容
石籠順壩及配套石籠護坦措施主要布設在溝道凹岸處,部分溝道凹岸受水流持續沖刷,侵蝕嚴重,為了使溝道凹岸處不再繼續向外擴張,采用該措施治理。
2)斷面設計
石籠順壩采用的形式為0.8 m×0.8 m×20 m(底寬×高×平均布設長度)的石籠,將溝道凹岸處的土方開挖換填成設計尺寸的石籠,并使換填后的石籠與原溝道邊坡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平順連接,使水流順利通過。為防止末端有挑流現場沖刷對岸,在石籠末端的對岸沿原溝道岸坎修筑一段石籠順壩,該順壩與對岸順壩斷面保持一致,并將修筑長度計入該處石籠順壩的總長度。
配套石籠護坦措施尺寸為0.5 m×溝道底寬(高×底寬),長度與石籠順壩長度保持一致,每段平均布設長度20 m。將溝道凹岸處溝底開挖成設計尺寸,并換填成石籠,見圖5。

圖5 石籠順壩及配套石籠護坦平面圖
為了防止溝邊坍塌,在溝坡和溝底種植溝坡防護林和溝底防沖林[1]。
(1)造林圖式見圖6、圖7。

圖6 溝坡防蝕林造林圖示

圖7 溝底防沖林造林圖示
(2)樹種: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等條件決定種植灌木柳(柳條),3 a 生植株。
(3)造林技術措施。造林整地,整地方式為小穴整地,穴徑0.2 m,穴深0.3 m~0.4 m,隨整地隨造林;造林(種草)方法及季節,秋季造林,坑植插條造林。在溝底谷坊之間插柳,株距0.5 m,行距0.5 m,造林密度40000 株/hm2,插入地下0.3 m~0.4 m。
(4)補植:用大一年苗齡的同種樹苗進行補植,補植時間最好在秋季。
(5)溝坡防護林和溝底防沖林布設:項目區共布設12 條侵蝕溝營造溝坡防蝕林,造林面積2.63 hm2,苗木用量105200株。布設20 條侵蝕溝營造溝底防蝕林,防止溝邊坍塌,造林面積5.31 hm2,苗木用量212400 株。
在治理過程中,利用現有的砂石路和田間路,運送施工需要的油料、水泥、鋼筋、木材和苗木、種子等物資和物料,對標準低的路段可填砂石料提高標準。項目區結合現有道路的同時,整修作業路9.95 km。
(1)選線原則
1)根據作業路的使用性質、任務,合理利用地形地勢,選擇作業路線。
2)路線選擇要少占耕地,減少因征地而增加的成本。
3)作業路主要是連接原料場地和工地,合理利用流域內原有田間道路,對標準低的路段進行修整,提高標準。
(2)道路設計
路基要結合流域自然條件進行設計,合理地利用修建截流溝、挖排水溝未利用修筑路基,充分利用現有道路,少占耕地。路基填土最小高度根據實際水文、地質情況而定,不受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影。路基軟弱段應鋪設塊石、碎石基礎。施工季節以夏、秋季為主,路面材料可就地取材。
道路最大縱坡不超6%,相應坡長不超過500 m;路面寬度為3 m。路面設置2%的雙向橫坡,不設置排水溝見圖8。

圖8 作業路剖面示意圖
本文在分析昌圖鎮侵蝕溝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治理方案,隨著治理措施的有序實施,坡耕地土壤侵蝕被有效控制,基本農田得到有效保護,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并且工程措施結合林草措施治理侵蝕溝水土流失,使土壤養份及土體結構得以保蓄和逐年改善,區域內的生態平衡機制重新轉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