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鵬程 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國際經驗表明,稅優政策對促進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有積極意義,能夠將潛在的購買力轉化為現實的消費需求。2016年開始,我國試點實施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要“用足用好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研究擴大保險產品范圍”。本文對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制度設計和實施效果進行分析,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提出政策完善建議。
2015 年 5 月 6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對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給予個人所得稅優惠(以下簡稱“稅優健康險”)進行試點,運用更多資源更好地保障民生。2016年1月正式啟動稅優健康險試點工作,并從2017 年7月1 日起將政策推廣至全國,這是讓人民享有更多“獲得感”的重要創舉。
1.稅優健康險額度
2019年1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正式實施,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個人購買稅優健康險產品,允許在當年(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稅前扣除,扣除限額為2400 元/年(200 元/月),即購買稅優健康險后每月納稅起征點提高到了5200元。
2.專屬健康險產品設計
原保監會、銀保監會先后公布七批共31家獲得開展稅優健康險業務資質的保險公司名單,要求開展業務的公司需開發滿足相關條件的專屬條款。一是采取“醫療險+個人萬能賬戶”方式,產品既具有保障功能,又同時設立有最低保證收益的萬能險賬戶。二是可帶病投保,保證續保。規定保險公司不得因被保險人的既往病史而拒保,且保證續保。三是保障全面,突破醫保目錄。無既往癥人群保險金額不得低于20萬元人民幣,終身累計賠償限額不得低于80萬元(有既往癥人群每年不低于4萬元,累計不低于15萬元)。保險責任包括住院醫療費用保險金、住院前7 天及出院后30 天的門診費用保險金、特定門診治療費用保險金、慢性病門診治療費用保險金。四是實行差額返還,保本微利。遵循保障為主、合理定價、保本微利的原則,要求簡單賠付率低于80%部分需返還至所有被保險人的個人賬戶。
作為首個國家稅收政策支持的個人商業保險產品,稅優健康險意義重大。
1.稅優健康險政策體現國家對保險業高度重視
國家給予個人購買商業保險稅收優惠,這在保險業是第一次。通過稅優杠桿,有利于將潛在的購買力轉換為現實的消費需求,可以認為是國家將一定的財政收入進行讓渡。稅優政策主要通過避稅效應和示范效應來激勵商業健康保險需求,避稅效應是指通過給予被保險人稅收優惠來吸引其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示范效應是指通過政府的政策背書、社會宣傳和優惠補貼來提升消費者對商業健康保險的了解,進而提高對商業健康保險的消費需求。
2.稅優健康險產品創新推出“保證續保”和平臺管理方式
稅優健康險是行業最早提出“保證續保”概念的產品,實現了產品重大創新。同時,原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組織開發了全行業統一的商業健康保險信息平臺,該平臺可以支持稅優健康險的客戶驗證、保單轉移、客戶信息查詢和交易核對等功能;支持稅務部門對保單的真實性進行檢驗,可以為投保人提供保單信息及賬戶信息查詢服務等;客戶可通過平臺轉換保險公司,新承保的保險公司不設置猶豫期,但允許對該保單進行核保。

?表1 不同收入對應的稅率及購買稅優健康險的稅優額度
3.稅優健康險政策進一步凸顯“保險姓保”
商業健康保險總體來講還是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短板,盡快補上這一短板,既是深化醫改和完善醫保體系的要求,也是行業更好體現“保險姓保”的必須之舉。稅優健康險政策的出臺,一是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更多的民眾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增強個人的健康保障意識,減輕基本醫保的壓力;二是進一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減輕參保群眾的個人醫療負擔;三是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進一步發揮商業健康保險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的作用。
1.實施效果
稅優健康險從2016年1月實施以來,截至2020年12月底,累計銷售保單511460件,累計保費21.75億元。稅優健康險保費規模與當初的預測相去甚遠,可謂“叫好不叫座”。
從承保人數和保費來看,其中,2020 年有效保單364455件,實收保費5.4億元(年化保費5.7 億元),占行業健康保險保費比例低于0.1%。

從開展該業務的公司來看,31 家獲得資質的保險公司中,共有26家公司實際開展業務。其中保單件數排名前十的保險公司分別是: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人保健康、東吳人壽、太平人壽、建信人壽、陽光人壽、泰康養老、人保壽險和平安人壽。
從地區來看,31 個省份都開展了稅優健康險業務,江蘇、上海、河北、河南、四川、山東、廣東、湖北、北京、浙江保費位居前十位。
從產品形態來看,保險公司共開發稅優健康險產品47款,其中保障程度高的隸屬示范條款A的產品32種,累計生效保單471801件;隸屬示范條款B 的產品15 種,累計生效保單39659件。
從保險公司披露的部分賠付案例看,投保稅優健康險客戶出險后,個人自付比例一般從40%左右下降到2%~5%,較大程度地減輕了客戶醫療費用負擔。
從繳費方式來看,年繳保費的保單件數382346 件,占比75%;月繳保費的保單件數129111件,占比25%。
從銷售渠道看,保險公司通過“團險直銷”獲得的保單件數占比83%,綜合開拓、其他相互代理、互聯網渠道等銷售方式較少。
從個稅征收方式看,代扣代繳(適合工薪階層)占絕大多數,占比94%,自行申報(適合自由職業者)占比6%。
2.存在問題
一是優惠額度不夠,撬動力度不足。不同群體享受的稅優額度與個人所得稅的稅率關聯。稅率在3%這一檔的納稅群體,每年最高稅優健康險保費額度僅72元,稅率在45%這一檔的納稅群體,這一額度為1080元。根據我國個人收入總體情況,稅率10%及以下的人群占納稅人群的比例超過80%,絕大多數人稅優額度在72元/年和240元/年這兩檔。
二是業務流程繁瑣,影響客戶體驗。稅優健康險一般由所在單位代扣代繳。投保環節多,抵稅操作復雜,企業配合支持程度不高。個人投保需要面臨一系列環節(辦理社保證明、個人所得稅繳納證明、健康證明、個稅申報證明等)。
三是稅優產品單一,多元化不強。示范產品單一,難以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稅優健康險包括醫療保險和個人賬戶積累兩項責任,投保人必須一起購買,風險保險以外的部分資金放入萬能險賬戶,且規定僅可用于退休后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和個人自付醫療費用支出,資金應用靈活性不高。
四是重視被保險人利益,對公司激勵有待提升。存在“不想賣”和“不敢賣”的現象。“不想賣”是因為經營該業務無利可圖(制度要求賠付率低于80%部分需返還客戶,而虧損風險則由保險公司全額承擔)。“不敢賣”是客戶可以帶病投保,面對客戶的逆選擇,保險公司無風險對沖機制,處于束手無策的狀態。對于以風險承保為己任的保險公司而言,如果連自己的風險都控制不了,又如何為社會提供風險保障。因此,大多數保險公司均未在市場上積極宣傳該產品。
從稅優方法來看,海外發達市場一般采取稅前列支法、稅額減免法和保費補助法。對于個人購買商業健康保險,主要采取稅前列支的方式(目前OECD14 個實行稅優健康險政策的國家中,有11 個采取此方法)。稅額減免法是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保費補貼法,按保費支出的一定比例給予個人補貼,體現了政府刺激商業健康保險消費、擴大人群覆蓋面的政策導向。保費補助法是美國等國家針對中低收入群體,對商業健康保險保費超過個人收入一定比例的部分給予優惠,體現了政府保障民眾基本利益、減少相關人群保費負擔的政策導向。
從稅優額度來看,普遍設置了稅前扣減額度或保費折扣比例。比如,愛爾蘭商業健康保險的保費不超過1000歐元的部分,可享受相當于保費20%的稅優待遇。合適的比例和限額水平,將鼓勵有較強保險需求和一定購買力的中等收入人群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同時限制高收入人群的優惠額度,在擴大商業健康保險覆蓋面、改善分配效應和控制稅優總量等政策目標之間取得平衡。又如,澳大利亞、奧地利等國家通過稅優政策的改革,逐步減少和取消對高收入人群的保費補貼。總體看,各發達國家健康險稅優幅度占納稅人工資收入的比例一般為3%~7%,中間水平為8%~10%。
從征管方法來看,對于實行稅額減免法的澳大利亞,納稅人可通過兩種方式申請:一是在購買時主動聲明本年預計收入,保險公司將根據客戶收入計算保費優惠額度,從保費中扣除,并定期向政府申領相應的保費補貼。如納稅人在購買時預測收入與實際水平有較大差異,相關的稅額差額可在年末調整。二是在年末,納稅人根據保險公司提供的保費證明申請退稅。澳大利亞稅務稽查采用重點審計的方法,每年以1%~2%的比例進行抽查,再從中選擇人群進行重點審計。
從稅優產品來看,OECD 國家一般對稅優健康險產品無特別約定,除了澳大利亞為防止富人利用較高的免賠額保單來規避繳納懲罰稅,規定了保險的最低免賠額(個人醫療保險免賠額每年不超過750 澳元,家庭每年不超過1500 澳元)。整體來看,發達國家稅優健康險產品在以下幾個方面區別于我國:一是市場上銷售的健康險產品均納入稅優產品范圍,而我國除了根據示范條款開發的47個稅優健康險條款,其他均不納入稅優范圍,且針對保險公司還提出準入門檻;二是一般都是消費型健康保險險種,不像我國設計為“醫療險+個人萬能賬戶”的形式;三是稅優健康險險種除了醫療保險,有些還擴展至護理保險、重大疾病保險等;四是將稅優健康險擴展到家庭成員。
2020年1月23日,銀保監會等13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出“用足用好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適時擴大相關保險產品范圍”。2020年3月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再次強調,要“用足用好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研究擴大保險產品范圍”。這要求稅優健康險政策需要加快完善步伐,進一步擴大產品范圍,發揮制度更大價值。
一是擴大產品范圍。相對于沒有稅優支持的百萬醫療險類產品每年上千萬保單、數百億元保費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健康險不僅需要稅優,更需要能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的產品。因此,建議抓住政策支持促進長期醫療保險的發展時機,將稅優健康險產品設計權交給市場,由保險公司開發多種類型的長期醫療保險產品,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醫療保障需求,同時將這些長期醫療保險產品也納入稅優健康險范疇。建議新入圍的長期醫療保險產品除了保證續保,其他方面可以參照國際經驗,如取消帶病投保、萬能賬戶捆綁、差額返還等條件。對于目前的萬能賬戶余額,允許投保人在退休前利用余額購買商業健康保險,支付個人自付醫療費用,以鼓勵中青年群體參保。

?表2 我國稅優健康險產品與發達國家的比較
二是擴大產品類型。在美國等國家,護理保險等商業健康保險也納入稅優范圍,鑒于我國老齡化社會加劇的趨勢,應研究將稅優范圍放寬到護理保險產品等領域。另外,根據《2017中國職工福利保障指數大中城市報告》,我國職工最重視的保險產品排名首位的是重大疾病保險,職工自行購買重大疾病保險的比例為44.4%。因此,可研究在稅優健康險中增加重大疾病保險產品。
部分實行稅優政策的發達國家,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稅前列支限額與人均工資收入的比例一般為10%左右。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9 年,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90501 元,稅優健康險的減免額度以每年9000元左右為宜。同時,建議借鑒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經驗,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增長和醫療費用上漲情況,每年(或每兩年)動態調整一次稅優健康險額度。從表面看,稅優減免額提高會減少國家財政收入。但實際上,隨著商業健康保險規模的不斷擴大并逐步成為基本醫保的有效補充和替代,稅優政策將通過標桿效應,緩解國家財政壓力。
政府需要盡快完善投保程序以及退稅程序,加快各部門內部的整合和部門之間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制定便捷的投保流程和完備的退稅機制,提升投保體驗。一是實現個人所得稅管理系統與具有個人稅優健康險經營資質的保險公司平臺的對接,實現通過互聯網自行完成稅優健康險的投保、抵扣相應的所得稅、續保等服務。二是打通稅優健康險與國家稅務系統的對接,可將購買稅優健康險的支出列入個人所得稅專項費用扣除項目。

?表3 部分發達國家稅優健康險支出政策
我國是財政收入以間接稅為主的國家,納稅人的數量比例小,以工薪階層為主。根據國家統計局、國民財經研究中心和《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6》中公布的數據估算,我國按工資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群約為2800萬人。隨著個稅征收點提高,稅優政策覆蓋的人群進一步縮減。稅優健康險政策僅提供給納稅人本人,不能提供到家人,制度覆蓋人群較小。在國外,個人所得稅以家庭為單位繳納,為家庭成員購買健康險也可享受稅優政策。建議時機成熟時,實施以家庭為單位的稅優健康險政策,允許投保人為子女、配偶、父母等直系親屬投保,擴大投保范圍。
《2019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累計結存8426億元,職工醫保政策范圍內實際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為75.6%;居民醫保實際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為59.7%。一方面,基本醫保的個人自付醫療費用,特別是大額醫療費用的負擔還比較重;另一方面,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結存余額較高,因此,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支持個人賬戶余額購買商業健康保險。據不完全統計,浙江省(11 地市)、山東省(16 地市)、福建省(9 地市)、云南省(16地市)、上海市、重慶市,以及江蘇蘇州、揚州、南通、常州、無錫,廣東深圳、中山、惠州,遼寧沈陽、大連、撫順、遼陽、盤錦、本溪,安徽合肥,湖南長沙,廣西南寧,陜西延安等13個省份70多個地市相繼出臺文件,通過甄選商業保險機構、精選健康保險產品、鼓勵職工使用醫保個賬余額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的創新實踐,以少量保費撬動大額保障。此舉能在社會成員之間實現風險共濟,放大基金的保障效能,提高醫療補償水平。同時,通過允許為直系親屬投保,緩解資金沉淀問題,發揮醫保個人賬戶的家庭共濟功能,進一步擴大風險共濟池。此外,深圳、佛山、蘇州、連云港等地,在開展城市普惠型補充醫保時,也支持通過醫保個賬余額購買。通過政府指導支持,有利于加深廣大參保群眾對商業保險的認知,提高保障意識,擴大參保面,不僅大幅降低銷售成本,提高保障效率,也有利于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因此,考慮到職工醫保個賬余額已經稅前列支,可激活此存量資金,作為撬動購買健康險產品的又一資金來源,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在相關制度、文件中對職工個賬余額購買商業保險形成突破,影響了更大層面的推廣,建議予以研究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