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清 陳運崇 張國如 王婧婧 王繼宏 溫樹正 潘富文*
1.三亞中心醫院骨科,海南 三亞 572000 2.三亞中心醫院脊柱與關節科,海南 三亞 572000 3.三亞中心醫院檢驗科,海南 三亞 572000 4.內蒙古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手足外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骨質疏松癥是臨床最常見的骨骼疾病之一,特征是骨量降低和骨小梁微觀結構的退變,導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發生率明顯升高[1]。與絕經相關的骨質疏松癥通常被稱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P),因為受其影響的女性主要為絕經后女性[2]。骨骼通過骨骼重塑進行連續更新,在此期間舊的骨組織被吸收,新骨形成,隨后形成骨骼[3]。當吸收和形成之間的平衡被破壞時,就會發生骨丟失;骨吸收與骨形成之間的平衡可以通過骨轉換標志間接評估[4]。最近,Love等[5]發現軸突導向因子 4D同型二聚體(SM4D)與αVβ3整聯蛋白異二聚體之間有很強的相似性,后者是骨吸收破骨細胞中表達最豐富的整聯蛋白受體。Negishi-Koga等[6]的研究表明,與野生型動物相比,缺少SM4D小鼠的骨量、骨小梁厚度和骨強度更高;在切除卵巢的小鼠中,用抗SM4D抗體治療可促進骨形成,而不會影響骨吸收。SM4D主要在神經系統、血小板和卵巢中表達,并可能在神經突增生、神經元遷移和刺激血管生成中發揮重要作用[7];SM4D也參與小鼠卵巢的卵泡成熟[8]。目前關于絕經后婦女血清SM4D水平與骨質疏松癥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有限,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POP患者血清SM4D水平與腰椎和股骨頸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與骨轉換標志物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共納入257例POP患者和90名健康的絕經后女性(對照組)。對于POP患者,納入標準為:①絕經已經超過12個月;②POP患者的平均BMD至少比正常成年人低2.5個標準差。排除標準:患有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先天性骨畸形、脊髓灰質炎、嚴重的肝臟或腎臟疾病,患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減退、膠原蛋白疾病、糖尿病,患骨癌、骨軟化病以及其他相關的骨關節疾病;在一年內接受過影響骨骼代謝藥物的治療,包括鈣劑、降鈣素、維生素D、雌激素、雙膦酸鹽和雷洛昔芬;或先前接受過放射療法的治療。90名對照組女性在三亞中心醫院進行了體格檢查,均被排除患有骨質疏松癥和其他可能影響骨代謝的相關疾病。該研究獲得了三亞中心醫院機構審查委員會的批準(202001012)。每位受試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1骨密度檢測:BMD是評估骨量的金標準,可用于評估骨量丟失的嚴重程度。在本研究中,腰椎(L1~4)和左側股骨頸(FN)的BMD通過雙能X線骨密度儀(DEXA) (Norland XR-46 Excell plus,USA)測量。骨質疏松癥定義為T值<-2.5;批內和批間變異系數(CV)分別為<1.4 %和<2.6 %。
1.2.2血清指標檢測:血清SM4D、骨堿性磷酸酶(BAP)、骨鈣素(BG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的水平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R&D,USA)進行測定。批內CV分別為3.6 %~4.4 %,3.7 %~4.3 %,3.3 %~4.8 %和4.0 %~5.1 %,批間CV<6 %。使用自動Roche電化學發光系統測量I型血清交聯的N-端肽(NTX)、25-羥基維生素D(25(OH)D)和骨鈣素的N-mid片段水平(N-MID-OT)。批內CV分別為3.4 %~4.2 %,3.7 %~4.5 %,4.2 %~5.5 %和3.8 %~5.3 %,批間CV<6 %。
使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19.0分析所有統計數據。數據使用均數±標準差(SD)表示。組間的差異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評估。使用Spearman相關系數進行相關分析。在校正其他因素后,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以確定每個獨立變量的影響。P<0.05被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人群的一般臨床特征如表1所示。POP患者的年齡、絕經年齡、體重、身高和體質量指數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POP組血清SM4D、TRACP-5b和NTX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POP組血清BGP和BA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POP患者血清25(OH)D和N-MID-OT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表1 研究人群的特征和生化檢測結果Table 1 Characteristic and biochemical data of study population
血清SM4D水平與血清TRACP-5b和NTX水平呈正相關,與腰椎和股骨頸骨密度、BAP、骨鈣素水平呈負相關。血清SM4D水平與年齡、體質量指數、25(OH)D、N-MID相比,未發現顯著相關性。見表2。

表2 POP患者血清SM4D與年齡、BMI、BMD和骨轉換指標的相關性Table 2 Correlations of serum SM4D with age,BMI,BMD,and bone turnover markers in POP patients
多元回歸分析如表3所示。因變量為血清SM4D水平,自變量為年齡、BMI、腰椎和股骨頸骨密度、血清BAP、BGP、TRACP-5b、NTX、25(OH)D和N-MID-OT水平。結果表明,腰椎及股骨頸骨密度、血清骨鈣素水平是POP患者血清SM4D水平的獨立預測因子。

表3 POP患者的多元回歸結果Table 3 Resul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in POP patients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POP組患者的血清SM4D水平顯著升高、血清BAP和BGP水平顯著降低、血清TRACP-5b和NTX水平顯著升高。血清SM4D水平與血清TRACP-5b和NTX水平呈正相關,與BMD、血清BAP和BGP水平呈負相關,與年齡、BMI、血清25(OH) D和N-MID-OT水平之間無顯著相關性。這些結果為調節絕經后婦女因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骨折等問題及骨形成與骨吸收之間的平衡機制提供了新依據。本研究觀察到的結果證實并擴展了先前研究報告的結果。
Dacquin等[9]已發表的體外數據顯示,缺乏SM4D的原代破骨細胞出現鋪展、粘附、遷移和吸收的損傷。在體內,由于破骨細胞的骨吸收不良,性成熟雌性小鼠中的SM4D缺失導致高骨量表型。在卵巢切除的SM4D-/-小鼠中,骨吸收表型被廢除,提供了高骨量表型取決于卵巢功能的證據[10]。Negishi-Koga等[9]的研究結果表明,SM4D特異性抗體治療可顯著預防POP小鼠模型的骨丟失。綜上所述,這些研究結果表明,SM4D可能在破骨細胞功能中有重要作用,因此SM4D可能逐漸成為發現和開發骨合成代謝藥物的新治療靶標。
目前關于血清SM4D水平與BMD之間關系的臨床研究有限。本研究中血清檢測結果證實了SM4D和BMD之間呈負相關。BAP介導成骨細胞增殖,而BGP參與骨礦化率的維持[10-11]。兩者均與本研究中POP患者的血清SM4D水平呈負相關。TRACP-5b和NTX決定骨吸收[12]。因此,在本次臨床研究中,兩者均與POP患者的血清SM4D水平呈正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的血清SM4D水平和骨密度及骨代謝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可能與SM4D對破骨細胞的影響有關,由于SM4D生成增加表明破骨細胞的活性增加,導致骨代謝加速,因此出現骨代謝指標均升高,最終導致骨密度降低,骨量流失。
盡管這是一項關于POP患者血清SM4D水平與BMD相關性的臨床研究,但該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該結果應通過大規模研究進一步證實,因為只有一項已發表的研究表明SM4D在骨質疏松小鼠模型中可作為有效的骨形成抑制劑[6];其次,血清SM4D水平與骨質疏松性骨組織中局部因素之間的關聯尚待闡明;第三,需要進行機制研究,而不是使用抗SM4D抗體促進去卵巢小鼠的骨形成。需要進行與抗羅莫單抗單克隆抗體相似的臨床研究,該研究可提高絕經后婦女的骨密度和骨形成,并減少骨吸收[13-14]。
總之,本研究結果表明SM4D可能與POP的發病機制有關,并且在骨骼形成和吸收中起著關鍵作用。SM4D可能是治療POP的新型治療靶標。血清SM4D水平可作為POP的預測指標,并用于監測抗骨質疏松癥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