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林日 ●本報特約記者 任重
“周二,美國主要情報機構發布報告稱,目前美國的最大威脅是中國致力于成為‘全球大國;僅僅一天后,拜登政府的‘氣候沙皇約翰·克里就登上了飛往中國的飛機。這就是當今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互動的日常戲碼”——與發表該評論的美國GZERO網站一樣,全球大小媒體這兩天都把目光投向了正在上海訪問的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輿論普遍認為,氣候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存在合作和共同領導空間的關鍵領域”;媒體的另一個共識是:克里此訪中國,其作為拜登上任以來最高級別訪華官員的身份,比之總統氣候特使的身份,更引人關注。正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所說:“克里的上海之行考驗著美中兩國是否能夠既有分歧又有合作。”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中美安克雷奇對話的影響,自14日深夜抵達上海后,克里及其團隊的行程就非常低調而神秘。據媒體報道,15日中美官員在克里下榻的賓館進行了一整天閉門會談,截至本報昨夜發稿時,關于會談內容尚未有官方發布。
媒體蹲守一天未見人影
據美聯社15日報道,美國駐上海領事館14日稱,在克里結束對華訪問前往韓國首爾之前,“沒有安排任何媒體活動的計劃”。領館官員還透露,克里15日將與他的中國同行在上海一家酒店見面,并進行一整天的閉門談判。
15日,臺灣“中央社”記者從上海發回報道稱,克里下榻的東郊賓館附近戒備森嚴,有多輛公安和武警車輛守衛。上午11時,一名手提紅色提袋的外籍男子從一輛掛著領事車牌的轎車走下,車牌號開頭為224,是美國領館的代號。現場記者詢問男子雙方會面的狀況,但并未得到回答。據了解,基于防疫原因,克里在上海這幾天恐怕都不會離開東郊賓館。
東郊賓館官網顯示,直到本月17日的所有房間都已訂滿,18日的房源則恢復正常。
關于克里訪華期間是否會與中方高層官員會晤,美國國務院一位不具名發言人15日對“中央社”記者表示,確實有此計劃,但并未透露名單。這位發言人僅表示,克里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一直保持聯系,預期兩人對話將會持續。“中央社”稱,克里此行除了與解振華會談,據傳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也有可能與他會面,但相關安排尚未完全確定。
另據法新社15日報道,克里當天在上海與解振華進行了會晤。他們討論了環境挑戰以及即將于年底在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等事宜。中美雙方都表示,環境挑戰是兩國最優先考慮的領域。
氣候話題是個精心選擇
“上月兩國政府高官在阿拉斯加首次會面時唇槍舌劍后,這次訪問被認為是擱置高度緊張的政治局勢、專注于潛在氣候領域合作的一次機會”,法新社15日評論稱,盡管北京和華盛頓在香港和新疆問題上發生了沖突,但氣候問題被視為一項共同利益,可以減少雙方的敵意。“拜登已經把粉碎特朗普的氣候懷疑政策作為首要任務,而中國也設定了大膽的減排承諾”。報道稱,沒有美國和中國的參與,全球氣候變化解決方案不太可能實現,因為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加起來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近一半。
2020年11月23日,拜登勝選后迅速提名克里為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這是美國首次設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一職。而“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同樣是一個新職務。今年2月25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布,經中央批準,解振華擔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
雖然是新官職,但克里和解振華都是氣候變化領域的“老將”,兩人的合作曾留下一段佳話。據“明德新聞”報道,2015年12月11日,世界氣候大會在《巴黎協定》達成的最后時刻,有一個小國突然反悔,大會議程一度停滯,因為195個國家只要有一個不同意,協議就不能通過。時任大會秘書處秘書長和美國國務卿的克里等人緊急找到解振華商量“這事怎么辦”,最后果然由解振華搞定。《紐約時報》15日也特別強調了“解振華和克里在前幾輪氣候談判中見過面,自擔任新角色以來一直保持聯系。上個月,他們還一起出席了被稱為‘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的虛擬會議”。
事實上,中美氣候合作也令世界期待。英國《衛報》15日稱,去年9月,中國承諾在2030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令世界震驚。氣候專家對這一長期目標表示贊賞又懷疑。為實現這一目標,未來10年,中國需要關閉近600家燃煤電廠。不過英國氣候數據提供商相關負責人樂觀表示,中國從煤炭向清潔能源的轉變,可能會創造出與傳統煤炭行業失去的一樣多的就業機會。芬蘭能源和清潔空氣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米利維爾塔15日對法新社說:“在氣候問題上,中美了解彼此的期望和雄心,并將就如何推動國際氣候談判向前邁進達成一致,這將是重要的第一步。”
CNN稱,就克里而言,他已經認識到自己在日益緊張的美中關系中扮演的角色。他本周對CNN說:“是的,我們在一些關鍵問題上與中國存在很大分歧。但氣候問題必須是獨立的,否則你將傷害自己的人民。”
克里訪華帶著多少試探
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包承柯14日對“中央社”說,在各種防疫措施限制的背景下,美國仍最終促成克里訪華,“顯見美國對這次出訪的重視”。媒體認為,拜登希望恢復美國在全球環境議題上的領導地位,因此急需中國的支持。卡塔爾半島電視臺15日稱,拜登已經把氣候問題作為首要任務,他希望下周的全球氣候變化虛擬峰會能夠取得一些成績,還希望在氣候上的努力能夠產生深遠影響,使美國經濟“變綠”,并將氣候確定為美中合作的為數不多的領域之一。
“美國希望中國露面”,GZERO網站14日發表評論稱,克里此行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希望能促成中國領導人下周出席其老板主持的氣候峰會。其次,克里希望中國人在如何滿足其排放目標方面提供更多的細節。而中國想要什么?文章稱,中國的主要目的是與美國在氣候目標上達成一致,包括如何向擔心放棄廉價化石燃料導致高昂代價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財政援助。同時中國還希望弄清楚一件事,即美國是將北京視為“伙伴還是下屬”,北京已經表明,在包括氣候在內的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上,與華盛頓的合作都要建立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
事實上,由于近期美國不斷挑釁中國,美國媒體在預測克里訪華的結果時,多顯得信心不足。《紐約時報》15日先是發表文章稱,“如果習近平參與美國的外交倡議,將是一個重要信號,表明中國愿意與美國合作,盡管由于美國新政府與盟友協調采取的制裁和其他措施導致中美之間緊張升級”。當15日晚些時候,中國外交部宣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4月16日在北京出席中法德領導人氣候視頻峰會后,《紐約時報》稱,盡管習近平尚未接受拜登邀請,但他將在周五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參加“類似的會議”——“這明確提醒我們,中國不再將美國視為其國際優先的中心”。
美中關系的“兩極性質”
華盛頓智庫威爾遜中心中國環境論壇主任吳嵐認為,克里對中國的訪問是美中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高層互動在暫停了4年后的一次“重啟”,但兩國并不會一夜之間回到奧巴馬時期那種在氣候問題上的深度合作。
克里赴中國大陸的同一天,美國非官方代表團訪問臺灣,成為島內媒體熱議的話題。包承柯14日對臺媒說,近期有4項國際外交動態值得注意,日本首相菅義偉即將訪美;美俄總統通話;克里訪問上海;美國非官方代表團訪臺。相關動態顯示拜登的東亞政策具有“平衡感、系統性”,這和特朗普時代“情緒性”的政策風格不同。
CNN15日評論稱,隨著華盛頓特使分別訪問臺北和上海,當前美中關系的“兩極性質”得到了充分展示。但至少可以看出,中美關系在特朗普任期內大幅下滑后,北京和華盛頓都非常希望在拜登時期看到美中雙邊關系恢復到相對正常的狀態。
在15日商務部舉行的例行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高峰介紹,一季度中美貿易高速增長,其中我國對美出口同比增長62.7%,自美進口增長57.9%,能源、農產品、汽車及零件等進口都快速增長。高峰分析認為:這背后雖然有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基數較低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中美兩國經濟都在較快恢復,雙方經濟結構、貿易結構高度互補,合作潛力巨大。“中方始終認為,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林日 ●本報特約記者 任重
“周二,美國主要情報機構發布報告稱,目前美國的最大威脅是中國致力于成為‘全球大國;僅僅一天后,拜登政府的‘氣候沙皇約翰·克里就登上了飛往中國的飛機。這就是當今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互動的日常戲碼”——與發表該評論的美國GZERO網站一樣,全球大小媒體這兩天都把目光投向了正在上海訪問的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輿論普遍認為,氣候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存在合作和共同領導空間的關鍵領域”;媒體的另一個共識是:克里此訪中國,其作為拜登上任以來最高級別訪華官員的身份,比之總統氣候特使的身份,更引人關注。正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所說:“克里的上海之行考驗著美中兩國是否能夠既有分歧又有合作。”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中美安克雷奇對話的影響,自14日深夜抵達上海后,克里及其團隊的行程就非常低調而神秘。據媒體報道,15日中美官員在克里下榻的賓館進行了一整天閉門會談,截至本報昨夜發稿時,關于會談內容尚未有官方發布。
媒體蹲守一天未見人影
據美聯社15日報道,美國駐上海領事館14日稱,在克里結束對華訪問前往韓國首爾之前,“沒有安排任何媒體活動的計劃”。領館官員還透露,克里15日將與他的中國同行在上海一家酒店見面,并進行一整天的閉門談判。
15日,臺灣“中央社”記者從上海發回報道稱,克里下榻的東郊賓館附近戒備森嚴,有多輛公安和武警車輛守衛。上午11時,一名手提紅色提袋的外籍男子從一輛掛著領事車牌的轎車走下,車牌號開頭為224,是美國領館的代號。現場記者詢問男子雙方會面的狀況,但并未得到回答。據了解,基于防疫原因,克里在上海這幾天恐怕都不會離開東郊賓館。
東郊賓館官網顯示,直到本月17日的所有房間都已訂滿,18日的房源則恢復正常。
關于克里訪華期間是否會與中方高層官員會晤,美國國務院一位不具名發言人15日對“中央社”記者表示,確實有此計劃,但并未透露名單。這位發言人僅表示,克里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一直保持聯系,預期兩人對話將會持續。“中央社”稱,克里此行除了與解振華會談,據傳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也有可能與他會面,但相關安排尚未完全確定。
另據法新社15日報道,克里當天在上海與解振華進行了會晤。他們討論了環境挑戰以及即將于年底在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等事宜。中美雙方都表示,環境挑戰是兩國最優先考慮的領域。
氣候話題是個精心選擇
“上月兩國政府高官在阿拉斯加首次會面時唇槍舌劍后,這次訪問被認為是擱置高度緊張的政治局勢、專注于潛在氣候領域合作的一次機會”,法新社15日評論稱,盡管北京和華盛頓在香港和新疆問題上發生了沖突,但氣候問題被視為一項共同利益,可以減少雙方的敵意。“拜登已經把粉碎特朗普的氣候懷疑政策作為首要任務,而中國也設定了大膽的減排承諾”。報道稱,沒有美國和中國的參與,全球氣候變化解決方案不太可能實現,因為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加起來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近一半。
2020年11月23日,拜登勝選后迅速提名克里為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這是美國首次設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一職。而“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同樣是一個新職務。今年2月25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布,經中央批準,解振華擔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
雖然是新官職,但克里和解振華都是氣候變化領域的“老將”,兩人的合作曾留下一段佳話。據“明德新聞”報道,2015年12月11日,世界氣候大會在《巴黎協定》達成的最后時刻,有一個小國突然反悔,大會議程一度停滯,因為195個國家只要有一個不同意,協議就不能通過。時任大會秘書處秘書長和美國國務卿的克里等人緊急找到解振華商量“這事怎么辦”,最后果然由解振華搞定。《紐約時報》15日也特別強調了“解振華和克里在前幾輪氣候談判中見過面,自擔任新角色以來一直保持聯系。上個月,他們還一起出席了被稱為‘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的虛擬會議”。
事實上,中美氣候合作也令世界期待。英國《衛報》15日稱,去年9月,中國承諾在2030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令世界震驚。氣候專家對這一長期目標表示贊賞又懷疑。為實現這一目標,未來10年,中國需要關閉近600家燃煤電廠。不過英國氣候數據提供商相關負責人樂觀表示,中國從煤炭向清潔能源的轉變,可能會創造出與傳統煤炭行業失去的一樣多的就業機會。芬蘭能源和清潔空氣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米利維爾塔15日對法新社說:“在氣候問題上,中美了解彼此的期望和雄心,并將就如何推動國際氣候談判向前邁進達成一致,這將是重要的第一步。”
CNN稱,就克里而言,他已經認識到自己在日益緊張的美中關系中扮演的角色。他本周對CNN說:“是的,我們在一些關鍵問題上與中國存在很大分歧。但氣候問題必須是獨立的,否則你將傷害自己的人民。”
克里訪華帶著多少試探
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包承柯14日對“中央社”說,在各種防疫措施限制的背景下,美國仍最終促成克里訪華,“顯見美國對這次出訪的重視”。媒體認為,拜登希望恢復美國在全球環境議題上的領導地位,因此急需中國的支持。卡塔爾半島電視臺15日稱,拜登已經把氣候問題作為首要任務,他希望下周的全球氣候變化虛擬峰會能夠取得一些成績,還希望在氣候上的努力能夠產生深遠影響,使美國經濟“變綠”,并將氣候確定為美中合作的為數不多的領域之一。
“美國希望中國露面”,GZERO網站14日發表評論稱,克里此行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希望能促成中國領導人下周出席其老板主持的氣候峰會。其次,克里希望中國人在如何滿足其排放目標方面提供更多的細節。而中國想要什么?文章稱,中國的主要目的是與美國在氣候目標上達成一致,包括如何向擔心放棄廉價化石燃料導致高昂代價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財政援助。同時中國還希望弄清楚一件事,即美國是將北京視為“伙伴還是下屬”,北京已經表明,在包括氣候在內的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上,與華盛頓的合作都要建立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
事實上,由于近期美國不斷挑釁中國,美國媒體在預測克里訪華的結果時,多顯得信心不足。《紐約時報》15日先是發表文章稱,“如果習近平參與美國的外交倡議,將是一個重要信號,表明中國愿意與美國合作,盡管由于美國新政府與盟友協調采取的制裁和其他措施導致中美之間緊張升級”。當15日晚些時候,中國外交部宣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4月16日在北京出席中法德領導人氣候視頻峰會后,《紐約時報》稱,盡管習近平尚未接受拜登邀請,但他將在周五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參加“類似的會議”——“這明確提醒我們,中國不再將美國視為其國際優先的中心”。
美中關系的“兩極性質”
華盛頓智庫威爾遜中心中國環境論壇主任吳嵐認為,克里對中國的訪問是美中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高層互動在暫停了4年后的一次“重啟”,但兩國并不會一夜之間回到奧巴馬時期那種在氣候問題上的深度合作。
克里赴中國大陸的同一天,美國非官方代表團訪問臺灣,成為島內媒體熱議的話題。包承柯14日對臺媒說,近期有4項國際外交動態值得注意,日本首相菅義偉即將訪美;美俄總統通話;克里訪問上海;美國非官方代表團訪臺。相關動態顯示拜登的東亞政策具有“平衡感、系統性”,這和特朗普時代“情緒性”的政策風格不同。
CNN15日評論稱,隨著華盛頓特使分別訪問臺北和上海,當前美中關系的“兩極性質”得到了充分展示。但至少可以看出,中美關系在特朗普任期內大幅下滑后,北京和華盛頓都非常希望在拜登時期看到美中雙邊關系恢復到相對正常的狀態。
在15日商務部舉行的例行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高峰介紹,一季度中美貿易高速增長,其中我國對美出口同比增長62.7%,自美進口增長57.9%,能源、農產品、汽車及零件等進口都快速增長。高峰分析認為:這背后雖然有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基數較低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中美兩國經濟都在較快恢復,雙方經濟結構、貿易結構高度互補,合作潛力巨大。“中方始終認為,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