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宏文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個性作文”教學探索,是指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作文的“個性”化為目的,多角度探求學生作文的規律。它綜合了作文中情感體驗、事物認知、審美感受、想像與聯想等多種能力,且不排斥模仿。本文全面闡述了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個性作文”探索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和具體建議。
關鍵詞:個性作文 新課程標準 評價 建議
高中作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及難點,它與閱讀教學一起構成了語文教學這個“巨人”的雙足。可是,長期以來,學生作文總體水平提高不大,著名特級教師歐陽代娜認為,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師對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內在聯系缺乏整體認識,二是教師對作文教學缺乏系統性訓練。此外,據筆者調查,在作文教學中,長期忽視對學生在整個寫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表現的研究也是影響高中作文質量提升的一大癥結。本文就高中作文個性化教學的必要性與方式方法的可行性作初步探索。
1 “個性作文”探索的必要性
1、近十多年來,高考作文從話題作文、新話題作文到新材料作文,又不斷回歸命題作文與材料作文,無論是翻新還是回歸,話題的開放性、表達的個性化始終是命題者追求的命題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說,個性作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這不僅反映在個體作文評價標準中,也反映在大眾對高考優秀作文的認同中,尤其是高考發展等級由10分增至為20分,更強化了對這一要求的認同。“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①。
反觀近年來的作文教學及相關研究,我們發現,高考指揮棒仍然發揮著導向性作用,作文教學始終未能走出應試的圈子,沒有走出程式化教學的模式,而有關個性作文的探討也只是附屬于“考點說明”的小打小鬧,而所謂的個性作文不過是極少數學生的專利。從作文教學研究的整體看,盡管創新思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從思維的整體訓練看,求同的多,求異的少;注重語言表達,但強調語言形式的多,研究表達內容的少;注重方法訓練,但流于單一化;評價標準似乎越來越具體,但因為過于整齊劃一,無法適應作文個體特點的變化。
2、一方面,由于受應試作文的大環境的影響,學生的發散思維盡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與培養(近幾年的高考因此而產生的優秀作文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胡亂編造,臨場抄襲,有話不敢說,有話不會說,缺乏真情實感,缺乏創見、缺乏靈動的表達和個性張揚的平庸之作在高考作文中大量存在。這是作文教學過分強調理性世界與理性評價,忽略心靈世界與情感體驗,過分強調作文的功利性,忽視寫作是心靈表達的必需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又以“真實化”面目出現,且影響著中學生。在上一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文壇,“個人性話語”、私人化寫作、自由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一種現實、一種文化景觀。“在市場經濟與高科技不斷占領人們的生活空間的時代,個人的意義正在不斷喪失,也因此,個人的敏銳的感覺也就更加突出。焦灼、煩悶、失望、期待、尋找……便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的共同感覺。”②(祝泓波《談寫作教學的視角與出發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新概念作文,以自由開放的命題,為學生大膽想像、自由創造、張揚個性提供了可能,因而備受廣大中學生喜愛。它曾給沉悶的傳統作文課堂注入了一劑清新劑,也給個性作文教學提供諸多的啟示,盡管它在主體情緒的表現方面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而引起爭議。近年來,網絡“個人空間”與“微博”為個性表達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間。這個自由化的寫作空間對中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作文應該是一種豐富的生命運動。作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作為個體生命的社會價值,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個體人生,觀照自我心靈世界。人的心靈世界是博大而獨立的,寫作過分強調理性認識,強調社會價值,會將學生引入一個空洞無味的世界,會限制他們思維,消解他們的個性,他們的寫作會誤入一種說假話不愿,說真話不能的兩難怪圈。寫作教學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③(《高中新課程標準》)。因此,真正的“個性作文”應該是關注自我,關注人生,關注生命,關注社會,關注未來,有真情,有主見,有創意,富有想象,富有人文底蘊與人格力量、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的文章。
3、“語文課程評價重在激發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熱情”,“提倡評價主體的多元化”④(《新課程標準》)。作文教學必須摒棄一切清規戒律,為學生創造一種充滿人文色彩、充滿詩性的寫作氛圍,創造一種多姿態多彩的寬松的寫作生活。唯有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才能讓學生自由地展示個性。從“評改”的角度說,寫作是一種釋放、宣泄和自我展示,誰都希望自己寫的東西能得到回應,引起反響,產生共鳴。應試教育下的作文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這一心理需要。
基于此,作文教學要重視探索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挖掘學生的寫作潛力,寫出富有獨創性、真實性、想像性與深刻性的作文來。“個性作文”教學研究,將“人”作為研究的主體對象,強調作文的主體意識與個體意識,建立多元的多層次的作文評價標準與評價機制,徹底打破教師“專制”,革除作文教學中的程式化的弊病,其要義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歸位于學生的“本色”、“本能”、“本性”,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形成健康多元的價值取向,“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發展”的目標。
2 “個性作文”可行性方法探索
1、研究學生作文的現狀。以分組測驗和課堂交談的形式,對學生的作文心理與作文習慣進行研究,了解學生的作文興趣與作文能力,尋找阻礙其作文能力形成的主要原因。“分組測試”是指為學生提供四組開放程度、與學生生活思想距離遠近不同的題目供學生自由選擇,不限定寫作時間,然后對學生作文進行研究。這種測試可以相對準確地達到測試的目標。“課堂交談”,指借助對話的形式直接了解學生對作文的態度,以及他們在作文中遇到的主要困難。
2、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創造性思維和自我概念存在高相關。自我認可,獨立性、自主性、情緒坦率上高水平的被試,同樣也是高創造力者。”作文作為一項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其主體色彩非常鮮明。葉黎明、郁夜琴《偽主體、偽生活、偽科學》⑤一文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應試作文教學喪失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內在的創造精神。從觀察入手培養他們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從體驗入手,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與美好的情操(能寫)。以自由寫作與開放性訓練為主,采用具有個體特點的評價標準,為學生建立共同學習、互相欣賞的發表園地(會寫)。以感受、思考、想像、聯想與再現為訓練線索,逐步引導學生寫真話、抒真情,培養包括審美能力、批判精神在內的人文精神,自覺地借鑒優秀文章的寫作技巧,形成個性寫作。
3、探索仿創結合的途徑。指導閱讀與搜集資料,通過典型作文分析,提高評價文章的能力,從引導模仿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作文需要積累,任何專業作家的寫作都是以大量的閱讀為前提,學生作文當不另外,廣泛地閱讀不僅可以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還可增加人文積淀,具體感受藝術家們主體意識與個性精神。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之乎中,取法乎中,得之乎下。”在典型作文的分析中培養一雙慧眼,無形中會對學生的作文能力產生影響。中心明確、內容充實、結構清晰、文字通順、格式正確等,這些是文章的基本要求,在這些基本的要求中,學生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的表達與文章的布局,而訓練這些基本的能力的最為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模仿。而模仿的最終目標是促使學生突破作文基礎的限制,向個性化與獨創性方向發展。
4、激活學生思維的“觸點”。學生的生活蘊含著豐富的寫作素材,可是我們卻常常看到學生提筆茫然無措,找不到寫作的材料。其實,學生并非真找不著生活材料,而是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材料。如從哪一個角度切入材料,如何發掘材料所包含的意義,如何組織材料。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引導他們尋找材料的觸點,并以此為發端,提煉觀點,組織材料。所謂“觸點”就是觸動我們情感,引發我們思考的那個點,是所有印象中給我們最強烈觸動的那個點。在作文教學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類似的文章,并研究這類文章的構思過程,從中獲得寫作的啟示。
當然,提高作文教學的成效,光是喊喊個性作文創新作文的口號是不行的,甚至單單有這種意識也還不夠,重要的是,我們在教學中堅持實踐,不斷探索,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高中新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2] 祝泓波.談寫作教學的視角與出發點[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語文學習》.
[3] 高中新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4] 高中新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5] 《語文教學通訊》[M].2002年6月
[6] 《語文天地》[M].2012年12月
湖南省雙牌縣第一中學 (湖南省永州市 425200)